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沉默的妙用几人知
“彼之谓不道之道,此之谓不言之辩,故德总乎道之所一。而言休乎知之所不知,至矣。道之所一者,德不能同也;知之所不能知者,辩不能举也;名若儒墨而凶矣。”
什么是“不道之道”?要知道沉默是金啊!沉默的妙用,只有那些饱经风霜的人才会有切身的感受。而“不言之辩”呢,“文化大革命”时期,不少人在“大辩论”中辩来辩去,落得一身腥膻,只有那些行“不言之辩”的人,才能太平无事,处之泰然,其中的机趣真是妙不可言。所以,在矛盾是非纠缠不清的地带,你能奉行“不道之道”“不言之辩”,护法神就时时在你身边,吉祥止止啊!当然,“不道之道”“不言之辩”是道上行的境界,在道家学说里是被反复提到的,《齐物论》里就说“道昭而不道,言辩而不及”嘛。
那边说“不道之道”,这边说“不言之辩”,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因为“德总乎道之所一”,得道的人肯定有德。在道家学说里,这个“一”非常重要,我这几次也反复谈到。宇宙是一,大道是一,人心是一,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也是一。“总”,就是体道得道,得大总持。这个“德”,与道合一,才能称为“得道”。如果不能和道打成一片,就不是真正的有德,更说不上得道了。所以,得道的人一定是有德的,一定是德和道打成一片,水乳交融,没有彼此的。
“而言休乎知之所不知,至矣”,这句话与《齐物论》里说的“知止其所不知,至矣”,是同一个意思。“言休乎知之所不知”,这个“言”,是人们对事物认识的表达。语言表达应该清晰,你若对事物的认识清楚,语言表达也就清楚;另外,语言的清晰还依赖于语言的内涵。语言的内涵,离不开严谨的逻辑程序。而逻辑程序来源于知性,来源于智慧。但知性、智慧是有限的,所以庄子又要我们“知止”。
《庄子》里经常谈到这一点,《大宗师》里就有“夫知有所待而后当,其所待者特未定也”。所以,不论语言表达得多么清晰,我们的智慧和面对的对象永远是有限的,永远存在着一个未知的、不知的地带。这个地带,语言是无法表达出来的。我们不知的地方太多,就算在眼前,也有很多不知的。比如,这个桌子多少钱一张?我们不知道;哪个厂家生产的,我们也不知道。眼皮下的这些我们都不知道,对于更大空间的事情,我们能知道多少呢?
有一次,我在成都和几位学佛的朋友在茶馆里喝茶,他们学佛法学了很多年,谈起来头头是道。当时我拿了一个苹果,分成几份,让他们尝。然后问他们苹果的味道是什么样的。有人说,苹果是甜的、脆的。我说,甘蔗也是甜的、脆的;梨子也是甜的、脆的。你们这样说,那不是苹果和甘蔗、梨子是一个味了吗?他们不明白,认真地又说了一通。我说都不对,你们再继续说。再说了一会儿后,他们自己都糊涂了,苹果到底是什么味道啊?我说,你们看,连苹果是什么滋味都说不清楚,还想妄说佛法?其实我们经常都会陷入这样的状态之中。
“言休乎知之所不知”,所以我们要明白语言表达的局限性。如果明白了这个道理,那你就不简单,变聪明了。孔夫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样,你才是个真正聪明的人。如果“知之”,我知道;“不知”,我也知道,这样不懂装懂就不好。我们一定要甘于处于“不知”的状态,禅宗这样讲,《庄子》也这样讲。我讲《信心铭》的时候,把这些道理说得很细,这里就不多说了,大家有空可以多看看。
在成都有一位哥们儿,自以为是,自认为没有看不懂的书。我问他:“熊十力先生的《新唯识论》你能看懂吗?”他不屑地说:“有什么难的,我三天就能看懂。”他没有学过佛法,更不知道什么是唯识学,竟然敢夸口三天看懂熊十力先生的《新唯识论》,真不知天高地厚,对这样的狂人,你有什么办法呢?
“道之所一者,德不能同也”,宇宙是一,大道是一,这个“一”到底是怎么回事?德和大道能够等同吗?我们说孔夫子体道而行,但是他老人家只活了七十多岁,没有活到“千秋万岁”。释迦牟尼佛更不得了,也只活了八十岁,没有与天同寿,更谈不上与大道同寿。那么“与道同”是什么意思?谁能与道同?什么东西能与道同?为什么说德不能与道同?因为大道包容并超然于自然性、社会性、精神性。当我们说“德”的时候,往往以儒家所讲的德去理会,就已经有社会性的烙印,已经被打上思想和伦理的烙印了。所以这样的“德”不能简单地与“道”同一。当然,道家这里讲的“德”,还不是儒家讲的“德”,二者之间是有差别的。
这里层层推进,“知之所不能知者,辩不能举也”,连智慧都不能知道的东西,是没法去立论的。美国和欧洲在火星上发射了探测器,冥王星的探测结果现在还不知道,那么太阳系之外,其他恒星的行星上有没有生命?有没有狮子、老虎?对这些我们能不能去立论呢?当然没法立论。所以庄子在《齐物论》里说,“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外,指东南西北上下之外。对于东南西北上下六合之外,也就是我们眼耳鼻舌身意之外的东西,圣人也只能存而不论。我们认识之外的东西,思维之外的东西,根本就没有立论的可能,能谈个什么呢?“存而不论”,有没有东西在那儿,都不去管他。有也好,没有也好,放在那儿,先不管他,以后再说。所以,“知之所不能知者,辩不能举也”,智慧不能知道的那个东西,例如,一百年后地球上有多少人?有多少棵树?大家想一想,能想清楚吗?这些问题我们最好放在一边,别去瞎折腾。
“名若儒墨而凶矣”,儒家和墨家,都认为自己是能承载大道的。当然他们的“道”是社会性的,已经名声在外了。因为名声在外,所以彼此相互争斗得非常厉害,陷入了麻烦之中。最好不要沾上这样的习惯,也不要沾上这样的名声。
5
11 ratings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沉默的妙用几人知
“彼之谓不道之道,此之谓不言之辩,故德总乎道之所一。而言休乎知之所不知,至矣。道之所一者,德不能同也;知之所不能知者,辩不能举也;名若儒墨而凶矣。”
什么是“不道之道”?要知道沉默是金啊!沉默的妙用,只有那些饱经风霜的人才会有切身的感受。而“不言之辩”呢,“文化大革命”时期,不少人在“大辩论”中辩来辩去,落得一身腥膻,只有那些行“不言之辩”的人,才能太平无事,处之泰然,其中的机趣真是妙不可言。所以,在矛盾是非纠缠不清的地带,你能奉行“不道之道”“不言之辩”,护法神就时时在你身边,吉祥止止啊!当然,“不道之道”“不言之辩”是道上行的境界,在道家学说里是被反复提到的,《齐物论》里就说“道昭而不道,言辩而不及”嘛。
那边说“不道之道”,这边说“不言之辩”,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因为“德总乎道之所一”,得道的人肯定有德。在道家学说里,这个“一”非常重要,我这几次也反复谈到。宇宙是一,大道是一,人心是一,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也是一。“总”,就是体道得道,得大总持。这个“德”,与道合一,才能称为“得道”。如果不能和道打成一片,就不是真正的有德,更说不上得道了。所以,得道的人一定是有德的,一定是德和道打成一片,水乳交融,没有彼此的。
“而言休乎知之所不知,至矣”,这句话与《齐物论》里说的“知止其所不知,至矣”,是同一个意思。“言休乎知之所不知”,这个“言”,是人们对事物认识的表达。语言表达应该清晰,你若对事物的认识清楚,语言表达也就清楚;另外,语言的清晰还依赖于语言的内涵。语言的内涵,离不开严谨的逻辑程序。而逻辑程序来源于知性,来源于智慧。但知性、智慧是有限的,所以庄子又要我们“知止”。
《庄子》里经常谈到这一点,《大宗师》里就有“夫知有所待而后当,其所待者特未定也”。所以,不论语言表达得多么清晰,我们的智慧和面对的对象永远是有限的,永远存在着一个未知的、不知的地带。这个地带,语言是无法表达出来的。我们不知的地方太多,就算在眼前,也有很多不知的。比如,这个桌子多少钱一张?我们不知道;哪个厂家生产的,我们也不知道。眼皮下的这些我们都不知道,对于更大空间的事情,我们能知道多少呢?
有一次,我在成都和几位学佛的朋友在茶馆里喝茶,他们学佛法学了很多年,谈起来头头是道。当时我拿了一个苹果,分成几份,让他们尝。然后问他们苹果的味道是什么样的。有人说,苹果是甜的、脆的。我说,甘蔗也是甜的、脆的;梨子也是甜的、脆的。你们这样说,那不是苹果和甘蔗、梨子是一个味了吗?他们不明白,认真地又说了一通。我说都不对,你们再继续说。再说了一会儿后,他们自己都糊涂了,苹果到底是什么味道啊?我说,你们看,连苹果是什么滋味都说不清楚,还想妄说佛法?其实我们经常都会陷入这样的状态之中。
“言休乎知之所不知”,所以我们要明白语言表达的局限性。如果明白了这个道理,那你就不简单,变聪明了。孔夫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样,你才是个真正聪明的人。如果“知之”,我知道;“不知”,我也知道,这样不懂装懂就不好。我们一定要甘于处于“不知”的状态,禅宗这样讲,《庄子》也这样讲。我讲《信心铭》的时候,把这些道理说得很细,这里就不多说了,大家有空可以多看看。
在成都有一位哥们儿,自以为是,自认为没有看不懂的书。我问他:“熊十力先生的《新唯识论》你能看懂吗?”他不屑地说:“有什么难的,我三天就能看懂。”他没有学过佛法,更不知道什么是唯识学,竟然敢夸口三天看懂熊十力先生的《新唯识论》,真不知天高地厚,对这样的狂人,你有什么办法呢?
“道之所一者,德不能同也”,宇宙是一,大道是一,这个“一”到底是怎么回事?德和大道能够等同吗?我们说孔夫子体道而行,但是他老人家只活了七十多岁,没有活到“千秋万岁”。释迦牟尼佛更不得了,也只活了八十岁,没有与天同寿,更谈不上与大道同寿。那么“与道同”是什么意思?谁能与道同?什么东西能与道同?为什么说德不能与道同?因为大道包容并超然于自然性、社会性、精神性。当我们说“德”的时候,往往以儒家所讲的德去理会,就已经有社会性的烙印,已经被打上思想和伦理的烙印了。所以这样的“德”不能简单地与“道”同一。当然,道家这里讲的“德”,还不是儒家讲的“德”,二者之间是有差别的。
这里层层推进,“知之所不能知者,辩不能举也”,连智慧都不能知道的东西,是没法去立论的。美国和欧洲在火星上发射了探测器,冥王星的探测结果现在还不知道,那么太阳系之外,其他恒星的行星上有没有生命?有没有狮子、老虎?对这些我们能不能去立论呢?当然没法立论。所以庄子在《齐物论》里说,“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外,指东南西北上下之外。对于东南西北上下六合之外,也就是我们眼耳鼻舌身意之外的东西,圣人也只能存而不论。我们认识之外的东西,思维之外的东西,根本就没有立论的可能,能谈个什么呢?“存而不论”,有没有东西在那儿,都不去管他。有也好,没有也好,放在那儿,先不管他,以后再说。所以,“知之所不能知者,辩不能举也”,智慧不能知道的那个东西,例如,一百年后地球上有多少人?有多少棵树?大家想一想,能想清楚吗?这些问题我们最好放在一边,别去瞎折腾。
“名若儒墨而凶矣”,儒家和墨家,都认为自己是能承载大道的。当然他们的“道”是社会性的,已经名声在外了。因为名声在外,所以彼此相互争斗得非常厉害,陷入了麻烦之中。最好不要沾上这样的习惯,也不要沾上这样的名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