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新知日历 | 喜马拉雅平台首档自制知识资讯类音频节目
从专业人士演讲、权威学术期刊、社会热点文章,行业大数据平台,分析报告等各类来源提取新认知、新观点和新趋势,为用户提供每日高品质知识资讯。
新认知 | 为什么起床是一件困难的事?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欢迎打开今天的新知日历。
你刚起床的时候,会不会心情不好、不想说话、甚至有点生气呢?其实这种现象很普遍,大家管这叫,“起床气”。可是,为什么会这样呢?
研究表明,人之所以有起床气,就是因为“困”!美国的心理学教授大卫·马斯汀(David Mastin)发现,强烈的睡意会对情绪有消极影响,从而导致“怒从中来”。
这里的“困”并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睡眠不足导致的困倦,而是指“睡眠惯性”。睡眠惯性是说,从刚醒来,到完全清醒之间,有一段迷迷糊糊的时间。醒得越猛,睡眠惯性就越大。
哈佛医学院的研究员查尔斯·切斯勒(Charles Czeisler)和梅根·朱厄特(Megan Jewett)找到一批志愿者,并对他们进行了连续三天的监测。
他们发现,虽然被试者在醒来40分钟左右的时候已经清醒,但他们的认知能力并没有完全恢复,连一些非常容易的小事,比如如开灯、洗澡等,都不能很好地完成。
分析结论是,睡眠惯性通常要2个小时才能完全消除,认知能力才能恢复到正常水平。
“睡眠惯性”很好理解,我们都有这种体会。但接下来我们要问的是:为什么睡眠会存在惯性?
原来,睡眠惯性是人体内的一种激素造成的,这种激素就叫做褪黑素!
你还记得咱们在之前的节目中说过,这个褪黑素原本是个好东西,它能让我们睡得香,还能让我们变得苗条。就是在《睡觉不关灯也会变胖》那期中说的,你可以翻回去听听。
咱们再来复习一下这个褪黑素,它由大脑的松果体分泌,专门负责让人产生睡意。晚上,褪黑素水平上升,让你困了睡觉;天亮后,褪黑素水平下降,让你从睡眠中醒来,满血复活。理想中的状态正该是这样。
但是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是困了也不睡觉,早上也不是褪黑素下降让我们醒来的,而是靠闹钟、窗外的汽车声、房间的光照等外部因素被强制叫醒的。眼睛虽然睁开了,但体内的褪黑素还停留在比较高的水平,没降下来呢。
这个时候,大脑会判断身体还处在睡眠状态,这就是睡眠惯性的原因。
那么,这个造成“起床气”的“睡眠惯性”,能不能改善呢?
能!科学家们通过实验证明了这一点。美国的神经生物学家肯·赖特(Kenneth Wright)就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他观察了一组在野外露营的青年,在观察期内严禁任何电灯、台灯和闹钟的使用,这些年轻人可以说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赖特发现,刚开始露营的前几天,褪黑素在晚上10点半左右开始分泌,早上8点左右激素量下降。而过了不到一周的时间,结果却产生了很大改变,褪黑素开始随着日落分泌增加、随着日出分泌减少。
实验证明,如果让受试者的睡眠时间与自然光的明暗同步,起床就会变得非常轻松。
明白了这个原理,我们也就知道,在日常生活中,该如何拒绝“起床气”了。
根本的办法,还是那句,“早睡早起”。让身体的生物钟更贴近自然的日出、日落时间。不过,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是很难实现的。但我们也要尽量在11点之前入睡,调节入睡和起床的周期,尽量接近自然醒。
另外,还可以在起床后给自己一段缓冲期,比如,用音乐或咖啡,来帮助自己度过那段“迷迷糊糊”的时间。
以上就是我们今天的内容,祝你睡得香甜,起得容易。下期再见!
Source:
1.起床气伤不起:一个小时内请别跟我说话!
2.起床气,你从哪里来?
3.利用“睡眠惯性”完成每天自然醒
4.“起床气”是睡眠惯性,教你跟它say goodbye
撰稿 | 项梦瑶
主持人 | 褚笑,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主持人,《新知日历》节目总监制
主编 | 韩悦思
节目运营 | 柳婷婷
专辑图视觉创意 | 贺归昀
主视觉 | 李芳舟
新知日历 | 喜马拉雅平台首档自制知识资讯类音频节目
从专业人士演讲、权威学术期刊、社会热点文章,行业大数据平台,分析报告等各类来源提取新认知、新观点和新趋势,为用户提供每日高品质知识资讯。
新认知 | 为什么起床是一件困难的事?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欢迎打开今天的新知日历。
你刚起床的时候,会不会心情不好、不想说话、甚至有点生气呢?其实这种现象很普遍,大家管这叫,“起床气”。可是,为什么会这样呢?
研究表明,人之所以有起床气,就是因为“困”!美国的心理学教授大卫·马斯汀(David Mastin)发现,强烈的睡意会对情绪有消极影响,从而导致“怒从中来”。
这里的“困”并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睡眠不足导致的困倦,而是指“睡眠惯性”。睡眠惯性是说,从刚醒来,到完全清醒之间,有一段迷迷糊糊的时间。醒得越猛,睡眠惯性就越大。
哈佛医学院的研究员查尔斯·切斯勒(Charles Czeisler)和梅根·朱厄特(Megan Jewett)找到一批志愿者,并对他们进行了连续三天的监测。
他们发现,虽然被试者在醒来40分钟左右的时候已经清醒,但他们的认知能力并没有完全恢复,连一些非常容易的小事,比如如开灯、洗澡等,都不能很好地完成。
分析结论是,睡眠惯性通常要2个小时才能完全消除,认知能力才能恢复到正常水平。
“睡眠惯性”很好理解,我们都有这种体会。但接下来我们要问的是:为什么睡眠会存在惯性?
原来,睡眠惯性是人体内的一种激素造成的,这种激素就叫做褪黑素!
你还记得咱们在之前的节目中说过,这个褪黑素原本是个好东西,它能让我们睡得香,还能让我们变得苗条。就是在《睡觉不关灯也会变胖》那期中说的,你可以翻回去听听。
咱们再来复习一下这个褪黑素,它由大脑的松果体分泌,专门负责让人产生睡意。晚上,褪黑素水平上升,让你困了睡觉;天亮后,褪黑素水平下降,让你从睡眠中醒来,满血复活。理想中的状态正该是这样。
但是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是困了也不睡觉,早上也不是褪黑素下降让我们醒来的,而是靠闹钟、窗外的汽车声、房间的光照等外部因素被强制叫醒的。眼睛虽然睁开了,但体内的褪黑素还停留在比较高的水平,没降下来呢。
这个时候,大脑会判断身体还处在睡眠状态,这就是睡眠惯性的原因。
那么,这个造成“起床气”的“睡眠惯性”,能不能改善呢?
能!科学家们通过实验证明了这一点。美国的神经生物学家肯·赖特(Kenneth Wright)就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他观察了一组在野外露营的青年,在观察期内严禁任何电灯、台灯和闹钟的使用,这些年轻人可以说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赖特发现,刚开始露营的前几天,褪黑素在晚上10点半左右开始分泌,早上8点左右激素量下降。而过了不到一周的时间,结果却产生了很大改变,褪黑素开始随着日落分泌增加、随着日出分泌减少。
实验证明,如果让受试者的睡眠时间与自然光的明暗同步,起床就会变得非常轻松。
明白了这个原理,我们也就知道,在日常生活中,该如何拒绝“起床气”了。
根本的办法,还是那句,“早睡早起”。让身体的生物钟更贴近自然的日出、日落时间。不过,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是很难实现的。但我们也要尽量在11点之前入睡,调节入睡和起床的周期,尽量接近自然醒。
另外,还可以在起床后给自己一段缓冲期,比如,用音乐或咖啡,来帮助自己度过那段“迷迷糊糊”的时间。
以上就是我们今天的内容,祝你睡得香甜,起得容易。下期再见!
Source:
1.起床气伤不起:一个小时内请别跟我说话!
2.起床气,你从哪里来?
3.利用“睡眠惯性”完成每天自然醒
4.“起床气”是睡眠惯性,教你跟它say goodbye
撰稿 | 项梦瑶
主持人 | 褚笑,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主持人,《新知日历》节目总监制
主编 | 韩悦思
节目运营 | 柳婷婷
专辑图视觉创意 | 贺归昀
主视觉 | 李芳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