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说庄子|冯学成以禅解庄

《徐无鬼》第二讲(1)黄帝要见活神仙


Listen Later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第二讲 黄帝养生与庄墨之辩

黄帝将见大隗乎具茨之山,方明为御,昌宇骖乘,张若、謵朋前马,昆阍、滑稽后车;至于襄城之野,七圣皆迷,无所问涂。适遇牧马童子,问涂焉,曰:“若知具茨之山乎?”曰:“然。”“若知大隗之所存乎?”曰:“然。”黄帝曰:“异哉小童!非徒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请问为天下。”小童曰:“夫为天下者,亦若此而已矣,又奚事焉!予少而自游于六合之内,予适有瞀病,有长者教予曰:‘若乘日之车而游于襄城之野。’今予病少痊,予又且复游于六合之外。夫为天下亦若此而已。予又奚事焉!”黄帝曰:“夫为天下者,则诚非吾子之事。虽然,请问为天下。”小童辞。黄帝又问。小童曰:“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黄帝再拜稽首,称天师而退。

知士无思虑之变则不乐,辩士无谈说之序则不乐,察士无凌谇之事则不乐,皆囿于物者也。招世之士兴朝,中民之士荣官,筋力之士矜难,勇敢之士奋患,兵革之士乐战,枯槁之士宿名,法律之士广治,礼教之士敬容,仁义之士贵际。农夫无草莱之事则不比,商贾无市井之事则不比。庶人有旦暮之业则劝,百工有器械之巧则壮。钱财不积则贪者忧,权势不尤则夸者悲。势物之徒乐变,遭时有所用,不能无为也。此皆顺比于岁,不物于易者也,驰其形性,潜之万物,终身不反,悲夫!

庄子曰:“射者非前期而中,谓之善射,天下皆羿也,可乎?”惠子曰:“可。”庄子曰:“天下非有公是也,而各是其所是,天下皆尧也,可乎?”惠子曰:“可。”

庄子曰:“然则儒墨杨秉四,与夫子为五,果孰是邪?或者若鲁遽者邪?其弟子曰:‘我得夫子之道矣,吾能冬爨鼎而夏造冰矣。’鲁遽曰:‘是直以阳召阳,以阴召阴,非吾所谓道也。吾示子乎吾道。’于是为之调瑟,废一于堂,废一于室,鼓宫宫动,鼓角角动,音律同矣。夫或改调一弦,于五音无当也,鼓之,二十五弦皆动,未始异于声,而音之君已。且若是者邪?”

惠子曰:“今夫儒墨杨秉,且方与我以辩,相拂以辞,相镇以声,而未始吾非也,则奚若矣?”庄子曰:“齐人蹢子于宋者,其命阍也不以完,其求钘钟也以束缚,其求唐子也而未始出域,有遗类矣!夫楚人寄而蹢阍者,夜半于无人之时而与舟人斗,未始离于岑而足以造于怨也。”

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黄帝要见活神仙

“黄帝将见大隗wěi乎具茨之山,方明为御,昌宇骖cān乘,张若、謵xí朋前马,昆阍hūn、滑稽后车;至于襄城之野,七圣皆迷,无所问涂。适遇牧马童子,问涂焉,曰:‘若知具茨之山乎?’曰:‘然。’‘若知大隗之所存乎?’曰:‘然。’黄帝曰:‘异哉小童!非徒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请问为天下。’”

这一段的故事非常有名,当然也是寓言故事,在道教里很受推崇。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他要去见大隗。大隗是传说中的一位神仙,这位神仙在哪儿呢?“具茨之山”,就是在河南的一座山里面。战国时,河南禹县北有大隗山,应该就是因人而得名之地吧。

最近,那里有个道观修建完工了,请我写副对联,我写了两副送给他们。第一副是“离天谴人非物累鬼责皆因道德,能虚静恬淡寂寞无为一任逍遥”;另一副是“常有常无,窈窈冥冥,问道难寻广成子;自根自本,渊渊魏魏,弗知即是大宗师”,他们用了第二副,用木头刻好挂在大殿外了。

给黄帝驾马车的是谁呢?是“方明”。《庄子》里面取的名字都非常巧妙,“大隗”,巍巍然然,巍巍峨峨,仿佛得道的形象,很气派,有道气。“方明”,“方”是指地理,“明”就是有智慧,有很大的智慧,并熟悉地理的人驾着马车。“昌宇”,即是可以满宇宙跑的人;“骖乘”,在左边当副手、副驾驶,“方明”是正驾驶,“昌宇”是副驾驶;“张若、謵朋前马”,“张若”,长了翅膀的人,“謵朋”也是长了翅膀的,在前面开路,像警车开道。“昆阍、滑稽后车”,他俩殿后。“阍”,以前指守门的人,也可以说是殿后的人;“滑稽”,智慧的,滑稽的,属于得道后游戏三昧的那类人。司马迁在史记中有《滑稽列传》,后来“褚先生”把东方朔补进《滑稽列传》,古代的“滑稽”,不同于现在我们说的滑稽,古代的“滑稽”之人,都是很有智慧的人。

到了“襄城之野”,襄城也就是如今河南襄城。“七圣皆迷,无所问涂”,方明、昌宇、张若、謵朋、昆阍、滑稽,当然还有黄帝,黄帝时代的这七大圣人都有通天彻地之能,个个都金睛火眼,都有千里眼、顺风耳。这样的七位角色到了襄城之野也迷路啦,不知道该怎么走。那时没有地图,更没有卫星定位系统,当然难以找到方位。

这时候突然看到前面来了一群马,有一个十来岁的小孩在牧马。大家就问他:你知道具茨之山在哪个位置吗?这个小孩子不得了,他说他知道。大家又问:你知道大隗这位神仙住在哪里吗?小孩子说:我知道。黄帝也是别具慧眼,他看到这个小孩子居然知道具茨之山,又知道大隗在哪里,知道他就是活神仙大隗,还需要到哪儿找呢?

禅宗公案里也有类似的故事。有个出家人到五台山去烧香行脚,想要见文殊菩萨的真身,拜遍了庙宇,都没有见到文殊菩萨。他很失望,到一座小寺院里,见到一个烧饭的老火头僧,就对老僧说:“我从南方来,到五台山虔诚礼拜,只想见文殊菩萨一面。”我们在座的,有没有人亲眼见到菩萨啊?广雷兄到普陀山潮音洞,见到观音菩萨没有?那个烧饭的老比丘就说:“文殊菩萨有什么好见的?来帮我搭把火。”这个行脚的出家人就去灶头帮着烧火。烧了一会儿,老比丘说:“你不是要见文殊菩萨吗?文殊菩萨不就在灶里面吗?”他一看,果然灶里火焰中,文殊菩萨坐在那儿。老比丘就说:“你不是要拜文殊菩萨吗?如今见到了,赶快进去跟他走呀!”这个和尚当然不敢,在那里发呆。过了一会儿,文殊菩萨不见了,烧火的老头子也不见了,他这才回过神来,原来老火头僧就是文殊菩萨。黄帝当然比这个出家人智慧高多了,黄帝心中知道,还需要到哪儿去见大隗呢?这个牧童就是大隗,活了一万年,还像一个牧童,不是神仙又是什么呢?《道德经》里说“能婴儿乎!”大隗早就返老还童了。于是黄帝就“请问为天下?”怎么治理天下?小童又是怎么回答的呢?

“小童曰:‘夫为天下者,亦若此而已矣,又奚事焉!予少而自游于六合之内,予适有瞀mào病,有长者教予曰:“若乘日之车而游于襄城之野。”今予病少痊,予又且复游于六合之外。夫为天下亦若此而已。予又奚事焉!’”

你看这个小孩子,口气大得不得了。如果不是神仙,怎能有这么大的口气?黄帝向他请教如何料理天下,牧马童子回答,“为天下”是大事吗?我从小就“游于六合之内”。什么叫六合?东南西北上下称之为六合,也就是红尘之内。用佛教的话来说,“眼耳鼻舌身意”也叫六合,我们能够超出“眼耳鼻舌身意”之外吗?我们的认识能够超出“眼耳鼻舌身意”之外吗?大家好好想一想,参一参,能不能找到眼耳鼻舌身意之外、红尘六合之外的东西呢?有一次我在青城山讲课,就提过这个问题,我说谁能找出心之外的东西,就送给他十万块钱。当时很多人想啊想,想不出来。想出来的东西,都在眼耳鼻舌身意之内,六合之内嘛。

这个小牧童,从小“自游于六合之内”,我们谁不游于六合之内?每天东南西北上下,都在脑袋里打圈,都在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里玩,打妄想离不开这个,修菩提也离不开这个。你说我今天修观、念咒、拜佛、参禅,不论你玩什么,都在六合之内,都在眼耳鼻舌身意之内。

这个小牧童继续说,有一次我得病了,头晕目眩的,有位长者就传了个方法给我:“若乘日之车而游于襄城之野。”这里千万要留意,这可是真道法呀!你别到外面去求道法,这一段里全是道法。“若”,就是你的意思,“乘日之车”,别理解为太阳为你驾车,而是白天工作,夜间休息,如是而已。“游于襄城之野”,你到襄城的郊外去走一走,看一看吧!我按照老者的指示去做了,现在头不晕,眼不眩,“病少痊”了。

“予又且复游于六合之外”,我们看,以前“游于六合之内”,就犯了头晕目眩的毛病,出事了。后来听了老神仙的话,病好了。病好了以后,就坚决不游于“六合之内”,而游于“六合之外”了。什么叫“游于六合之外”?就是“无眼耳鼻舌身意”,“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我是拿佛教的理念来解老庄,大家看能不能合拍?

“夫为天下亦若此而已。予又奚事焉!”为天下就应该做到这个份儿上,如果当皇帝的不懂这套治法,那就瞎忙活了。一般的老百姓不知道这个,也瞎忙活了。只有游于六合之外的人,才不会心存是非。天下的老百姓都游心于六合之外,天下还需要去治理吗?没有强盗,没有小偷,没有贪官,没有污吏,大家都没有贪嗔痴,都在道上行,这个世界就是极乐世界了,阿弥陀佛也不需要再把大家接过去,这儿就是现成的极乐世界,“随其心净即佛土净”嘛!每个人都游于六合之外,把眼耳鼻舌身意的欲贪放下了,天下还不好治理吗?不用你去治,自然就治理好了。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禅说庄子|冯学成以禅解庄By 万万读书

  • 5
  • 5
  • 5
  • 5
  • 5

5

1 ratin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