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南郭子綦这番话说完没多久,他所担心、所“泣”的事情就发生了:“无几何而使梱之于燕,盗得之于道,全而鬻yù之则难,不若刖之则易,于是乎刖而鬻之于齐,适当渠公之街,然身食肉而终。”
没过多久,楚国派梱到燕国去办点公事。所谓“燕之北,楚之南”,燕国在河北,楚国在南方,这个距离是非常远的。那个时候,不是现代社会,现代社会的人口很密集,那时全中国只有一两千万人口,春秋的时候,还不到一千万。这么稀少的人口,土匪却不少,他们把梱抢劫一空。尽管梱是公派出使的人员,还是被抓起来,准备卖去当奴隶。那个时候,身体壮实的奴隶,大概卖的价钱也高吧。梱身强力壮,还很憨厚,肯定能卖个好价钱。但土匪怕他好手好脚会逃跑,“全而鬻之则难”嘛。所以,“不若刖之则易”,“刖”,古代有刖刑,就是把两只脚砍掉。“则易”,把脚砍了,尽管卖的价格没那么高,但他就跑不掉了。于是,把他的脚剁掉了,卖到齐国去当奴隶。“适当渠公之街”,“渠公”,有的注释说是屠户,有的说是管街道治安的富翁,把他买来替自己守街,天天都有肉吃。看来梱还是有后福,真的是“然身食肉而终”,与九方歅先生算的差不多。
这个故事是个隐喻,实际上是在谈价值取向的问题。“食肉”的人,隐喻一味追求功名富贵的人。“刖足”,隐喻精神受到了残害。追求功名富贵的人,很多都是“精神残废”。你要到官场里面去混,到富贵场合去混,肯定要阿谀奉承、坑蒙拐骗,用种种不健康的手段,才能达到这个目的。落入这样的俗套,肯定精神受残,那怎么还能“游于天地”,怎么还能“邀乐于天,邀食于地”呢?根本谈不上了。
许由不愿当皇帝
“啮缺遇许由,曰:‘子将奚之?’曰:‘将逃尧。’曰:‘奚谓邪?’曰:‘夫尧,畜畜然仁,吾恐其为天下笑。后世其人与人相食与!夫民,不难聚也;爱之则亲,利之则至,誉之则劝,致其所恶则散。爱利出乎仁义,捐仁义者寡,利仁义者众。夫仁义之行,唯且无诚,且假乎禽贪者器。是以一人之断制利天下,譬之犹一覕piē也。夫尧知贤人之利天下也,而不知其贼天下也,夫唯外乎贤者知之矣。’”
这则公案也挺有趣的。“啮缺遇许由”,在《庄子》里面,被衣、王倪、啮缺、许由这四代神仙都出现了很多次。啮缺,就是没有门牙的人,也是神仙一类的人物,在《庄子》笔下是很了不起的。啮缺见到了许由,就问:“喂,你要到哪里去呀?”许由说:“我现在东躲西藏,在躲避尧帝。”啮缺问他:“为什么呢?”尧帝曾经想让位给许由,让许由来掌管天下,但是许由不愿意,所以他要逃到尧帝找不到的地方。
尧,大家都知道,是中华民族的明君,中国古代最优秀的政治象征,是宪政的象征。他搞禅让制,搞民主政治,而不搞专制,不搞家天下。他选贤任能,传位给舜而不传子传孙。舜帝也向他学习,传位给大禹。这就是“尧舜之道”。孔夫子毕生就是“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的。这么好的明君要传位给许由,许由为什么要逃避呢?
许由就说了,“夫尧,畜畜然仁,吾恐其为天下笑。后世其人与人相食与。”尧帝孜孜不倦地推行仁义,我担心他将来会受天下人的耻笑,甚至到了后世,还可能因此而出现“人与人相食”的现象啊。正如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中所写的,翻开历史,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如果我接受他的禅让,别人也会嘲笑我的。许由为什么会这样说呢?
“夫民,不难聚也”,作为老百姓,是很容易把他们集聚起来的。“爱之则亲”,如果关爱他们,他们就会来亲近你。“利之则至”,如果对他们有好处,有利益,他们肯定就到你这儿来啦。“誉之则劝”,你赞叹他们,表扬他们,他们受到了鼓励,一定会加班加点,好好干上一番,不负你的期望。“致其所恶则散”,如果他们不喜欢的地方,你一定要让他们去;他们不想干的事情,你偏要他们去做,他们就会散去,不会和你在一块儿的。孔夫子不也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嘛。
“爱利出乎仁义”,如果这些“爱”“利”,是出于你对仁义的提倡,是作为你推行仁义的表现,那么“捐仁义者寡,利仁义者众”,真正施行仁义的人肯定少之又少,而利用仁义招摇撞骗、谋取私利的人就太多太多了。以前,我的老师本光法师曾对我们说:“礼貌这个词好不好?如果因自己的道德修养,对人彬彬有礼,那当然好。但是如果‘以礼为貌’,还好不好呢?”把礼作为一种脸谱戴在脸上,看起来文质彬彬,如谦谦君子。但在谦谦君子这张脸谱背后,自己内心里,到底是不是一样的呢?以礼为貌很可能是为了骗人的。所以“利仁义者众”,想利用仁义来达到个人目的,这样的人太多了。我们看社会上经常出现“超女热”“养生热”之类的,很多人都在捣鼓这些,就是想利用这些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有的人呢,耻于启口,自己的小算盘不敢公开说出来,怕别人嗤之以鼻,于是就包装一下,包装成大仁大义,这样就可以瞒天过海,畅通无阻了,对不对啊?
“夫仁义之行,唯且无诚”,所以,推行仁义,就会导致虚伪、不诚实。我们天天讲文明建设,各种服务行业都提倡微笑服务,其实都是戴一张脸谱而已。这些文明、微笑,不是发自内心,并不是因为有这种修养而表现出来的,而是在规范化、制度化下形成的一个外在的东西,如小丑的笑一样,非常公式化。这些东西,和自己的内心格格不入,和自己的性格格格不入,和自己的习惯格格不入,实施起来,必然是虚伪的、没有诚意的应付。
5
11 ratings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南郭子綦这番话说完没多久,他所担心、所“泣”的事情就发生了:“无几何而使梱之于燕,盗得之于道,全而鬻yù之则难,不若刖之则易,于是乎刖而鬻之于齐,适当渠公之街,然身食肉而终。”
没过多久,楚国派梱到燕国去办点公事。所谓“燕之北,楚之南”,燕国在河北,楚国在南方,这个距离是非常远的。那个时候,不是现代社会,现代社会的人口很密集,那时全中国只有一两千万人口,春秋的时候,还不到一千万。这么稀少的人口,土匪却不少,他们把梱抢劫一空。尽管梱是公派出使的人员,还是被抓起来,准备卖去当奴隶。那个时候,身体壮实的奴隶,大概卖的价钱也高吧。梱身强力壮,还很憨厚,肯定能卖个好价钱。但土匪怕他好手好脚会逃跑,“全而鬻之则难”嘛。所以,“不若刖之则易”,“刖”,古代有刖刑,就是把两只脚砍掉。“则易”,把脚砍了,尽管卖的价格没那么高,但他就跑不掉了。于是,把他的脚剁掉了,卖到齐国去当奴隶。“适当渠公之街”,“渠公”,有的注释说是屠户,有的说是管街道治安的富翁,把他买来替自己守街,天天都有肉吃。看来梱还是有后福,真的是“然身食肉而终”,与九方歅先生算的差不多。
这个故事是个隐喻,实际上是在谈价值取向的问题。“食肉”的人,隐喻一味追求功名富贵的人。“刖足”,隐喻精神受到了残害。追求功名富贵的人,很多都是“精神残废”。你要到官场里面去混,到富贵场合去混,肯定要阿谀奉承、坑蒙拐骗,用种种不健康的手段,才能达到这个目的。落入这样的俗套,肯定精神受残,那怎么还能“游于天地”,怎么还能“邀乐于天,邀食于地”呢?根本谈不上了。
许由不愿当皇帝
“啮缺遇许由,曰:‘子将奚之?’曰:‘将逃尧。’曰:‘奚谓邪?’曰:‘夫尧,畜畜然仁,吾恐其为天下笑。后世其人与人相食与!夫民,不难聚也;爱之则亲,利之则至,誉之则劝,致其所恶则散。爱利出乎仁义,捐仁义者寡,利仁义者众。夫仁义之行,唯且无诚,且假乎禽贪者器。是以一人之断制利天下,譬之犹一覕piē也。夫尧知贤人之利天下也,而不知其贼天下也,夫唯外乎贤者知之矣。’”
这则公案也挺有趣的。“啮缺遇许由”,在《庄子》里面,被衣、王倪、啮缺、许由这四代神仙都出现了很多次。啮缺,就是没有门牙的人,也是神仙一类的人物,在《庄子》笔下是很了不起的。啮缺见到了许由,就问:“喂,你要到哪里去呀?”许由说:“我现在东躲西藏,在躲避尧帝。”啮缺问他:“为什么呢?”尧帝曾经想让位给许由,让许由来掌管天下,但是许由不愿意,所以他要逃到尧帝找不到的地方。
尧,大家都知道,是中华民族的明君,中国古代最优秀的政治象征,是宪政的象征。他搞禅让制,搞民主政治,而不搞专制,不搞家天下。他选贤任能,传位给舜而不传子传孙。舜帝也向他学习,传位给大禹。这就是“尧舜之道”。孔夫子毕生就是“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的。这么好的明君要传位给许由,许由为什么要逃避呢?
许由就说了,“夫尧,畜畜然仁,吾恐其为天下笑。后世其人与人相食与。”尧帝孜孜不倦地推行仁义,我担心他将来会受天下人的耻笑,甚至到了后世,还可能因此而出现“人与人相食”的现象啊。正如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中所写的,翻开历史,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如果我接受他的禅让,别人也会嘲笑我的。许由为什么会这样说呢?
“夫民,不难聚也”,作为老百姓,是很容易把他们集聚起来的。“爱之则亲”,如果关爱他们,他们就会来亲近你。“利之则至”,如果对他们有好处,有利益,他们肯定就到你这儿来啦。“誉之则劝”,你赞叹他们,表扬他们,他们受到了鼓励,一定会加班加点,好好干上一番,不负你的期望。“致其所恶则散”,如果他们不喜欢的地方,你一定要让他们去;他们不想干的事情,你偏要他们去做,他们就会散去,不会和你在一块儿的。孔夫子不也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嘛。
“爱利出乎仁义”,如果这些“爱”“利”,是出于你对仁义的提倡,是作为你推行仁义的表现,那么“捐仁义者寡,利仁义者众”,真正施行仁义的人肯定少之又少,而利用仁义招摇撞骗、谋取私利的人就太多太多了。以前,我的老师本光法师曾对我们说:“礼貌这个词好不好?如果因自己的道德修养,对人彬彬有礼,那当然好。但是如果‘以礼为貌’,还好不好呢?”把礼作为一种脸谱戴在脸上,看起来文质彬彬,如谦谦君子。但在谦谦君子这张脸谱背后,自己内心里,到底是不是一样的呢?以礼为貌很可能是为了骗人的。所以“利仁义者众”,想利用仁义来达到个人目的,这样的人太多了。我们看社会上经常出现“超女热”“养生热”之类的,很多人都在捣鼓这些,就是想利用这些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有的人呢,耻于启口,自己的小算盘不敢公开说出来,怕别人嗤之以鼻,于是就包装一下,包装成大仁大义,这样就可以瞒天过海,畅通无阻了,对不对啊?
“夫仁义之行,唯且无诚”,所以,推行仁义,就会导致虚伪、不诚实。我们天天讲文明建设,各种服务行业都提倡微笑服务,其实都是戴一张脸谱而已。这些文明、微笑,不是发自内心,并不是因为有这种修养而表现出来的,而是在规范化、制度化下形成的一个外在的东西,如小丑的笑一样,非常公式化。这些东西,和自己的内心格格不入,和自己的性格格格不入,和自己的习惯格格不入,实施起来,必然是虚伪的、没有诚意的应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