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说庄子|冯学成以禅解庄

《徐无鬼》第一讲(6)萧规曹随的故事


Listen Later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我们看有定力、有道心的人,是不会轻易盲从于外部的变化的,也就是《达生》里说的“不内变,不外从”。佛教讲“心能转境”,而不是“心随境转”。如果自己没有一个优秀的、恒定的价值观,老是在外面追风逐潮,今天这阵风来了,去跟这个风;明天那阵风来了,又去跟那个风,成了跟风派。跟来跟去,自以为有成就,就更不好了。“有成有毁”,成了的就骄傲,毁了的就沮丧。这种情况下,“变固外战”,内外交战,内心就会不安;内心不安,扩大到社会,就会引起社会的不安;社会不安,必然导致内忧外患,甚至引起民族、国家之间更大的是非麻烦乃至于战争。

如果明白了这个道理,“必无盛鹤列于丽谯之间,无徒骥于锱坛之宫”。“丽谯”,就像紫禁城里的那些谯楼、钟楼、鼓楼。“锱坛”,是宫殿的名字,也是祭坛的名字,通称为庙堂。在庙堂里,像天安门广场,除了阅兵时,平时还需要把三军仪仗队如“盛鹤”放在那里陈列吗?还需要把骑兵如“徒骥”那样放在那里陈列吗?没有必要嘛。所以,在政治上真正有修为的人,是不需要在庙堂上搞庞大武装陈列的。

这句话该怎么理解呢?就是说在庙堂里要少谈军事,少谈争斗。庙堂是“垂衣裳而天下治”的场所,是讲“仁义礼智信”的场所。如果我们在庙堂里天天“鹤列”,天天搞军队演练,那是很可笑的。“鹤列”是什么样的呢?候鸟南北迁徙的时候,大雁南飞,鹤群南飞,都是一群一群的,有的几十只,有的上百只,队形严整。部队行军排列,战马奔驰时的队形,就如“鹤列”。这是从外形来说的。从内情来说呢?就是“庙算”。《孙子兵法》的《谋攻》篇也讲庙算,看你庙算多,还是庙算少。天天盘算,战争的动机就蕴藏在里面,要想偃兵可能吗?不可能。

“无藏逆于得”,德者得也,在古代,这个“得”和“德”是相通的。“无藏逆于得”,就是不要把贪欲藏在心里。心里贪欲的心思多了,就会“逆于得”,有损于德;如果再加以掩饰,那就更糟了。

在大道之中,万物是平等的。我经常举例说,地球这么大,人这么多,从古希腊到春秋战国,再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伊拉克战争等,发生了那么多的战争、争斗。如果我们站在火星上看,地球只是一个小光点而已;站在土星上看地球,能否看清还说不清楚。站在土星上看太阳,太阳也只有豌豆粒那么大。在宇宙里,地球不过是颗小小的宇宙尘埃,居然还有这么多仁义是非、战争麻烦,真的很搞笑。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就应“无以巧胜人,无以谋胜人,无以战胜人”。

如果我们取“巧”、弄“谋”、斗“战”,首先就会伤了自己的天性。古话说,“为将三世者无后!”《史记》中也这样说。如果一家三代都当将军,肯定会断子绝孙的,因为杀人太多,罪孽太重。用佛教的话来说,就是背了因果。用道家的话来说,以“巧”、以“谋”、以“战”,都是自伐天性,把自己的和气、喜神伤了。和气、喜神都伤了,还称得上善养生吗?所以,善于养生、养心的人,真正有修行的人,是不会以巧胜人、以谋胜人,更不会以战胜人的。在老天爷的眼里,这些只不过是鬼主意、鬼算盘而已。要知道,上面的人看下面的人,是清清楚楚的,老板也不是那么好骗的。下面的人认为可以瞒天过海,只是自欺欺人。但如果老板太蠢了,那也没有办法。

 

萧规曹随的故事

徐无鬼进一步阐述他的观点:“夫杀人之士民,兼人之土地,以养吾私与吾神者,其战不知孰善?胜之恶乎在?”历史上的确有些君主,就是以战争、以杀人为乐的残暴者。他们用暴力侵略、消灭他国,掠夺土地,以养己私。不但不以为耻,反而以为是“养吾神”,以此为乐,陶醉于其中。这样的战争对谁有好处呢?胜了的就真正有好处吗?

我们通过历史来看,当年法国拿破仑时代,大胜普鲁士,霸占全欧洲,但没过几年,拿破仑帝国就完蛋了。几十年后,法国反而被普鲁士占领,签了城下之盟,不久就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人被打败,签订了《凡尔赛条约》。第二次世界大战,希特勒把法国人打得落花流水,在凯旋门下阅兵,那时候希特勒多么骄傲呀,但没过几年,他也自杀在地堡里了。所以说,胜负真的是说不清楚的。胜是真的胜了吗?日本人偷袭珍珠港,几乎全歼美国的太平洋舰队,整个日本一片欢呼;可几年后,美国两颗原子弹在日本土地上爆炸的时候,他们就叫苦连天了;美国在日本驻军,一直到现在还没有撤掉。所以是“其战不知孰善”“胜之恶乎在”啊!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胜利了,那么强大的苏维埃政权,现在又在哪里呢?还是苏东坡那句话说得好:“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徐无鬼把人世间历史中的是非得失用“无常”两个字给扫荡了,然后对魏武侯说:“君若勿已矣,修胸中之诚,以应天地之情而勿撄。夫民死已脱矣,君将恶乎用夫偃兵哉!”君王您不用搞“为仁义而偃兵”了,如果您真想做点事,不如修心中之诚,顺应天道,顺应自然,不要搅乱了社会,也不要搅乱了自然。这个“撄”是搅乱的意思。“夫民死已脱矣”,这样老百姓就可以过上好日子了。我们知道,中国历史上,老百姓过不上好日子,就是因为上面所欲的东西太多。中国君主统治最成功的一次,就是刘邦灭了项羽以后搞无为而治,实行“黄老”政治。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次以道家学说来治国,上面搞清静无为,让下面休养生息,搞得非常成功。

那个时候,皇帝不管事,宰相天天喝酒。曹参继承萧何的宰相之位后,天天喝酒,皇上叫他多为国事操劳,他仍然喝酒。汉惠帝很不高兴,就把曹参的儿子叫来:“你问问你父亲,身为国家宰相,怎么不来上班呀?”儿子就去劝爹:“老爹呀,您这样喝酒,皇上心里担忧,不高兴呀!这么大一个国家,百废待兴,您怎么能天天喝酒呢?”曹参二话不说,把他的儿子痛打了一顿,捆绑起来去见皇上。见面之后,曹参就对汉惠帝说:“皇上,您觉得是您聪明,还是高皇帝聪明呀?”汉惠帝说:“我怎么能和我爹相比呢?”曹参又问:“我和萧相国相比,又如何呢?”汉惠帝说:“你当然不如萧相国啦!”“这不就对了嘛,您不如高皇帝,我不如萧相国,他们定的规矩,我们能随便去改吗?我们把这个规矩守住就很不错了。”

所以汉初施行的政策是“与民休息”,皇帝不管事,当官的不管事,从中央到地方,官吏们天天喝酒,都不怎么管事,就让老百姓休养生息。这样一搞,社会安定了,经济也快速繁荣了。当时战乱之后,有的只有土地,所以只有老百姓把土地种好,丰收了,才能生活下去。谁不愿意发财,谁不愿意家里多几仓谷子,多讨几个老婆,多生些子女呢?汉朝初期统一天下的时候,全国人口只有六七百万,相当于秦朝时候户口的十之二三,百分之七八十的人口都没有了。到了汉武帝初年,通过二三十年的休养生息,人口一下增长到三四千万,如司马迁所说的“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国家粮仓里的谷子,一层一层的,快放不下了。十年前的谷子都没有吃,新谷子又要堆上去了;国库里的铜钱也是“贯朽而不可校”,因为长期没有动用国库资金,穿铜钱的牛皮索子都已经朽了,一贯一贯的钱也拎不起来了。国家富裕到了这种程度,才有力量去打匈奴呀。

“君若勿已矣”,别去自作聪明,别去想当然地做事,把嗜欲和偷心放下,修好心中之诚,这样就顺应天地之情了。老百姓过日子其实是很简单的,有饭吃,有田耕,娶妻生子,就可以了。富裕了,再把房子修好一点,衣服穿漂亮一点,给国家多交点税,国家就什么都有了。就怕上面瞎指挥、瞎折腾,像“大跃进”“文化大革命”那样,会使社会倒退的。所以,“修胸中之诚,以应天地之情而无撄”,不搅乱天地的自然之性,不搅乱社会的自然之性,更不搅乱老百姓的自然之性,对老百姓来说就是“皇恩浩荡”啦!为什么呢?“民死已脱矣”,老百姓就是怕上面来折腾,不折腾,他们就解脱了。“君将恶乎用夫偃兵哉!”哪里需要君主去裁军,搞空头和平主义呢?不需要这些瞎折腾,天下自然太平。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禅说庄子|冯学成以禅解庄By 万万读书

  • 5
  • 5
  • 5
  • 5
  • 5

5

1 ratin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