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说庄子|冯学成以禅解庄

《徐无鬼》第二讲(4)人们都生活在自以为是的世界里


Listen Later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人们都生活在自以为是的世界里

下面这一段也很精彩,是庄子和先秦名家的代表人物惠施的一段对话,我们来慢慢体味其中的意蕴。

“庄子曰:‘射者非前期而中,谓之善射,天下皆羿也,可乎?’惠子曰:‘可。’庄子曰:‘天下非有公是也,而各是其所是,天下皆尧也,可乎?’惠子曰:‘可。’”

庄子首先立了个前提:“射者非前期而中,谓之善射”,射箭的人凭空发招射箭,无论箭落在什么地方,那个地方就算是它的目标,这样的人能不能被称为“善射”呢?大家想一想,小孩子玩游戏的时候,也经常胡乱玩,没有特定的目的,有时还沾沾自喜。记得在“文化大革命”初期,一次我在学校踢足球,无意间一脚踢了二三十米远,居然踢进了篮球架上的篮圈,这个就叫“不期而中”。这叫“善射”吗?肯定不叫善射。

我们从做人的角度上看,有的人经常文过饰非,做了不好的事、错误的事或者莫名其妙的事,总要找很多理由来证明自己是对的。能不能找到呢?当然能够找到。我们所做的任何事情,都可以找到理由来证明它是对的。另一方面是卖弄,有时候无意做成的事,却夸口说自己有先见之明,是自己设计好了才这样做的。人有这样的劣根性,自省功夫不够,就要找这样那样的理由为自己修饰、护短。

现实生活中,大多数的人是没有生活目标的。到了哪个份儿上,就安于这个份儿,有时也乐在其中,这样的人能说是“善射”吗?能说是一个智者吗?这里庄子是用射箭来比喻我们生活中的某些现象。“天下皆羿也,可乎?”如果这样“非前期而中”是善射的话,那么天下的人都是后羿、都是神箭手了吗?惠施的回答是“可”,可以这样认为。

接下来庄子又问,“天下非有公是也”,天下有没有统一的标准呢?有没有大家都认可的标准呢?是没有的。在现在的社会生活中,尤其是在国际交往中,我们看一看,有没有天下的“公是”?如果一个国家认为天下的“公是”是自己认为的那么一回事,就成了霸权主义。中国古代有没有天下的“公是”?也没有。孔夫子的儒家学说在战国时是显学,是“天下公是”吗?不是啊,墨家要提反对意见,道家、法家、纵横家、兵家等都要提反对意见。我们在社会上有没有公理,有没有真正统一的标准呢?

庄子在《齐物论》里也提出过这个问题。他说人吃五谷,吃鸡鸭鱼肉,觉得是美味;蚯蚓的美味,是在土里吃一些腐烂的植物;黄鼠狼的美味,是偷来的鸡;而蜈蚣又喜欢吃小蛇。那么美味的标准到底是什么呢?猴子在树上生活觉得很安全舒适,泥鳅觉得在泥塘里打滚很舒服,雀鸟喜欢在天空飞翔,人呢?生活在房子里才舒适。如果把人放在水里面,让他去安居乐业,行吗?把人放在树上,让他像猴子一样生活,他会舒服吗?所以,对众生来说,吃是没有统一标准的,住也没有统一的标准。

庄子又说,西施和毛嫱是天下的美人,但是鸟见了她们要高飞,鱼见了她们要深潜,麋鹿见之决骤——扬起四蹄飞奔而去。天下有没有美的标准呢?公猴子见了母猴子欢喜,公鸡见了母鸡欢喜,各种标准都不一样,具体在审美上也没有统一的标准。自然界中没有统一的标准,社会性方面也没有统一的标准。中国有中国的标准,美国有美国的标准,欧洲有欧洲的道理,俄罗斯有俄罗斯的道理,都认为自己对。到底谁对呢?所以,“天下非有公是也”,没有统一的标准。

“而各是其所是”,在国际社会中,各国有各国的标准,都认为自己是正确的。在社会生活中,人们总认为自己所做的才是正确的。至于别人,如果是吹捧我的、给我方便的,就觉得是好人;给我难堪的、形成障碍的,就是我的仇人、对头,所以,“各是其所是”。当然还有“而各非其所非”的,各人有各人的是非标准。

如果“各是其所是”,各人都认为自己是正确的,那天下人皆如同尧舜这样的圣君明主了,这个论断能够成立吗?惠施就说:“可以成立呀!”因为这两个论断本身就是惠子所立,惠子就是专搞“然不然,可不可”的大师。近一百多年来,在中国的学术界,尤其是哲学界,惠子被称为“诡辩学家”,我们学习《庄子》的《天下》篇时,就可以看到惠施的种种奇谈怪论。初一听认为这些是奇谈怪论,其实涉及哲学和逻辑学深处的一些精要观点,是有深刻道理的。庄子在这里用惠子的两个论断来反问惠子,惠子当然要回答“可以”“成立”。大家想一想,真的成立吗?如果我们在理性中,听到“射者非前期而中,谓之善射,天下皆羿也”,肯定会摇头,怎么可能呢?“天下非有公是也,而各是其所是,天下皆尧也”,这个肯定也不对。

但我们在具体的工作中,在具体的生活中时,却往往“各是其所是”。用佛教的话来说,我执、我见根深蒂固。谁不是自以为是的?这个可是与生俱来的,要想把人性情结构中的这个弊病去掉,比愚公移山还要艰难,特别是学佛的人。我们这儿有一位正在筹办广州佛教心理研究院的老师,是专门搞佛教心理学的,请问,是不是这样?我执、我慢,这个“我”是不是根深蒂固的?所以,“各是其所是”是人类社会心理状态的一种必然。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想把这个移动,是很难的。但是不是“天下皆尧”呢?当然不可能是,只是我们在生活中避免不了“各是其所是”这个怪圈。所以我常说,人们都生活在自以为是的世界里。

 

五大学派与鲁遽调弦

庄子讲这个立论,是为了批判惠子,下面就开始批判了:

庄子曰:“然则儒墨杨秉四,与夫子为五,果孰是邪?或者若鲁遽jù者邪?其弟子曰:‘我得夫子之道矣,吾能冬爨cuàn鼎而夏造冰矣。’鲁遽曰:‘是直以阳召阳,以阴召阴,非吾所谓道也。吾示子乎吾道。’于是为之调瑟,废一于堂,废一于室,鼓宫宫动,鼓角角动,音律同矣。夫或改调一弦,于五音无当也,鼓之,二十五弦皆动,未始异于声,而音之君已。且若是者邪?”惠子曰:“今夫儒墨杨秉,且方与我以辩,相拂以辞,相镇以声,而未始吾非也,则奚若矣?”

庄子问惠子:现在天下有儒家、墨家、杨子、公孙龙子(公孙龙子名秉),另外加上您惠施老先生,共五大学问家,“果孰是邪?”都是对的吗?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先秦时期这些主要的学术流派,他们是不是都是“各是其所是”,而且认为自己和尧舜一样圣明呢?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禅说庄子|冯学成以禅解庄By 万万读书

  • 5
  • 5
  • 5
  • 5
  • 5

5

1 ratin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