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新知日历 | 喜马拉雅平台首档自制知识资讯类音频节目
从专业人士演讲、权威学术期刊、社会热点文章,行业大数据平台,分析报告等各类来源提取新认知、新观点和新趋势,为用户提供每日高品质知识资讯。
新认知 | 兴趣到底是天生的还是后天养成的?
很多人倾向于认为,兴趣是天生的,但最近有一项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兴趣完全可以后天养成。
这是发表在美国《心理科学》杂志上的一篇文章,它解释说,人们存在着两种对兴趣的认知,第一种是“兴趣固定论”,就是说人们的兴趣是从娘胎里带来的,是天生不变的。
第二种是“兴趣增长论”,也就是说任何人,只要方法得当,都可以培养出各种不同的兴趣。
文章说,第一种认知其实是不利于我们的发展的。他们做了一个实验来说明这个问题。研究人员选了一批在校大学生,先测试学生们对兴趣的看法,然后再观察他们的行为。
最后发现,那些持“兴趣固定论”的学生,他们更不愿意接触未知的领域,也更容易错过发展新兴趣的机会。
不仅是错失机会,“兴趣固定论”还会让人在困难面前轻言放弃,因为一旦事情变得困难起来,人们很容易觉得,啊,一定是因为我的真正兴趣不在于此!不然怎么这么没动力呢?我应该调转方向,去发现我真正的兴趣吧!
该醒醒了,别让“兴趣固定论”成为你逃避困难的借口,更新一下你的认知,升级成“兴趣增长论”吧!
在这个理论下,要想保持我们对学习或工作的热情,正确的方式应该是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让兴趣有一个发展的过程。
这个过程具体是什么样的呢?以心理学家建议,把兴趣推进到更高级的阶段,也就是乐趣和志趣的阶段。
兴趣是我们对某件事情感到有趣,它的起源通常是好奇心,引得我们想去了解和尝试。
但是这种初级阶段的兴趣并不能持续多长时间,只有当我们从了解和尝试中得到了快乐,并且这种快乐是重复了几次的,这个时候兴趣就被初步地固定下来,升级为乐趣。
乐趣是兴趣的2.0阶段。在这个阶段,兴趣变得比较稳定了,由于尝到了甜头,我们也愿意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这个时候,有两个因素决定了我们能不能继续坚持下去,一个因素是来自外部的认可和鼓励,另一个是我们内心的成就感和价值感。
如果这两个因素都能够达到,就会建立起一个持续的正反馈机制,这个正反馈机制运行一段时间之后,乐趣就能够升级为志趣。
志趣是兴趣最高级的阶段,“志”就包含了志向、意志的含义,也就是向思说,这个事情已经成为我的志向和我的意志,这是我要坚持一辈子去做的事。
如果志趣能和工作挂上钩,那真是太幸运了!我们就会非常愿意去做自己的工作,也更容易在工作中获得成就。
所以,当你觉得对现在的工作感到乏味趣了,你可以试着升级自己的兴趣,把它发展为乐趣,甚至是志趣。
这里有几种具体办法供你参考。
第一,尝试新的工作内容,或者报名和工作相关的新课程。陌生的工作内容会刺激你的大脑,新课程的学习也是,它会提升你的能量水平。
第二,强迫自己改变工作态度,表现得更加积极,比如主动询问项目的进展,在工作细节上多下功夫等等。这样你会觉得,这个工作跟我如此密切相关,从中得到的乐趣和价值感就会增加。
第三,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千万不要重复跟自己说“这工作很无趣”之类的话,这只会让事情变得更糟糕。
这个理论还可以适用于孩童教育。
比如,你会发现,在8岁之前,孩子们会尝试各种事情。等到长到8-12岁,他们就开始将自己与其他人比较,如果发现自己在某些科目上不如同龄人那么擅长,心理上就会产生一种不安全感,就会慢慢失去对这些科目的兴趣。
而这时,老师和家长们应该寻找一些新的方法,让孩子们对这些科目重新感兴趣起来。
其实仔细想想,大人不也是这样吗?举个例子,有些人本来对育儿知识一窍不通也毫无兴趣,但是一旦家中添了个宝宝,他很快就能成为育儿专家。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现在我们知道了,只要我们肯花时间、花精力培养兴趣,想要什么样的老师,我们自己说了算。
以上就是今天和你分享的内容,我是褚笑,欢迎给我留言!
Source:
The Atlantic
果壳网
Career Rocketeer
Swarthmore College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撰稿 | 俞哲旻
主持人 | 褚笑,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主持人,《新知日历》节目总监制
主编 | 韩悦思
编辑 | 贺喆然
节目运营 | 柳婷婷
专辑图视觉创意 | 贺归昀
主视觉 | 李芳舟
新知日历 | 喜马拉雅平台首档自制知识资讯类音频节目
从专业人士演讲、权威学术期刊、社会热点文章,行业大数据平台,分析报告等各类来源提取新认知、新观点和新趋势,为用户提供每日高品质知识资讯。
新认知 | 兴趣到底是天生的还是后天养成的?
很多人倾向于认为,兴趣是天生的,但最近有一项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兴趣完全可以后天养成。
这是发表在美国《心理科学》杂志上的一篇文章,它解释说,人们存在着两种对兴趣的认知,第一种是“兴趣固定论”,就是说人们的兴趣是从娘胎里带来的,是天生不变的。
第二种是“兴趣增长论”,也就是说任何人,只要方法得当,都可以培养出各种不同的兴趣。
文章说,第一种认知其实是不利于我们的发展的。他们做了一个实验来说明这个问题。研究人员选了一批在校大学生,先测试学生们对兴趣的看法,然后再观察他们的行为。
最后发现,那些持“兴趣固定论”的学生,他们更不愿意接触未知的领域,也更容易错过发展新兴趣的机会。
不仅是错失机会,“兴趣固定论”还会让人在困难面前轻言放弃,因为一旦事情变得困难起来,人们很容易觉得,啊,一定是因为我的真正兴趣不在于此!不然怎么这么没动力呢?我应该调转方向,去发现我真正的兴趣吧!
该醒醒了,别让“兴趣固定论”成为你逃避困难的借口,更新一下你的认知,升级成“兴趣增长论”吧!
在这个理论下,要想保持我们对学习或工作的热情,正确的方式应该是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让兴趣有一个发展的过程。
这个过程具体是什么样的呢?以心理学家建议,把兴趣推进到更高级的阶段,也就是乐趣和志趣的阶段。
兴趣是我们对某件事情感到有趣,它的起源通常是好奇心,引得我们想去了解和尝试。
但是这种初级阶段的兴趣并不能持续多长时间,只有当我们从了解和尝试中得到了快乐,并且这种快乐是重复了几次的,这个时候兴趣就被初步地固定下来,升级为乐趣。
乐趣是兴趣的2.0阶段。在这个阶段,兴趣变得比较稳定了,由于尝到了甜头,我们也愿意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这个时候,有两个因素决定了我们能不能继续坚持下去,一个因素是来自外部的认可和鼓励,另一个是我们内心的成就感和价值感。
如果这两个因素都能够达到,就会建立起一个持续的正反馈机制,这个正反馈机制运行一段时间之后,乐趣就能够升级为志趣。
志趣是兴趣最高级的阶段,“志”就包含了志向、意志的含义,也就是向思说,这个事情已经成为我的志向和我的意志,这是我要坚持一辈子去做的事。
如果志趣能和工作挂上钩,那真是太幸运了!我们就会非常愿意去做自己的工作,也更容易在工作中获得成就。
所以,当你觉得对现在的工作感到乏味趣了,你可以试着升级自己的兴趣,把它发展为乐趣,甚至是志趣。
这里有几种具体办法供你参考。
第一,尝试新的工作内容,或者报名和工作相关的新课程。陌生的工作内容会刺激你的大脑,新课程的学习也是,它会提升你的能量水平。
第二,强迫自己改变工作态度,表现得更加积极,比如主动询问项目的进展,在工作细节上多下功夫等等。这样你会觉得,这个工作跟我如此密切相关,从中得到的乐趣和价值感就会增加。
第三,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千万不要重复跟自己说“这工作很无趣”之类的话,这只会让事情变得更糟糕。
这个理论还可以适用于孩童教育。
比如,你会发现,在8岁之前,孩子们会尝试各种事情。等到长到8-12岁,他们就开始将自己与其他人比较,如果发现自己在某些科目上不如同龄人那么擅长,心理上就会产生一种不安全感,就会慢慢失去对这些科目的兴趣。
而这时,老师和家长们应该寻找一些新的方法,让孩子们对这些科目重新感兴趣起来。
其实仔细想想,大人不也是这样吗?举个例子,有些人本来对育儿知识一窍不通也毫无兴趣,但是一旦家中添了个宝宝,他很快就能成为育儿专家。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现在我们知道了,只要我们肯花时间、花精力培养兴趣,想要什么样的老师,我们自己说了算。
以上就是今天和你分享的内容,我是褚笑,欢迎给我留言!
Source:
The Atlantic
果壳网
Career Rocketeer
Swarthmore College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撰稿 | 俞哲旻
主持人 | 褚笑,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主持人,《新知日历》节目总监制
主编 | 韩悦思
编辑 | 贺喆然
节目运营 | 柳婷婷
专辑图视觉创意 | 贺归昀
主视觉 | 李芳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