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新知日历 | 喜马拉雅平台首档自制知识资讯类音频节目
从专业人士演讲、权威学术期刊、社会热点文章,行业大数据平台,分析报告等各类来源提取新认知、新观点和新趋势,为用户提供每日高品质知识资讯。
新认知 | 受害者为什么有罪?
不知道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感受?当不好的事情发生时,我们总是会不自觉地责怪受害者。
比如说,当有人被小偷偷钱包时,我们责怪被偷的人为什么不好好看住自己的钱包;当有人在国外旅游遭遇了意外,舆论会批评他们为什么要出国旅游;如果有女性遭受性骚扰,也会有人指责是因为那些女性穿着暴露所以才被盯上…
为什么在本应该谴责犯罪者的时候,我们却喜欢把焦点放在受害者身上呢?
这背后其实是人们的“公正世界偏见”在作祟。
美国马萨诸塞大学心理学家罗尼·贾诺夫-布尔曼(Ronnie Janoff-Bulman)解释说,“公正世界偏见”的心理其实是一种认知偏误,它的出现是因为我们的大脑希望这个世界有可预测性。
大多数人都默认世界是公平公正的,好事会发生在好人身上。因此,如果有坏事发生,我们宁愿认为那是因为他们做过坏事遭到了报应。
换句话说,就像中国的谚语,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样,我们也总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公正世界偏见”的假设最初由美国心理学家梅尔文·勒纳(Melvin Lerner)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
勒纳曾设计一个实验,这个实验要求一名学习者来记忆一些东西,学习者一旦给出错误的答案,就要遭受痛苦的电击。
勒纳安排了两组女性作为观察对象,她们需要在电击场景后描述她们对受害者的看法。
其中一组刚观看完电击场景就被要求对受害者做出评价,另一组在发表评价之前,被告知其实受害者并没有被严重伤害到。
研究结果发现,第一组实验对象更倾向于贬低和责怪受害者,她们认为是受害者自作自受,被电击也是因为她自己表现不好,或者智商太低;而第二组实验对象则认为受害者是个好人。
勒纳解释说,出现这种差异是因为第一组实验对象目睹了无辜的人被伤害,可她们却无能为力,因为她们无法实现正义,所以她们必须相信受害者不是一个好人。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会不自觉地想,如果那个人可能成为受害者,他们自己也许也会。
因此,为了安慰自己,还有消除这种不安的感觉,人们在心理上把自己和受害者区分开,并且说服自己一切都是受害者罪有应得。
指责受害者最终是为了自我保护,它让我们保持美好的世界观。可是,这种心理,却让我们忽视了是肇事者应对犯罪和暴力行为负责的事实,而不是受害者。
幸运的是,我们可以做出努力来扭转这种现象。
第一个秘诀就是:试着接受世界并不绝对公正的事实。
世界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公平,坏事也会发生在好人身上,而且很多意外伤害更是不可预料。我们要学会承认不可控因素的存在。
第二个秘诀是,不以结果评价人和事。
导致结果的因素是综合的,有个人内因,也有环境外因,但人们往往将发生在别人身上的悲剧归因于个人内因。
我们应该学会综合评价。并且,如果我们了解的信息并不全面,应该注意不要过于主观地下定论。
最后一个很重要的秘诀就是:同理心。
美国心理学家大卫·安德曼(David Aderman)和莎伦·布雷姆(Sharon Brehm)等人重复了勒纳的经典实验,但是他们改变了给实验对象的提示。
他们要求实验对象在评价之前想象一下如果他们自己同受害者一样会有什么感受。实验结果表明,同理心带来了共情的反应,也消除了实验对象指责受害者的倾向。
所以,下次如果我们再遇到类似的情况,可以先问问自己:“如果发生不幸的那个人是我们自己,我们会有什么感觉?”
受害者受到的伤害,不仅有身体上的实际创伤,还有舆论带给他们心灵上的创伤。而我们,并不愿给受害者造成二次伤害,对吗?
以上就是今天的新知日历,感谢收听,我们下期再见!
Source:
1.为什么我们会在心理上不自觉地责怪受害者?
2.卫报文章:Why we're psychologically hardwired to blame the victim
3.The Psychology of Victim-Blaming
4.Why do people blame the victim?
撰稿 | 栾舒
主持人 | 张煜霖,原海南电视台、杭州电视台主持人、记者。
主编 | 韩悦思
节目运营 | 柳婷婷
专辑图视觉创意 | 贺归昀
主视觉 | 李芳舟
新知日历 | 喜马拉雅平台首档自制知识资讯类音频节目
从专业人士演讲、权威学术期刊、社会热点文章,行业大数据平台,分析报告等各类来源提取新认知、新观点和新趋势,为用户提供每日高品质知识资讯。
新认知 | 受害者为什么有罪?
不知道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感受?当不好的事情发生时,我们总是会不自觉地责怪受害者。
比如说,当有人被小偷偷钱包时,我们责怪被偷的人为什么不好好看住自己的钱包;当有人在国外旅游遭遇了意外,舆论会批评他们为什么要出国旅游;如果有女性遭受性骚扰,也会有人指责是因为那些女性穿着暴露所以才被盯上…
为什么在本应该谴责犯罪者的时候,我们却喜欢把焦点放在受害者身上呢?
这背后其实是人们的“公正世界偏见”在作祟。
美国马萨诸塞大学心理学家罗尼·贾诺夫-布尔曼(Ronnie Janoff-Bulman)解释说,“公正世界偏见”的心理其实是一种认知偏误,它的出现是因为我们的大脑希望这个世界有可预测性。
大多数人都默认世界是公平公正的,好事会发生在好人身上。因此,如果有坏事发生,我们宁愿认为那是因为他们做过坏事遭到了报应。
换句话说,就像中国的谚语,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样,我们也总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公正世界偏见”的假设最初由美国心理学家梅尔文·勒纳(Melvin Lerner)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
勒纳曾设计一个实验,这个实验要求一名学习者来记忆一些东西,学习者一旦给出错误的答案,就要遭受痛苦的电击。
勒纳安排了两组女性作为观察对象,她们需要在电击场景后描述她们对受害者的看法。
其中一组刚观看完电击场景就被要求对受害者做出评价,另一组在发表评价之前,被告知其实受害者并没有被严重伤害到。
研究结果发现,第一组实验对象更倾向于贬低和责怪受害者,她们认为是受害者自作自受,被电击也是因为她自己表现不好,或者智商太低;而第二组实验对象则认为受害者是个好人。
勒纳解释说,出现这种差异是因为第一组实验对象目睹了无辜的人被伤害,可她们却无能为力,因为她们无法实现正义,所以她们必须相信受害者不是一个好人。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会不自觉地想,如果那个人可能成为受害者,他们自己也许也会。
因此,为了安慰自己,还有消除这种不安的感觉,人们在心理上把自己和受害者区分开,并且说服自己一切都是受害者罪有应得。
指责受害者最终是为了自我保护,它让我们保持美好的世界观。可是,这种心理,却让我们忽视了是肇事者应对犯罪和暴力行为负责的事实,而不是受害者。
幸运的是,我们可以做出努力来扭转这种现象。
第一个秘诀就是:试着接受世界并不绝对公正的事实。
世界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公平,坏事也会发生在好人身上,而且很多意外伤害更是不可预料。我们要学会承认不可控因素的存在。
第二个秘诀是,不以结果评价人和事。
导致结果的因素是综合的,有个人内因,也有环境外因,但人们往往将发生在别人身上的悲剧归因于个人内因。
我们应该学会综合评价。并且,如果我们了解的信息并不全面,应该注意不要过于主观地下定论。
最后一个很重要的秘诀就是:同理心。
美国心理学家大卫·安德曼(David Aderman)和莎伦·布雷姆(Sharon Brehm)等人重复了勒纳的经典实验,但是他们改变了给实验对象的提示。
他们要求实验对象在评价之前想象一下如果他们自己同受害者一样会有什么感受。实验结果表明,同理心带来了共情的反应,也消除了实验对象指责受害者的倾向。
所以,下次如果我们再遇到类似的情况,可以先问问自己:“如果发生不幸的那个人是我们自己,我们会有什么感觉?”
受害者受到的伤害,不仅有身体上的实际创伤,还有舆论带给他们心灵上的创伤。而我们,并不愿给受害者造成二次伤害,对吗?
以上就是今天的新知日历,感谢收听,我们下期再见!
Source:
1.为什么我们会在心理上不自觉地责怪受害者?
2.卫报文章:Why we're psychologically hardwired to blame the victim
3.The Psychology of Victim-Blaming
4.Why do people blame the victim?
撰稿 | 栾舒
主持人 | 张煜霖,原海南电视台、杭州电视台主持人、记者。
主编 | 韩悦思
节目运营 | 柳婷婷
专辑图视觉创意 | 贺归昀
主视觉 | 李芳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