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说庄子|冯学成以禅解庄

《徐无鬼》第一讲(5)公心就和,私心就奸


Listen Later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公心就和,私心就奸

徐无鬼于是耐心解释说:“天地之养也一,登高不可以为长,居下不可以为短。君独为万乘之主,以苦一国之民,以养耳目鼻口,夫神者不自许也。夫神者,好和而恶奸;夫奸,病也,故劳之。唯君所病之,何也?”

“天地之养也一”,天地养育万物,其作用是平等的。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在天地面前、大道面前,也是人人平等。“登高不可以为长”,并不是说你登上高处,比如在广州的白云山顶上,自己真的就有三百多米高了;到珠穆朗玛峰上去,自己就八千多米高了,这不可能嘛。“居下不可以为短”,以这里为例,我们现在在二十多层高的楼上上课,那我们是不是就比别人都高?住在底层的是不是都是小矮人?不是这个道理。

当时已进入战国中期,三家分晋也有几十年了。在春秋中后期,中国有两大霸主,北边是晋国,南边是楚国。楚国方圆五千里,晋国方圆三千里。但是楚国位于南方,森林、水沼之地多,开发时间晚,可用的地方实际没那么多,并不如晋国。晋国分家后,魏国、韩国、赵国这三家占了北方中原的一大半。这三国东边是齐国,西边是秦国,当时的中国就是这样一个局面。

魏国在魏文侯的时候,占了西河之地,就是黄河的西边、陕西东面一带。我们看历史地图,魏文侯所修的长城——魏长城是在黄河的西边,在关中平原的东边和北边,把秦国东进之路给阻断了。特别是临晋城,有黄河上著名的临晋桥,这可是战国时魏国在黄河上建的浮桥,是万里黄河第一座桥啊。在东北边,魏国扩展到河北中山。大家都知道乐羊灭中山国的故事,中山就是河北的正定、保定一带。你看魏国的地盘当时有多大!人口有三四百万,比秦国多得多,也比齐国、赵国多,仅次于楚国,所以“君独为万乘之主”呀。

“以苦一国之民,以养耳目鼻口”,当国君的,“天子九鼎”,每天吃的东西是很复杂的。《礼记》里有记载,国君吃的一道菜,要用多少只鸡,经过多少工序做出来,多麻烦啊。虽然国君的口舌耳目,都是用一国之民的辛苦来养的,“夫神者不自许也”,但是国君自己并不快乐。现在很多当了官、发了财的人,“神者不自许”的太多太多。张国荣为什么要跳楼?不少亿万富翁为什么英年早逝?诸如此类,为什么呢?“神者不自许”呀。一方面自己活得不踏实;另一方面,身体和心理上的毛病数不胜数。

“夫神者,好和而恶奸”,“神”,就是我们的精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精神、自己的心灵。“好和而恶奸”,我经常说要“养和气,养喜神”;《易经》说“保和太和乃利贞”;《菜根谭》说“天地不可一日无和气,人心不可一日无喜神”。“好和”,和气生财、一团和气多好,我们需要有和气。“恶奸”,“奸”是什么呢?烦恼,有私心,有偷心。“和”是公心,心里公正就“和”,私心就“奸”。这个道理很简单,我们一定要明白、要看透,一定要养“和心”,也就是要养“公心”,要做到公平、公正。如果私心太重,有“奸心”,就会去算计别人,算计别人就会陷于矛盾是非之中,肯定就有麻烦,就有烦恼。公心是奉献型的,他不害怕失去什么,也不害怕缺少什么,心里无忧,自然就“心和”,恬淡而无忧。“夫奸,病也,故劳之”,有私心、奸心的人,心理肯定不健康。心理不健康当然是病,当然需要调理。“唯君所病之,何也?”君王现在知道自己得什么病了吗?只有大富大贵的人,才得这种病——心理疾病。

前面说“天地之养也一,登高不可以为长,居下不可以为短”,我们要明白,不论是当皇帝的,还是小老百姓,太阳对任何人是平等的,时间对任何人是平等的,生死对任何人也是平等的。用佛教的话来说,这个是“决定见”。有了这样的见地,面对是非麻烦,我们就有了“定盘星”。如果没有这个决定见,哪怕你是万乘之君,拥有一国的财富,你也未必快乐。我们看历朝历代的皇帝,无论是秦皇汉武,还是唐宗宋祖,他们都很累,所以孔夫子也说“为君难”呀!

我们这里有位同学很熟悉《资治通鉴》,你能说出有几位皇帝过得潇洒自在呢?隋炀帝倒是潇洒自在,结果把命玩丢了,把国家也玩完了。宋徽宗也贪玩,不想当皇帝,要当艺术家,结果也把国家搞完蛋了。当皇帝很辛苦,现在的大老板们,还有我们在座的老总、白领们,每天工作也很辛苦,该怎么办呢?

 

假仁义容易造成跟风

听了徐无鬼这番说辞,魏武侯就说:“欲见先生久矣,吾欲爱民而为义偃兵,其可乎?”这十多年来,我经常请您,您都不给我面子,今天您终于来了,我正好向您请教请教。“吾欲爱民而为义偃兵,其可乎?”我现在要爱民,要“偃兵”,行不行?

打开《资治通鉴》,我们就可以看到,魏武侯继位以后,穷兵黩武,南征北伐,东征西讨,多年来一直没清静过。其子魏惠王更甚,如果不是遇见了孙膑,还不知道怎样疯狂下去呢。在这种情况下,魏武侯愿意爱民而为义偃兵,要搞和平主义,行不行呢?

徐无鬼回答说:“不可。爱民,害民之始也;为义偃兵,造兵之本也;君自此为之,则殆不成。”

为什么不可呢?“爱民偃兵”是儒家的观点,不是道家的观点。“爱民”往往是害民的开始。现在有些搞“爱民工程”的,实施起来就成了“害民工程”,这样的例子大家在媒体上看得不少,我就不举例了。今天这里也有《南方都市报》的记者,你们报道了很多“爱民工程”最后成为“害民工程”的事迹,对这个应该深有体会吧。

“为义偃兵,造兵之本也”,一个国家没有自卫能力,处于被动挨打状态,也是引起战争的原因之一,“倒持太阿,授人以柄”嘛。所以“为义偃兵”,反而会成为“造兵之本”。《论语》里有“子贡问政”一节。子贡问政,孔夫子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说,这三条太多了,不得已而去其一,去什么呢?孔夫子说:“去兵。”再不得已,还去什么呢?孔子说:“去食。”饭都不要了。子贡就说,夫子太迂腐了吧,怎么能不吃饭呢?“信”值多少钱?孔夫子断然地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如果没有“信”,还有什么社会?还有什么国家?一切都回归到禽兽状态,纯自然状态,那是不行的。在孔夫子心目中,一个完整的国家框架就是“足食,足兵,民信”。一个国家当然得有兵,国防力量是必须要有的。

“君自此为之,则殆不成”,如果你要“为义偃兵”,要“爱民”,肯定危害不浅,事实上也是行不通的。现在国际社会讲战略军事平衡,要保持适度的“战略威慑力”,也是这个道理。

徐无鬼继续说:“凡成美,恶器也;君虽为仁义,几且伪哉!形固造形,成固有伐,变固外战。君亦必无盛鹤列于丽谯之间,无徒骥于锱坛之宫,无藏逆于得,无以巧胜人,无以谋胜人,无以战胜人。”这几句真不好读,我们慢慢来看。

一个国君提倡仁义,会不会显得虚伪呢?现在社会上提倡“五讲四美”,提倡各种文明礼貌。上面一提倡,大家公事公办,于是乎,一级一级地在会议上鼓吹开来,大家就在桌面上弄虚作假,又是上电视,又是登报纸,面子上像模像样,实际上哪是那么回事呢?上面有政策,下面不得不应付。既然上面提倡“仁义”,下面就要应付“仁义”,这个应付就变成了弄虚作假的虚伪。从古到今,无不如是,“几且伪哉”呀。

“形固造形”,上有所好,下必效焉。上面提倡仁义,下面也必然要跟着上,就像现在有明星就有“粉丝”一样,造就了一大批“粉丝”出来。粉丝所做的是“模仿秀”,“模仿秀”是不是明星本人呢?当然不是。另外,这样弄来弄去,就成了一种形式,形式是会转化的,会朝着某个方向转化成另一种形式。所以“造形”造势,也是一个麻烦事。

“成”,仁义工程搞成了,精神文明建设工程搞成了,你的义举成功了,但是“成固有伐”呀。“伐”,在中国古汉语里是骄傲自满的意思,自以为是,沾沾自喜。另一个说法是,成固有败,“伐”作“败”讲。庄子讲“有成有毁”,成和毁是一对孪生子,成了这个,必然毁了那个,有一利必有一弊嘛。以木桌为例,木桌成了,山里的树木就少了,肯定是这样的,“一将功成万骨枯”呀。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禅说庄子|冯学成以禅解庄By 万万读书

  • 5
  • 5
  • 5
  • 5
  • 5

5

1 ratin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