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礼之用,和为贵。”
这是本段的总纲,也是整个儒家礼乐文化的总纲。
礼,不是装饰品,更不是遮羞布。礼,是一种工具,是拿来用的。
既然是工具,就有运用水平的高下之别。好比同一把古琴,在琴师手中,在学徒手中,在外行手中,弹出的音乐差若云泥。
那,礼这个工具,运用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呢?
有子用一个字给出了答案——“和”。
想读懂“和”,就要回到甲骨文,去它诞生的场景一探究竟。
“和”的古字写作“龢”。
右边的“禾”是一束禾苗的象形,在这里用来表音“he”,不承担字义。左边的“龠”是口吹竽的象形,上面是一张倒着的嘴巴,下面是商周时期常见的吹奏乐器,类似于笙、竽、排箫之类。
整个字勾勒出一幅大型音乐会的场景。
我们用现代人熟知的交响乐来复盘一下那个场景。
小提琴的明亮灿烂、大提琴的雄浑深厚、短笛的锐利鼓动、长笛的优雅灵动、圆号的壮丽诗意、长号的嘹亮旷达、钢琴的宽广皎洁、竖琴的柔丽悦耳、大鼓的阴郁寂寞、大钹的清亮惊愕……数十种乐器以独一无二的音色演奏着不同的旋律,却交织成一场完整的视听盛宴,震撼着观众的心灵。
在这场音乐会中,没有主角和配角。每个乐器都有着恰当的位置,作着恰当的贡献。少一分则不及,多一分则太过。这就是“和”的境界。
难怪西方说这个世界是上帝造的。
若非上帝之手,这个世界怎么会如此和谐?
小到细胞、土石、树木、人体,大到森林、海洋、地球、星系,一切都是那么恰到好处。组成它们的数以万亿的元素,复杂而有序的交织成一体,仿佛经过无比精准的计算。
人类一直在研究宇宙运转背后的规律和力量。
上帝、道、佛、哲学、科学……都只是人类寻找它的不同路径。
掌握了这种规律和力量,人就可以成为造物主。创造出和谐的器物,和谐的社会。
自古以来,统治者都在追寻和谐社会的完美架构。那意味着最小的内部阻力,最高效的分工协奏,最强大的整体功能。那意味着一个无比辉煌且长寿的文明社会。
回顾人类历史,这样的社会形态从未出现过。
因为人有私心。有私心,就有亲疏远近、得失利弊,就有对成员的“不公正”对待。
而和谐,就如之前那场音乐会。它需要每一个成员都找到自己恰当的角色。
只有无我的圣人,才能创造出一个趋近和谐的社会架构。因为他具备这最长远的视野、最宽广的胸怀。
孔子心心念念的“礼乐制度”就是这个出自圣人之手的和谐架构。
在这套周密的架构中,无论你是天子、诸侯、大夫、庶民,无论在祭祀、战争、宴会、出行,一看到对方的衣着、器用、次序,立刻就知道对方跟自己的关系。并做出最恰当的言行举止。
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是如此。知道自己的位置,知道他人的位置,知道不同位置之间的交互原则。
如果每个成员都认同自己的位置以及所有的位置,他们的整体就构成了和谐社会。
成员的欲望越低,和谐社会越容易达成。
比如蚂蚁社群,蚁后负责繁育,雄蚁负责交配,工蚁负责觅食,兵蚁负责战斗。大家各司其职,各安其命。没有蚂蚁抱怨自己的付出与他人的收获,因此蚂蚁社群架构得以存在上亿年。
反观人类,一种社会架构能延续几百年就算十分稳固、和谐了。其后必须经历“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社会重组,进行架构改良、改革。
因为社会中的不确定因素太多了。
不确定因素就是成员不受控制的欲求之心。
越来越多的人在问“凭什么”。即便自己已经衣食无忧。这时,他们的眼中只有自己,根本容不下他人,更容不下整个社会。
再想想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到底在讲什么。“克己复礼”,又在讲什么。
以全天下的视角去看,以一己之私去看,看出的是截然不同的风景。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既然“礼”的最高境界是“和”,那是不是可以为了“和”而抛弃“礼”呢?
很多能人志士都发出过类似的疑问。乃至身体力行去抗争旧规则,为其治下的臣民创造更大的生存空间。
号称“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的曹操,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挟天子以令诸侯,僭位称王,掘坟济难,阴谋权术……他践踏着陈规旧制,一步步建立出当时最强大富强的曹魏政权,不可谓不“和”。
但放在更大的时空尺度来看,这种“和”就成了“小和”,乃至“不和”。
以天下而论,曹操的“成功”引起其他军阀豪杰的效仿,孙吴和刘汉相继独立称帝,旧秩序全面崩塌,由此拉开五胡乱华、南北朝对峙的几百年乱局。
以后世而论,曹操打造的“和”文化是建立在个人能力基础上,当继任执政者不具备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时,必然会处处受制于人。整个曹魏,乃至继统的晋、宋、齐、梁、陈,都深受能臣干政、地方割据的困扰。
犹如一辆汽车,历代司机都以时速60来驾驶。突然换了一个高手,时速80仍然游刃有余。乘客们享受到高效带来的方便,又从未出过一次事故。从此继任的司机都以80的速度去驾驶,结果车祸连连。
“礼”划定了社会的下限,“和”指明了社会的上限。
如果只在下限运行,社会趋向保守积弱;如果只在上限运行,社会趋向激进动荡。都不是平衡的社会架构。
只有同时具备上限和下限,并在这个区间之内波动试错,才是有弹性有活力的和谐社会架构。
时代会变,法则不会变,变的只有形态和名字。
在当今社会,“礼”以法律的形式存在,“和”以道德文明的形式存在,为我们的和谐社会指明了上限与下限。
“礼之用,和为贵。”
这是本段的总纲,也是整个儒家礼乐文化的总纲。
礼,不是装饰品,更不是遮羞布。礼,是一种工具,是拿来用的。
既然是工具,就有运用水平的高下之别。好比同一把古琴,在琴师手中,在学徒手中,在外行手中,弹出的音乐差若云泥。
那,礼这个工具,运用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呢?
有子用一个字给出了答案——“和”。
想读懂“和”,就要回到甲骨文,去它诞生的场景一探究竟。
“和”的古字写作“龢”。
右边的“禾”是一束禾苗的象形,在这里用来表音“he”,不承担字义。左边的“龠”是口吹竽的象形,上面是一张倒着的嘴巴,下面是商周时期常见的吹奏乐器,类似于笙、竽、排箫之类。
整个字勾勒出一幅大型音乐会的场景。
我们用现代人熟知的交响乐来复盘一下那个场景。
小提琴的明亮灿烂、大提琴的雄浑深厚、短笛的锐利鼓动、长笛的优雅灵动、圆号的壮丽诗意、长号的嘹亮旷达、钢琴的宽广皎洁、竖琴的柔丽悦耳、大鼓的阴郁寂寞、大钹的清亮惊愕……数十种乐器以独一无二的音色演奏着不同的旋律,却交织成一场完整的视听盛宴,震撼着观众的心灵。
在这场音乐会中,没有主角和配角。每个乐器都有着恰当的位置,作着恰当的贡献。少一分则不及,多一分则太过。这就是“和”的境界。
难怪西方说这个世界是上帝造的。
若非上帝之手,这个世界怎么会如此和谐?
小到细胞、土石、树木、人体,大到森林、海洋、地球、星系,一切都是那么恰到好处。组成它们的数以万亿的元素,复杂而有序的交织成一体,仿佛经过无比精准的计算。
人类一直在研究宇宙运转背后的规律和力量。
上帝、道、佛、哲学、科学……都只是人类寻找它的不同路径。
掌握了这种规律和力量,人就可以成为造物主。创造出和谐的器物,和谐的社会。
自古以来,统治者都在追寻和谐社会的完美架构。那意味着最小的内部阻力,最高效的分工协奏,最强大的整体功能。那意味着一个无比辉煌且长寿的文明社会。
回顾人类历史,这样的社会形态从未出现过。
因为人有私心。有私心,就有亲疏远近、得失利弊,就有对成员的“不公正”对待。
而和谐,就如之前那场音乐会。它需要每一个成员都找到自己恰当的角色。
只有无我的圣人,才能创造出一个趋近和谐的社会架构。因为他具备这最长远的视野、最宽广的胸怀。
孔子心心念念的“礼乐制度”就是这个出自圣人之手的和谐架构。
在这套周密的架构中,无论你是天子、诸侯、大夫、庶民,无论在祭祀、战争、宴会、出行,一看到对方的衣着、器用、次序,立刻就知道对方跟自己的关系。并做出最恰当的言行举止。
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是如此。知道自己的位置,知道他人的位置,知道不同位置之间的交互原则。
如果每个成员都认同自己的位置以及所有的位置,他们的整体就构成了和谐社会。
成员的欲望越低,和谐社会越容易达成。
比如蚂蚁社群,蚁后负责繁育,雄蚁负责交配,工蚁负责觅食,兵蚁负责战斗。大家各司其职,各安其命。没有蚂蚁抱怨自己的付出与他人的收获,因此蚂蚁社群架构得以存在上亿年。
反观人类,一种社会架构能延续几百年就算十分稳固、和谐了。其后必须经历“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社会重组,进行架构改良、改革。
因为社会中的不确定因素太多了。
不确定因素就是成员不受控制的欲求之心。
越来越多的人在问“凭什么”。即便自己已经衣食无忧。这时,他们的眼中只有自己,根本容不下他人,更容不下整个社会。
再想想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到底在讲什么。“克己复礼”,又在讲什么。
以全天下的视角去看,以一己之私去看,看出的是截然不同的风景。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既然“礼”的最高境界是“和”,那是不是可以为了“和”而抛弃“礼”呢?
很多能人志士都发出过类似的疑问。乃至身体力行去抗争旧规则,为其治下的臣民创造更大的生存空间。
号称“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的曹操,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挟天子以令诸侯,僭位称王,掘坟济难,阴谋权术……他践踏着陈规旧制,一步步建立出当时最强大富强的曹魏政权,不可谓不“和”。
但放在更大的时空尺度来看,这种“和”就成了“小和”,乃至“不和”。
以天下而论,曹操的“成功”引起其他军阀豪杰的效仿,孙吴和刘汉相继独立称帝,旧秩序全面崩塌,由此拉开五胡乱华、南北朝对峙的几百年乱局。
以后世而论,曹操打造的“和”文化是建立在个人能力基础上,当继任执政者不具备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时,必然会处处受制于人。整个曹魏,乃至继统的晋、宋、齐、梁、陈,都深受能臣干政、地方割据的困扰。
犹如一辆汽车,历代司机都以时速60来驾驶。突然换了一个高手,时速80仍然游刃有余。乘客们享受到高效带来的方便,又从未出过一次事故。从此继任的司机都以80的速度去驾驶,结果车祸连连。
“礼”划定了社会的下限,“和”指明了社会的上限。
如果只在下限运行,社会趋向保守积弱;如果只在上限运行,社会趋向激进动荡。都不是平衡的社会架构。
只有同时具备上限和下限,并在这个区间之内波动试错,才是有弹性有活力的和谐社会架构。
时代会变,法则不会变,变的只有形态和名字。
在当今社会,“礼”以法律的形式存在,“和”以道德文明的形式存在,为我们的和谐社会指明了上限与下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