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一定要守住无相布施
庄子接着又说:“故海不辞东流,大之至也;圣人并包天地,泽及天下,而不知其谁氏。是故生无爵,死无谥,实不聚,名不立,此之谓大人。狗不以善吠为良,人不以善言为贤,而况为大乎!夫为大不足以为大,而况为德乎!夫大备矣,莫若天地;然奚求焉,而大备矣。知大备者,无求,无失,无弃,不以物易己也。反己而不穷,循古而不摩,大人之诚。”
大家都知道,“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大海之所以大,是因为它“不辞东流”,不拒绝东来之水,管你长江的水、黄河的水、珠江的水,来者全都打包,所以它大。古文里说,尧舜之时,天下大雨,下了十年的大雨,海水不见增加一分一毫;成汤的时候,天下大旱九年,地都被烤焦了,海水也不见减少一分一毫。所以大海之德,大之至也。
同样,圣人的德行包容天地,普天下的老百姓都受到恩惠,但他的姓名是不被人们所知道的。所谓“圣人垂衣裳而天下治”,“大化无极”呀。真正的道人,一定是大化无极的,我们要去找一个感恩的对象都找不到。比如大自然给了我们光和热、空气和水等,让我们能够生存,能够很好地生活下来,但这个自然造化姓甚名谁?不是玉皇大帝,也不是阿弥陀佛,我们到底要去感恩谁?所以“圣人并包天地,泽及天下,而不知其谁氏”,到底它是哪方神圣,我们不知道。
真正的君子、道人、圣人,“生无爵,死无谥”,他们没有封王封侯的爵位,死后也没有谥号。大家知道,古时的谥号就是给一个人盖棺定论,里面寓有褒贬之意,像周文王谥号为“文”,周武王谥号为“武”。另外,在“名”和“实”两方面,“实不聚,名不立”,也都跟他不相关。“实”在哪里呢?看不见摸不到。“名”也是这样,你要表扬他、歌颂他,是看不见摸不到,“此之谓大人”,这样的人就称之为大人。佛教提倡“无相布施”,如果能做到,就类似于庄子这里所谈的道人境界了。
“狗不以善吠为良,人不以善言为贤,而况为大乎!”古人真的很了不起,这两句话透露出了很多玄机。“狗不以善吠为良”,俗语说,好狗不叫,叫狗不好。“人不以善言为贤”,孔夫子在《论语》里面说,“巧言令色,鲜矣仁。”一个人夸夸其谈,言不及义,拨弄是非,不是好事。孔夫子又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作为君子,要少说话多做事。少说话,可以养精神;话说多了,会给自己惹麻烦。所以我们看人,“不以善言为贤”,别只听他说,而要看他的行动,要看是否落到实处。
“而况为大乎!”这个“大”到底表现在什么地方呢?“夫为大不足以为大,而况为德乎!”真正的“大”是没有大的感觉的,如果有大的感觉,就不为“大”了。现在有些学修佛法的人,自己感觉“空”了,唉,我今天空了,其实你根本就没有空,哪里空了呢?你说,“我今天好慈悲啊”,觉得自己慈悲,你就一点都不慈悲。觉得我今天供养了,布施了,有好多好多功德,那就实无功德。在六祖大师的《坛经》里,把这些道理讲得很透彻。我们结合《坛经》来看《庄子》,的确有异曲同工之妙啊!
“德”也一样,如果自以为有德,那你就没有德。所以,我们在做好人好事的时候,在奉献的时候,千万别以为自己在奉献,一定要守住“无相布施”的感觉。这几天看凤凰卫视,有个嘉宾讲无相布施。他说,如果你被蚊子咬了一个疙瘩,很不舒服,你就想它是菩萨,我来供养它,就好了。他这么说对不对呢?其实还是执着在相上。蚊子天生就要咬人,咬就咬了,痒了就擦点药膏嘛。如果一个人真正把自己放下了,是不怎么感觉得到蚊子咬的,对包块也不会那么敏感,我们何必又头上安头,非要把蚊子想成菩萨呢?
“夫大备矣,莫若天地”,“大备”是什么?是圆满具足,包容一切。在古人眼里,能“大备”的只有天地,天地含育万物嘛。“然奚求焉,而大备矣”,天地求什么,大道又在求什么呢?天地是无求无得,大道也是无求无得。正因为无求无得,才能够容纳一切,能够具有一切,能够富有天下。
“知大备者,无求,无失,无弃。”如果知道“大备”,知道什么是最丰富、最圆满、最完备的,那就一定“无求,无失,无弃”了。所以黄檗禅师在《传法心要》里说:“佛说一切法,为除一切心;我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四十二章经》里也说:“饭千亿三世诸佛,不如饭一无念无住无修无证之者。”这些,都可以帮助加深对这句话的理解。
“无求”,我还去追求什么?“无失”,我还缺少什么?“无弃”,有什么需扔掉的?什么叫本自具足?什么叫不生不灭?什么叫不增不减?既然不增不减,你求什么?还有什么失落的、丢掉的?都没有嘛。所以,天地一合相,从生到死,基本上都有个定数。这个定数,如果从三世因果、六道轮回来说,更不得了。我们可能上辈子当过皇帝,也当过乞丐,下辈子或许可以当亿万富翁,当诺贝尔奖获得者,当大明星,也可能成为吸毒犯。这样那样,都说不清楚。在无穷无尽的时间空间里,什么角色我们都曾经扮演过。
“不以物易己也”,不要因为外面环境的变化,自己动了心、乱了性,也去跟着变。不管它,不因外物而变嘛。“反己而不穷,循古而不摩,大人之诚。”我们的心,是一个永不匮乏的无尽宝藏,“不穷”,就是说这个宝藏本自具足,一切圆满。《易经》复卦说:“以天之行,反覆不过七日。”《道德经》说:“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孟夫子也说:“反身而诚。”所以“反己而不穷”,我们一定要在内心回光返照,反省自己。
“循古而不摩”,“循古”,就是循古之道,循自然之道。“摩”在古文里有多种解释,有的说是不灭,有的说是装饰。只要我们循古之道,不去妄加损益,妄加增减,就可以做到“大人之诚”。这里的“大人”,相当于其他文章里所说的“真人”“至人”。所谓“大人之诚”,即真人、至人的“诚”,就是“无求,无失,无弃,不以物易己也。反己而不穷,循古而不摩”。这就是他们真实的修为,真实的心地,真实的品质,真实的功夫。庄子讲“诚”,在三十三篇里,这里大概是唯一的吧。
5
11 ratings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一定要守住无相布施
庄子接着又说:“故海不辞东流,大之至也;圣人并包天地,泽及天下,而不知其谁氏。是故生无爵,死无谥,实不聚,名不立,此之谓大人。狗不以善吠为良,人不以善言为贤,而况为大乎!夫为大不足以为大,而况为德乎!夫大备矣,莫若天地;然奚求焉,而大备矣。知大备者,无求,无失,无弃,不以物易己也。反己而不穷,循古而不摩,大人之诚。”
大家都知道,“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大海之所以大,是因为它“不辞东流”,不拒绝东来之水,管你长江的水、黄河的水、珠江的水,来者全都打包,所以它大。古文里说,尧舜之时,天下大雨,下了十年的大雨,海水不见增加一分一毫;成汤的时候,天下大旱九年,地都被烤焦了,海水也不见减少一分一毫。所以大海之德,大之至也。
同样,圣人的德行包容天地,普天下的老百姓都受到恩惠,但他的姓名是不被人们所知道的。所谓“圣人垂衣裳而天下治”,“大化无极”呀。真正的道人,一定是大化无极的,我们要去找一个感恩的对象都找不到。比如大自然给了我们光和热、空气和水等,让我们能够生存,能够很好地生活下来,但这个自然造化姓甚名谁?不是玉皇大帝,也不是阿弥陀佛,我们到底要去感恩谁?所以“圣人并包天地,泽及天下,而不知其谁氏”,到底它是哪方神圣,我们不知道。
真正的君子、道人、圣人,“生无爵,死无谥”,他们没有封王封侯的爵位,死后也没有谥号。大家知道,古时的谥号就是给一个人盖棺定论,里面寓有褒贬之意,像周文王谥号为“文”,周武王谥号为“武”。另外,在“名”和“实”两方面,“实不聚,名不立”,也都跟他不相关。“实”在哪里呢?看不见摸不到。“名”也是这样,你要表扬他、歌颂他,是看不见摸不到,“此之谓大人”,这样的人就称之为大人。佛教提倡“无相布施”,如果能做到,就类似于庄子这里所谈的道人境界了。
“狗不以善吠为良,人不以善言为贤,而况为大乎!”古人真的很了不起,这两句话透露出了很多玄机。“狗不以善吠为良”,俗语说,好狗不叫,叫狗不好。“人不以善言为贤”,孔夫子在《论语》里面说,“巧言令色,鲜矣仁。”一个人夸夸其谈,言不及义,拨弄是非,不是好事。孔夫子又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作为君子,要少说话多做事。少说话,可以养精神;话说多了,会给自己惹麻烦。所以我们看人,“不以善言为贤”,别只听他说,而要看他的行动,要看是否落到实处。
“而况为大乎!”这个“大”到底表现在什么地方呢?“夫为大不足以为大,而况为德乎!”真正的“大”是没有大的感觉的,如果有大的感觉,就不为“大”了。现在有些学修佛法的人,自己感觉“空”了,唉,我今天空了,其实你根本就没有空,哪里空了呢?你说,“我今天好慈悲啊”,觉得自己慈悲,你就一点都不慈悲。觉得我今天供养了,布施了,有好多好多功德,那就实无功德。在六祖大师的《坛经》里,把这些道理讲得很透彻。我们结合《坛经》来看《庄子》,的确有异曲同工之妙啊!
“德”也一样,如果自以为有德,那你就没有德。所以,我们在做好人好事的时候,在奉献的时候,千万别以为自己在奉献,一定要守住“无相布施”的感觉。这几天看凤凰卫视,有个嘉宾讲无相布施。他说,如果你被蚊子咬了一个疙瘩,很不舒服,你就想它是菩萨,我来供养它,就好了。他这么说对不对呢?其实还是执着在相上。蚊子天生就要咬人,咬就咬了,痒了就擦点药膏嘛。如果一个人真正把自己放下了,是不怎么感觉得到蚊子咬的,对包块也不会那么敏感,我们何必又头上安头,非要把蚊子想成菩萨呢?
“夫大备矣,莫若天地”,“大备”是什么?是圆满具足,包容一切。在古人眼里,能“大备”的只有天地,天地含育万物嘛。“然奚求焉,而大备矣”,天地求什么,大道又在求什么呢?天地是无求无得,大道也是无求无得。正因为无求无得,才能够容纳一切,能够具有一切,能够富有天下。
“知大备者,无求,无失,无弃。”如果知道“大备”,知道什么是最丰富、最圆满、最完备的,那就一定“无求,无失,无弃”了。所以黄檗禅师在《传法心要》里说:“佛说一切法,为除一切心;我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四十二章经》里也说:“饭千亿三世诸佛,不如饭一无念无住无修无证之者。”这些,都可以帮助加深对这句话的理解。
“无求”,我还去追求什么?“无失”,我还缺少什么?“无弃”,有什么需扔掉的?什么叫本自具足?什么叫不生不灭?什么叫不增不减?既然不增不减,你求什么?还有什么失落的、丢掉的?都没有嘛。所以,天地一合相,从生到死,基本上都有个定数。这个定数,如果从三世因果、六道轮回来说,更不得了。我们可能上辈子当过皇帝,也当过乞丐,下辈子或许可以当亿万富翁,当诺贝尔奖获得者,当大明星,也可能成为吸毒犯。这样那样,都说不清楚。在无穷无尽的时间空间里,什么角色我们都曾经扮演过。
“不以物易己也”,不要因为外面环境的变化,自己动了心、乱了性,也去跟着变。不管它,不因外物而变嘛。“反己而不穷,循古而不摩,大人之诚。”我们的心,是一个永不匮乏的无尽宝藏,“不穷”,就是说这个宝藏本自具足,一切圆满。《易经》复卦说:“以天之行,反覆不过七日。”《道德经》说:“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孟夫子也说:“反身而诚。”所以“反己而不穷”,我们一定要在内心回光返照,反省自己。
“循古而不摩”,“循古”,就是循古之道,循自然之道。“摩”在古文里有多种解释,有的说是不灭,有的说是装饰。只要我们循古之道,不去妄加损益,妄加增减,就可以做到“大人之诚”。这里的“大人”,相当于其他文章里所说的“真人”“至人”。所谓“大人之诚”,即真人、至人的“诚”,就是“无求,无失,无弃,不以物易己也。反己而不穷,循古而不摩”。这就是他们真实的修为,真实的心地,真实的品质,真实的功夫。庄子讲“诚”,在三十三篇里,这里大概是唯一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