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庄子说“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红楼梦》里也有“无可奈何天”。无可奈何呀!我们有什么可奈何的呢?心里想什么事情,自己作不了主,东一个念头,西一个妄想。想认认真真干点事情,却总是精力不集中,头脑里似乎不停唱着若干出戏,虽不愿意看这些戏,但它却总是和你唱反调。想发点财,这个因缘总是不具备,总是有点不顺。想升官,很多因缘却和自己作对,你哪能作主呀?我经常说:“心里的事情你都不能作主,外面的事情和因缘你还能作主吗?”所以,“而何足以知其所自来?”这句话看起来是在说吃东西,推演开来,在我们的生活之中,很多事情都是不知“其所自来”的呀。
我没有牧羊,而“牂生于奥”,我房子的西南角莫名其妙地冒出了羊。我不打猎,而“鹑生于宎”,我房子的东南角也不知怎么的出现了鹌鹑。我没有搬运法之类的法术,突然一个大大的红包出现在我的桌上。“若勿怪,何邪?”这些是不是怪事呢?这些都是超越因缘、超越掌控半径的事情,是祥还是不祥呢?说不清楚。中了彩票的人很欢喜,有的人却因此成了精神病,有的人因此引来了强盗。升官了、发财了,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我们也的确没法说清楚。佛教讲“因果”,要通过自己的所劳而有所收获,这是对的,无功不受禄嘛。不劳而获是不行的,天上是不会掉馅饼的。我这个儿子连入朝为官的德行都不够,却“将与国君同食”,这不也是同样的怪事吗?这当然不祥,所以我担心,要为他的命运哭泣啊。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南郭子綦这位道家的神仙人物,他的价值观和生活目标就是与世俗的人不一样。他的价值观和生活目标是“吾所与吾子游者,游于天地”,与儿子们遨游于天地之间。南郭子綦追求的理想,就是人生的自在,是与自然之道同在,与天地同在的自在。这也是古时很多士大夫、隐士们所追求的境界。古人为官,很多都不是沉醉于功名富贵之中,而是追求人生的这种自在,所以中国古代出了很多隐士,很多表现隐逸生活的山林诗、田园诗,都非常优美。像欧阳修《醉翁亭记》里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欧阳修这类大文豪尽管文章盖世,官也做到了宰相,但还是更喜欢寄情于山水之间。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也是寄情于山水之间啊。
当我们在事务上奔波劳累了,在事功上受到挫折了,在人事关系上陷入困境之时,往往就很向往这种自在。当年我刚进监狱时,心里面别扭得不得了,非常苦恼。后来来了一位剑阁县的农村教师,他是因为对当地的“大寨”样板有意见而被关进来的。剑阁有剑门关,在嘉陵江边,风景非常雄奇。当时我们两人商量,日后如果出去了,就到他家乡搞两亩地,养几只羊,喂几十只走地鸡;在嘉陵江边,划着船,钓钓鱼,写写字,看看书,就像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所写的那样,美不胜收呀。那个时候,真的是仰之慕之,陶醉在那种虚幻的、回归自然的梦想之中。
当时我的很多诗词,都是在这种状态中写的,凭借这种状态,才把我心中的郁闷之气化解了。我在监狱里那么多年,天天关在那儿面壁,自己的禅修功夫没有上去,又不能做到不起一念,如果天天去烦恼去苦闷,是很容易得精神病的,有的人就因此得了精神病。如果能够把这种情绪转移,转移到山水之间,转移到诗词歌赋里面,在那里面去找乐趣,自己的文笔练出来了,心境也光明了,的确就不一样。
认清因缘,知位守位
提了一系列问题之后,南郭子綦就开始阐述了:“吾所与吾子游者,游于天地。吾与之邀乐于天,吾与之邀食于地;吾不与之为事,不与之为谋,不与之为怪。”
我与孩子们“游于天地”,在天地之间游乐,在大地上自耕自食,多么逍遥自在啊。我们来欣赏一下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陶渊明回到了山里的老家,回到了田园,抛掉了官场里的种种污浊,悠然自在,欣喜之情溢于言表,与子綦说的是不是差不多?中国古人所谓“渔樵耕读”,实在是一种美事,是一种非常崇高的价值观念。金庸先生的小说《天龙八部》里面,“南帝”手下就有“渔樵耕读”四大侍卫,自己打渔,自己砍柴,自己耕田,同时还读书,这个日子就真的是神仙日子了。
我们能做到“邀乐于天,邀食于地”吗?对于现在的人来说,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我们在社会上生活,总是被复杂的社会关系牵扯着。如何才能处理好与子女、亲属、朋友的关系,与社会、天地等一系列的关系,而不被牵扯呢?子綦就教了我们绝招,“不与之为事,不与之为谋,不与之为怪”。佛教里经常说“不打妄想”,我们却在社会生活中,妄想多多。把心中种种不当为的事情通通放下,顺其自然,这其实也是“无为而无不为”的另外一种说法,是庄子的引申版。
“与之为事”,我们在社会上谋事,有一定的因缘,如果顺其因缘,就可以成事;如果没有因缘呢?比如想成立一个股份公司,投资上亿,以我这样的身份,想谋这个事,累死我也干不了。自己没有这个钱,身边的朋友哥们儿也没有这些钱,即使有这些钱,我也没有这个能力去运作这么大的事情,这就叫打妄想,不现实。我想去当官,但自己连公务员都不是,别说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即便是一个居委会主任,别人也不会给我的。所以,“不与之为事”,就是要我们认清自己的因缘,做到知位守位。
既然能“不与之为事”,当然就会“不与之为谋”,不会去打妄想了。很多人搞策划,都离开了自己特定的因缘。佛教里讲“因缘不可思议”,离开了这些因缘,要去干事,而且还想去干大事,往往都是无功而返,甚至会招来祸事。另外,还要注意“不与之为怪”。很多人喜欢“怪”,喜欢神通,听说谁虹化了,不得了,赶忙跑去看热闹。听说谁有天眼通、天耳通、宿命通,能知过去未来,赶忙去请他看看。某某人算命、看相、看风水了不得,也去请来试试。这些都叫“怪”,我们要“不与之为怪”。《菜根谭》里说:“神奇卓异非至人,至人只是常。”真正的道人,只是平常人,有平常心,做平常事。如果要以非常的,甚至是怪异的行为来应世,往往是不得善终的。
学历史的都知道,中国历史上,燕齐方士在秦始皇、汉武帝的时候帮着找长生不老药,尽管能谋一时的富贵,但大多预后不良。后来的黄巾军起义、五斗米教,到近代的义和团,都玩的是哗众取宠、卖弄神通的把戏。真有神通吗?鬼的神通,哪有神通呀?世界上什么法最大?王法最大。很多人不明白王法大,他们认为佛法大、道法大,你来试一试?当年气功热的时候,很多气功大师功夫了不得,一旦到了派出所里面,一下子就傻了,什么功夫也没有了。所以我们千万要放下这个幻想。
5
11 ratings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庄子说“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红楼梦》里也有“无可奈何天”。无可奈何呀!我们有什么可奈何的呢?心里想什么事情,自己作不了主,东一个念头,西一个妄想。想认认真真干点事情,却总是精力不集中,头脑里似乎不停唱着若干出戏,虽不愿意看这些戏,但它却总是和你唱反调。想发点财,这个因缘总是不具备,总是有点不顺。想升官,很多因缘却和自己作对,你哪能作主呀?我经常说:“心里的事情你都不能作主,外面的事情和因缘你还能作主吗?”所以,“而何足以知其所自来?”这句话看起来是在说吃东西,推演开来,在我们的生活之中,很多事情都是不知“其所自来”的呀。
我没有牧羊,而“牂生于奥”,我房子的西南角莫名其妙地冒出了羊。我不打猎,而“鹑生于宎”,我房子的东南角也不知怎么的出现了鹌鹑。我没有搬运法之类的法术,突然一个大大的红包出现在我的桌上。“若勿怪,何邪?”这些是不是怪事呢?这些都是超越因缘、超越掌控半径的事情,是祥还是不祥呢?说不清楚。中了彩票的人很欢喜,有的人却因此成了精神病,有的人因此引来了强盗。升官了、发财了,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我们也的确没法说清楚。佛教讲“因果”,要通过自己的所劳而有所收获,这是对的,无功不受禄嘛。不劳而获是不行的,天上是不会掉馅饼的。我这个儿子连入朝为官的德行都不够,却“将与国君同食”,这不也是同样的怪事吗?这当然不祥,所以我担心,要为他的命运哭泣啊。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南郭子綦这位道家的神仙人物,他的价值观和生活目标就是与世俗的人不一样。他的价值观和生活目标是“吾所与吾子游者,游于天地”,与儿子们遨游于天地之间。南郭子綦追求的理想,就是人生的自在,是与自然之道同在,与天地同在的自在。这也是古时很多士大夫、隐士们所追求的境界。古人为官,很多都不是沉醉于功名富贵之中,而是追求人生的这种自在,所以中国古代出了很多隐士,很多表现隐逸生活的山林诗、田园诗,都非常优美。像欧阳修《醉翁亭记》里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欧阳修这类大文豪尽管文章盖世,官也做到了宰相,但还是更喜欢寄情于山水之间。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也是寄情于山水之间啊。
当我们在事务上奔波劳累了,在事功上受到挫折了,在人事关系上陷入困境之时,往往就很向往这种自在。当年我刚进监狱时,心里面别扭得不得了,非常苦恼。后来来了一位剑阁县的农村教师,他是因为对当地的“大寨”样板有意见而被关进来的。剑阁有剑门关,在嘉陵江边,风景非常雄奇。当时我们两人商量,日后如果出去了,就到他家乡搞两亩地,养几只羊,喂几十只走地鸡;在嘉陵江边,划着船,钓钓鱼,写写字,看看书,就像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所写的那样,美不胜收呀。那个时候,真的是仰之慕之,陶醉在那种虚幻的、回归自然的梦想之中。
当时我的很多诗词,都是在这种状态中写的,凭借这种状态,才把我心中的郁闷之气化解了。我在监狱里那么多年,天天关在那儿面壁,自己的禅修功夫没有上去,又不能做到不起一念,如果天天去烦恼去苦闷,是很容易得精神病的,有的人就因此得了精神病。如果能够把这种情绪转移,转移到山水之间,转移到诗词歌赋里面,在那里面去找乐趣,自己的文笔练出来了,心境也光明了,的确就不一样。
认清因缘,知位守位
提了一系列问题之后,南郭子綦就开始阐述了:“吾所与吾子游者,游于天地。吾与之邀乐于天,吾与之邀食于地;吾不与之为事,不与之为谋,不与之为怪。”
我与孩子们“游于天地”,在天地之间游乐,在大地上自耕自食,多么逍遥自在啊。我们来欣赏一下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陶渊明回到了山里的老家,回到了田园,抛掉了官场里的种种污浊,悠然自在,欣喜之情溢于言表,与子綦说的是不是差不多?中国古人所谓“渔樵耕读”,实在是一种美事,是一种非常崇高的价值观念。金庸先生的小说《天龙八部》里面,“南帝”手下就有“渔樵耕读”四大侍卫,自己打渔,自己砍柴,自己耕田,同时还读书,这个日子就真的是神仙日子了。
我们能做到“邀乐于天,邀食于地”吗?对于现在的人来说,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我们在社会上生活,总是被复杂的社会关系牵扯着。如何才能处理好与子女、亲属、朋友的关系,与社会、天地等一系列的关系,而不被牵扯呢?子綦就教了我们绝招,“不与之为事,不与之为谋,不与之为怪”。佛教里经常说“不打妄想”,我们却在社会生活中,妄想多多。把心中种种不当为的事情通通放下,顺其自然,这其实也是“无为而无不为”的另外一种说法,是庄子的引申版。
“与之为事”,我们在社会上谋事,有一定的因缘,如果顺其因缘,就可以成事;如果没有因缘呢?比如想成立一个股份公司,投资上亿,以我这样的身份,想谋这个事,累死我也干不了。自己没有这个钱,身边的朋友哥们儿也没有这些钱,即使有这些钱,我也没有这个能力去运作这么大的事情,这就叫打妄想,不现实。我想去当官,但自己连公务员都不是,别说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即便是一个居委会主任,别人也不会给我的。所以,“不与之为事”,就是要我们认清自己的因缘,做到知位守位。
既然能“不与之为事”,当然就会“不与之为谋”,不会去打妄想了。很多人搞策划,都离开了自己特定的因缘。佛教里讲“因缘不可思议”,离开了这些因缘,要去干事,而且还想去干大事,往往都是无功而返,甚至会招来祸事。另外,还要注意“不与之为怪”。很多人喜欢“怪”,喜欢神通,听说谁虹化了,不得了,赶忙跑去看热闹。听说谁有天眼通、天耳通、宿命通,能知过去未来,赶忙去请他看看。某某人算命、看相、看风水了不得,也去请来试试。这些都叫“怪”,我们要“不与之为怪”。《菜根谭》里说:“神奇卓异非至人,至人只是常。”真正的道人,只是平常人,有平常心,做平常事。如果要以非常的,甚至是怪异的行为来应世,往往是不得善终的。
学历史的都知道,中国历史上,燕齐方士在秦始皇、汉武帝的时候帮着找长生不老药,尽管能谋一时的富贵,但大多预后不良。后来的黄巾军起义、五斗米教,到近代的义和团,都玩的是哗众取宠、卖弄神通的把戏。真有神通吗?鬼的神通,哪有神通呀?世界上什么法最大?王法最大。很多人不明白王法大,他们认为佛法大、道法大,你来试一试?当年气功热的时候,很多气功大师功夫了不得,一旦到了派出所里面,一下子就傻了,什么功夫也没有了。所以我们千万要放下这个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