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探源

学而篇1 | 当学习成为习惯,除了变强你无路可走


Listen Later

【学】

学,是一个从不会到会的过程。走路、说话、认字、算数、科学、礼节、工作……没有一样是生来就会的。离开学,人无从为人。离开学,人无法成长。离开学,人无法成就。但孔子说的学,不是泛指所有的学。毕竟做小人,也需要不懈的学习。赵高是法律权威,董卓是悍勇猛将,李林甫是谋略大师,蔡京是书法领袖……孔子的学,特指“大人之学”。也就是《大学》开篇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人之学,重在德。以契于大道为目标。践行此学的,称为君子。小人之学,重在利。以得名获利为目标。践行此学的,称为小人。这也是《论语》全书的主旨所在。所有的言辞道理,都往大人之学上去悟,才能接近圣人的本意。所有的言辞道理,都往一己之私上去解,终究徒增小人的遮羞布。


【习】

学与习,犹如走“大学之道”的两条腿。学为理论,习为实践。离开理论,犹如人无目,四处乱撞。离开实践,犹如人无足,寸步难移。二者合为一体,才能将知识内化为能力,对世界作出实在的影响。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的就是这种境界。


【悦】

知行合一后,文质合为一体。遇到任何浮华的“文”,他都清楚的知道背后的实质。他的内心是通透的,世间的现象和道理不再令其迷惑、困扰。这种内心柔和、平缓、顺畅的流淌的状态,就是“悦”。王羲之写出兰亭集序时,李白吟出千古诗篇时,牛顿被苹果砸中头时,爱因斯坦写出相对论公式时,心头的迷雾突然散尽的通畅感、喜悦感,就是“悦”感。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君子潜心向道,终日打磨自己的德行。内在的深厚德行,随着平凡的待人接物,影响着身边的每一个人。比如诸葛亮,隐居深山,默默修学。名声先及樵夫、猎人,再达文人、士族,终至豪杰、诸侯。最终,十年后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出了山。“有朋自远方来”,说的就是君子修身有德,逐渐外化成名声,引来了远方的仰慕之士。君子快乐的接待这些远方来客。他的乐,不因外界的赞誉。只因,印证了修身的方向,从而在“大学之道”更加坚定的走下去。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慕名而来的人,层次有高有低。高的,得见君子之内德,从而如获至宝,愈发尊重。低的,唯见君子之言行,从而大失所望,讽刺贬损。无论遇到哪种人,君子都不为所动。既不生气,也不骄傲。因为,他深知什么是根本,什么是枝末。

这就是【乾卦】之德。

潜龙勿用,积蓄力量。利见大人,声名远播。终日乾乾,修德务本。或跃在渊,进退知时。飞龙在天,运筹帷幄。亢龙有悔,功成身退。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论语》探源By 究竟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