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载于利维坦:https://mp.weixin.qq.com/s/VlxjiDAfy02Gjjpw9U-qUw
希尔表示,面对失败,“完美主义者往往对自己更苛刻,情绪起伏也更大,他们会更内疚,更羞愧,更易怒。”
(www.ncbi.nlm.nih.gov/pubmed/22044082)
“完美主义者更容易放弃,一旦做不到十全十美,他们往往就会选择逃避。”
毫无疑问,完美主义者将因此无法取得自己梦寐以求的成功。以运动员为例,希尔以该群体为对象进行了60多项研究,他发现在体育运动中,决胜的因素基本只有一个——练习。但练习进行的不顺利,完美主义者可能就会半途而废。
这让我想起,我小时候几乎对所有运动要么敬而远之,要么半途而废。如果做不到一上手就驾轻就熟,我就不想继续了,有别人在场的时候更是这样。多项研究表明,完美主义与工作性焦虑(performance anxiety)有关,在10岁小孩身上也不例外。
(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211266915000596)
研究表明,在儿童和青少年中,完美主义和工作性焦虑紧密相关。图源:Getty Images
问题在于,对完美主义者来说,表现如何会严重影响他们看待自己的方式。他们失败时不仅仅会对自己的表现失望,还会为自己感到羞耻。讽刺的是,如果你是十全十美的,那你就永远不会失败,如果你永远不会失败,那你就不会感到羞愧。因此,追求完美就成了个恶性循环。再加上完美本来就不存在,完美主义者的努力注定是徒劳的。
完美主义同样有害健康。世界卫生组织称,患有精神疾病的年轻人数量空前。在美国、英国和加拿大,抑郁症、焦虑症和自杀意念都要比10年前更普遍。研究表明,追求完美的倾向可能导致抑郁、焦虑、压力过大等问题(研究人员已经排出了神经质等变量的影响)。更糟糕的的是,挑剔自己还可能导致抑郁症状,这些症状又会让自我挑剔更严重,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psycnet.apa.org/record/2012-10004-001)
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也不止完美主义;某些心理问题可能导致完美主义。最近一项为期一年的研究就表明,有社交焦虑障碍的大学生成为完美主义者的几率更高,但完美主义并不会导致社交焦虑障碍。
(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91886915001671)
该研究还发现,面对焦虑和抑郁,最强有力的保护伞就是自我同情,而这恰恰是完美主义者所缺乏的。他们最擅长的是自我挑剔,而这只会导致抑郁。
(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887618510001751)
几乎所有完美主义倾向都会让人更频繁地想到自杀,连严于律己也不例外。
图源:Wealthy Morons
说到自杀这种最极端的情况,大量研究表明,完美主义本身的影响就是致命的。有研究发现,和无望的感觉相比,完美主义会让抑郁症患者更容易想到自杀。最近的一项元分析表明,几乎所有完美主义倾向都会让人更频繁地想到自杀:太在意自己的错误,觉得自己不够优秀,父母太挑剔,甚至连单纯的严于律己也不例外(例外只有两个:一是条理清晰,二是苛刻待人)。
(www.ncbi.nlm.nih.gov/pubmed/15191269)
上述特质中,来自父母的压力,担心自己不够优秀甚至会让抑郁症患者更频繁地尝试自杀。
研究人员写道:“非黑即白的思维模式可能会让完美主义者把失败当成世界末日,极端情况下,他们甚至会觉得为失败去死也是理所应当。我们发现,也有其他研究得出了类似的结论——如果人们觉得社交环境充满压力,身边的人对自己评头论足,吹毛求疵,他们就会想尽办法逃避,比如酗酒和暴饮暴食,甚至自杀。
可能是因为完美主义者经常处于重压之下,完美主义和早逝也紧密相关。图源:Durham Region News
认真负责往往令人长寿,但追求完美却容易令人早死。
(www.ncbi.nlm.nih.gov/pubmed/19383652)
从多方面来看,完美主义者身体状况较差不足为奇。高登·福莱特(Gordon Flett)称:“完美主义者常常处于重压之下。即便没有压力,他们也会自己制造压力。”福莱特已经研究完美主义超过30年,他和保罗·休伊特(Paul Hewitt)一起制订的完美主义评估量表被视为业内金标准。
(hewittlab.psych.ubc.ca/measures-3/multidimensional-perfectionism-scale-2/)
福莱特还表示,如果你给自己的完美主义找了个发泄方式,比如变成个工作狂,那你很可能就不会经常停下来休息,但众所周知,我们的身体和大脑不休息就没法正常运转。
不管完美主义多么自相矛盾,追求完美的人还是越来越多。希尔和库兰对长期以来的完美主义者比例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分析,他们也是首次进行此类研究的科学家。(量化完美主义的测试其实有很多种,但研究人员必须要等到可靠的方法出现,此研究采用了福莱特和休伊特的方法,因为该方法出现的时间够长,采取该方法的研究也足够多。)最后,希尔和库兰的样本汇集了40000多名美国、英国和加拿大的本科生。
(www.apa.org/pubs/journals/releases/bul-bul0000138.pdf)
从1989年到2016年,每种完美主义者的数量都有所增加。
研究表明,从1989年到2016年,每种完美主义者数量都在增加,但涨幅最大的当属社会期许型完美主义(socially prescribed perfectionism),此类完美主义者的特点是认为他人对自己期望颇高,其数量增加了32%。库兰称:“社会期许型完美主义之所以这么严重,是因为社会期许型完美主义与严重心理疾病联系最为紧密。”
希尔和库兰的发现也与此前的报道吻合。2015年的一项研究就发现,可能的天才少年在完美主义测试(尤其是不良指标方面)中的得分和之前的研究结果相比明显有所上升。一项追踪捷克数学天才少年长达10年的研究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
(eric.ed.gov/?id=EJ1058971)
伊根在临床实践中经常要和有饮食障碍的病人打交道,她也颇有同感:“一再被患者的年龄震惊,患病的女孩年纪越来越小,有些只有七八岁。她们的症状往往就是完美主义导致的,所以我觉得每代人都比上一代更追求完美。”
是什么导致了这样的增幅呢?只要记住,完美主义的根源在于,你想让自己的成就和身份相配,这时问题就变成了——还有什么不会导致这种增幅吗?
我们大多数人生活的社会环境中,人们见面问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你是做什么工作的?”别人就是在根据我们的成就多伟大来判断我们的价值,而这些成就往往和能不能付得起房租、吃得起饭有直接关系。素不相识的人根据这些表面上的成就决定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能不能租到公寓,买到车,借到贷款。我们的外表信息量也很大:比如穿什么鞋,体格如何。别人会据此判断是否该邀请我们吃晚餐,应不应该给我们工作面试机会。
库兰和希尔也有同感。库兰指出:“在以市场为基础的社会里,人们把失败看得太严重了。”他还补充,政府削减社保开支进一步强化了这种观念。标准化考试、压力巨大的大学入学考试——竞争在学校里已经根深蒂固。因此,库兰认为,为了取得更多的成就,父母不断向自己和孩子施压也就不足为奇了。
并不是完美主义导致了好成绩,相反,研究人员发现,成绩优异的青少年更容易变成完美主义者。图源:Getty Images
库兰说:“孩子如果太重视成绩,就会非常讨厌犯错。他们一旦将这种观点过度内化,完美主义倾向就会趁虚而入。”有纵向研究发现,重视学习成绩的孩子将来更有可能成为完美主义者。
(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111/jopy.12261)
同理,赏罚分明的育儿方式和学校教育也和完美主义脱不了关系。如果把事情做好才能得到表扬的话,你就会觉得,只有得到别人的表扬,你对他们才有点价值。
孩子如果太重视成绩,就会非常讨厌犯错。
——库兰
某些家长和老师还会让孩子因犯错而内疚,这样的教育方法只会让问题更严重。有研究表明,这些育儿方法都会增大孩子变成完美主义者的可能性,还可能让孩子患上抑郁症。
以社交媒体为例,现在人们一犯错,就害怕这个错误被传得人尽皆知,最后甚至全世界无人不知,这可不是危言耸听。那些光鲜亮丽的推送也会让你用更不切实际的标准要求自己。
除了越来越不切实际的标准,社交媒体也给了我们更多害怕犯错的理由。图源:Getty Images
完美主义有些是遗传的,有些是环境导致的。如果基因是唯一的罪魁祸首,完美主义者的数量也不会涨得这么快了。那家长该如何应对呢?研究人员认为,父母可以通过警惕自身的完美主义倾向,塑造良好的行为模式,给儿女无条件的爱与关怀。
(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002/da.20890)
重点是,父母要营造不仅接受不完美,更要歌颂不完美的环境,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我们并不完美。
——拉斯姆森
拉斯姆森与人合作研究了家族对形成完美主义的影响,她表示:“重点是父母要告诉孩子‘你真的尽力了,我为你的努力骄傲’。为孩子营造不光包容不完美,更要歌颂不完美的环境。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我们并不完美,父母还要告诉孩子,自己的爱和关怀是无条件的,和他们表现如何无关。”
“重点是要让孩子知道,十全十美并不是招人喜欢和被爱的必要条件。”
完美主义很难根治。在令人放松的情况下,通过训练,你可以让完美主义者体恤自己。但如果他们回到办公室,再次面对苛刻的老板,根深蒂固的行为模式又占了上风,之前的努力可能就都白费了。
而且人们普遍认为,追求完美能让我们成为更好的员工、父母或运动员,不管手头有什么任务,我们都能完成得更好(虽然这种想法并不对)。
完美主义和抑郁症、焦虑症的不同点在于,完美主义者会把它当成优点。
——伊根
伊根称:“完美主义和抑郁症、焦虑症的不同点在于,完美主义者会把它当成优点,正因如此,完美主义才难以克服。如果得了抑郁症或者焦虑症,我们不会觉得那些症状是有益的,只会想摆脱它们,但完美主义者面对改变常常犹豫不决,因为人们说追求完美是有益的。”
伊根正是通过纠正这种观念来帮助自己的病人。比如,如果有人说自己必须每晚在家加班3小时才能出色地完成工作,伊根就让他做个实验,试试一周不加班,而病人一般都会发现加班没用,多休息一会儿可能还会让自己表现更好。
我也做过这种“放过自己”的实验。从中我明白,自己的负担太重了,想做到“足够好”让我筋疲力尽。我发现,自己做得再好都“不够”。
更重要的是,要对自己和别人好一点,不要挑三拣四。我已经在有意控制自己,让自己不要因为别人的错误反应过激(但不是每次都能成功)。不要因为自己的问题反应过激也很重要,但这点更难做到。讽刺的是,就算我反应过激了,也不能因此批评自己。
这是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我发现,每次我用自我同情代替吹毛求疵和追求完美时,不光会觉得压力小了,而且更自由了,不过这也很正常。
“允许瑕疵存在,接受不完美,歌颂不完美会让人有种如释重负的解脱感,”拉斯姆森说,“因为保持完美令人筋疲力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