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说庄子|冯学成以禅解庄

《徐无鬼》第三讲(2)无为而治的高级管理艺术


Listen Later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无为而治的高级管理艺术

“公曰:‘然则孰可?’对曰:‘勿已,则隰朋可。其为人也,上忘而下畔,愧不若黄帝而哀不己若者。以德分人谓之圣,以财分人谓之贤。以贤临人,未有得人者也;以贤下人,未有不得人者也。其于国有不闻也,其于家有不见也。勿已,则隰朋可。’”

在庄子杜撰的故事中,齐桓公继续问,鲍叔牙不行,那谁能胜任呢?管仲就回答,别找了,我认为有个人可以胜任,这个人就是隰朋。隰朋这个人到底如何呢?“上忘而下畔”,这些语言不好解释,“上忘”,身居上位,但是他本人没有身居上位的感觉,他当了宰相,没有当宰相的感觉,也就是说居于上位,不骄傲自大、扬扬得意。什么叫“下畔”?这里的“畔”字作“比”来理解,比就是比附的意思,老百姓愿意亲近他,所以“上忘而下畔”。

另外还有,“愧不若黄帝而哀不己若者”,这个人还有个优点,就是仰慕黄帝。轩辕黄帝是咱们炎黄子孙的始祖,据说有若干发明,比爱迪生三千多个发明都强,非常了不起。隰朋呢,他为自己不能像黄帝那样多才多能而感到惭愧。看见不如自己的人,又会觉得他们太可怜了,怎么连我都不如呀?他们应该优秀起来、尊贵起来、丰富起来,要好好提升自己啊。隰朋的表现,应该算是菩萨心肠了吧。

“以德分人谓之圣”,学佛法的人都知道,布施分很多种,有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欢喜布施,只要把这些好事让给别人,你就功德无量。其中,最有功德的是法布施。“以德分人谓之圣”,这就是法布施,让大家能具备、能分享、能体证圣人之德。当然,只有圣人才有这样的教化功夫,才能“以德分人”。这样的人寥若晨星,古印度有释迦牟尼佛,中国有孔孟老庄等。

“以财分人谓之贤”,有些人在道上、在德上未必很高,但是在物质方面愿意救济人、帮助人。所谓圣贤,虽不能成圣,也可以成贤,成贤也是做人的一桩美事,就看我们的价值需求在什么地方。学道的人在道上,但是有时自己的禀赋,用佛教的话来说叫根器,还差那么一点,还上不去,那我做个贤人也是可以的,也挺好的,各有“人天福报”嘛。我们要仔细体会这两句话,看看里面有没有菩萨道。

接下来的一句话,“以贤临人,未有得人者也”,古汉语语言环境是很讲究的。《易经》有临卦,有观卦,“临观之义,或与或求”。什么叫“临”?君临天下、欢迎领导光临等,上对下称之为“临”。下对上呢?我们瞻仰、观光,这个叫“观”。上对下是临,下对上是仰、是观。这个在《易经》里,在古代的汉语里,是要分辨清楚的。现在人们使用电脑,很少写书信了。古人写书信的时候,针对不同的人,父母、朋友、兄弟、姊妹、长辈、晚辈等,有不同的称谓,非常讲究,非常复杂,这也是中国礼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现在的人连信都不会写了,对写信的称谓更是不清楚,也算是中国礼法的失落吧。

“文化大革命”之前,我们还很自豪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现在很少听说这个词了,说的最多的是“发展”“富国”“强兵”“现代化”,等等,当然这些也都好,“一代时宜”嘛,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特色。但是,无论怎么样的时代,都不能离开礼义,尽管每个时代的礼义有些差别。这里讲的“以贤临人,未有得人者也”,我升官了,发财了,尾巴翘得很高,看不起下面的人,这样以富贵傲视于人,是不可能得人、得民心的。所以现在讲“亲民政策”“扶助弱势群体”,元旦、春节,领导们都要去访贫问苦,不能待在机关里面端架子。

有个例子,有位明星政协委员去开政协会议,忘了戴代表证,被站岗的武警战士挡在门外,这位明星委员大怒:“你连我都不认识!”这也算是“以贤临人”,自以为了不起。你按照要求好好戴代表证,警卫自然不会挡你呀。大家看《史记》,里面有“周亚夫军细柳”的故事。周亚夫驻兵在细柳这个地方,汉文帝带着慰问团去慰问,结果进不了大营,吃了闭门羹,因为周亚夫军纪严明,“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汉文帝只好“使使持节诏将军”,最后方得入营。只有汉文帝有这样的心胸,并认定日后周亚夫可安天下。后来汉景帝就没这胸怀了,病死前找个借口把周亚夫弄到狱中去,结果周亚夫因愤怒而吐血死了。

俗话说,“阎王好见,小鬼难缠”,类似的事情很多。真正富贵了,有身份了,千万不要盛气凌人,这样会失人心的。要“以贤下人”,要谦卑,温良恭俭让,低姿态对待下面的人。这样,“未有不得人者也”,就会大得民心。《易经》说“知崇礼卑”,“屯卦”初九云“以贵下贱,大得民也”,《道德经》也说“知雄守雌”嘛。

“其于国有不闻也,其于家有不见也”,像隰朋这样有境界的人,如果当了宰相,对于国家大事、国家政治,就会采取自然主义、无为而治,不会过多干预。他对于老百姓的生活,也是平等对待,无为而治,不会苛责。“勿已”,除了隰朋,主公你找不到更好的人选了。

这是黄老之道的政治理想,也是中国政治的理想。无为而治,除了西汉初期文景之治实施了几十年,以后的两千多年,基本上看不到痕迹了。但是在道家的典籍里面,留下了很多无为而治的说教,怎么去领会?特别是在企业管理中,如何运用、贯穿到具体的管理中去?我们在座的老总们若吃透了老庄学说,在管理中能熟练运用无为而治,说不定会独树一帜,显出胜人之处。当然,这只是庄子借管仲之口讲了一通道家的治国之道,历史中是没有这段史实的。下面庄子继续讲他的故事,总之庄子有讲不完的故事。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禅说庄子|冯学成以禅解庄By 万万读书

  • 5
  • 5
  • 5
  • 5
  • 5

5

1 ratin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