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我们为了转换生命的状态,从不觉转换到觉,从迷转向悟,从识转向智,我们需要有转换的力量。这个转换的力量,来自于定力。定力,又来自于愿力(发大愿)。而愿力要转换成定力,必须有实修。实修,就是用各种相应的方法去使心念能够专注,达到心一境性(一个境界上安住的特性),这是修定。
这一个用来安住的境界,或者说用来维系心念不散乱的境界,让心念安住在这上面而不散乱地跳跃的境界的内容是什么呢?是根据修行者当下相应的因缘而做的相应选择。可以是持咒,可以是数呼吸,可以是观想佛号,也可以是参究一则公案,各种各样的内容都是因缘的妙用,只要相应了,也就是说能够受用了,都是好的方法。而任何的境界,到了一定的程度之后就会变轻、变淡乃至于脱落。
而一般情况下,当心念稳定,有心一境性的味道出来,就可以起“观”,在观修、在伺察、在觉照,觉照之前所设定的内容,当然也可以就着这个维系心念的“境”上起“观”。在止观成熟到一定的程度,就有“止观双运”,乃至于“止”和“观”也一并消融,甚至“能”“所”脱落,而又“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那就是实证法印精神。
摘录自大信居士2017年2月16日微信语音
By 如是说法5
11 ratings
我们为了转换生命的状态,从不觉转换到觉,从迷转向悟,从识转向智,我们需要有转换的力量。这个转换的力量,来自于定力。定力,又来自于愿力(发大愿)。而愿力要转换成定力,必须有实修。实修,就是用各种相应的方法去使心念能够专注,达到心一境性(一个境界上安住的特性),这是修定。
这一个用来安住的境界,或者说用来维系心念不散乱的境界,让心念安住在这上面而不散乱地跳跃的境界的内容是什么呢?是根据修行者当下相应的因缘而做的相应选择。可以是持咒,可以是数呼吸,可以是观想佛号,也可以是参究一则公案,各种各样的内容都是因缘的妙用,只要相应了,也就是说能够受用了,都是好的方法。而任何的境界,到了一定的程度之后就会变轻、变淡乃至于脱落。
而一般情况下,当心念稳定,有心一境性的味道出来,就可以起“观”,在观修、在伺察、在觉照,觉照之前所设定的内容,当然也可以就着这个维系心念的“境”上起“观”。在止观成熟到一定的程度,就有“止观双运”,乃至于“止”和“观”也一并消融,甚至“能”“所”脱落,而又“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那就是实证法印精神。
摘录自大信居士2017年2月16日微信语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