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诚信是一种美德?
道理是不错,但却是很粗的道理。
粗,意味着时灵时不灵。
道理,都是由细变粗的。
它代表着社会、自然的运行规律。越精准的道理,越可以在更大的时间和空间尺度指导人类生活。
这对统治阶级的意义重大。
所以自古以来,祭祀、天文、历算都牢牢掌控在上层;四书五经诸子百家,也只在贵族士大夫阶级传承。
随着时代的发展,各阶层文化概念混为一炉。
但底层百姓不具备理解这些道理的格局。更确切的说,是不需要。老百姓关注的永远是眼下的生存问题,几年后的、乃至几十年后结果太过虚无缥缈。
那些宝贵的道理,最终沦为谈资和借口,为普罗大众每日的生活服务。
在这个过程中,必定丧失大量的细节,而粗糙化、片面化。
看看你身边有多少朋友在说着:“男人怎么样”,“北方人怎么样”,“河南人怎么样”,“中国人怎么样”……
即便道理如此粗糙,他们用的时候却毫不怀疑、奉若真理。因为能够讨伐异己、拉帮结派,能够怒刷存在感。
但是这些理,在上层精英那里,从未粗过、乱过。因为他们要用这些道理,对社会负责,对未来负责。
再说回到“信”。
信,也分为粗糙和精细两种版本。
这取决于信的对象是什么。如果信守的对象是诺言,这还是粗糙化的百姓之信。结果时而收获尊重,时而收获伤害。
并不是“信”出了问题。而是你出了问题。因为信守诺言的本质是相信自己。
自然界的法则是冷冰冰的。看看那些方程式,力学的、化学的、电磁学的、光学的……只要具备反应条件,就会触发相应的结果。没有人可以例外。
人类社会也有着种种冷冰冰的社会法则。比如西方的自由民主,比如东方的仁义礼智信。
遵从法则,维持了整体的平衡,得到社会的正向回馈;破坏法则,阻碍了整体的平衡,得到社会的逆向反噬。
当人去作出承诺,履行承诺的时候,首先要确定自己的承诺是否合乎社会法则。
设想一下。一个男人,对爱人承诺“我愿为你做任何事情”。日后有一天,爱人要求他滥用职权,为自己的亲人牟利。如果遵守承诺,他可能身败名裂;如果违背承诺,他可能家庭离散。左右都是错。或者说这个错误,在承诺的时候已经注定。因为这个信违背了社会法则。
一个男人,有多重的社会角色。在任何一个角色中,都要讲究诚信。但诚信是有范围的,不能超出该角色的职责范围。这个范围就是法则。对家人的承诺,不能逾越家庭的关系;对同事的承诺,不能逾越工作的关系;对朋友的承诺,不能逾越朋友的关系。
这才是精细化的精英之信。
它经得住时间和社会的考研,成为安身持家的法宝。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恭,分为有礼之恭,和无礼之恭。
作为一种谦逊敬畏的态度,确实难能可贵。但是恭敬的对象选错了,反而会遭受莫名的耻辱。
作为大臣,若恭敬明君圣王,顺从自己兵不理解的政令,结果是君臣和乐,天下太平。因为对象的格局大而正。
若恭敬昏君僭主。如对商纣王、魏忠贤们言听计从的“帮凶们”,即便是发自忠君报国之心,也终会陷国家人民于万劫不复之地。
同样的态度,上层精英是出于对法则的敬畏;底层百姓是出于对眼前的胆小怕事。
结果强者愈强,弱者愈弱。
这本没有什么。强弱分化,也是法则所使然。保护弱者,本就是强者要遵循的法则之一。这样社会的平衡才能达成。当强者不遵循法则,而任意欺凌弱者时,也意味着社会的秩序在趋近紊乱。
最终的受害者,是所有强者于弱者。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因,同姻,指婚配方的家族。
从这句话不难看出,当时社会上已经广泛存在“姻而失其亲”的现象。
翻译成白话就是,结婚后胳膊肘往外拐。所有好事都想着老婆家,所有困难都想起父母家。
对于跟着感觉走的底层百姓来讲,这很“合情合理”。
喜欢谁,就爱屋及乌。时间、精力、资源、信任,都向那一方倾斜。
因为情感,在他们眼里是最牢靠的。牢靠到,“亲人们”可以违背法律法规,来给自己额外的庇护和支持。
因此不遗余力的巩固既有的感情投入。
却,看不到感情也是一种基于更大的法则而成立的法则。更看不到自己对感情的坚守,可能破坏了它存在的基础。
最终,那些亲密无间的感情在更大法则的反作用力下灰飞烟灭。
私情面对家规,家情面对国法,如同鸡蛋碰石头。揭开感性的头纱,下面露出的是赤裸裸的强弱力的较量。
那些能够堪称一家之主,并将家业发扬光大的人,深谙此道。
他不是没有感情,而是把感情架构在更大的格局之上。他处理每一个具体父族、母族、夫族、妻族……问题时,都有着社会的、国家的视角。
这份公正,是属于法则的。它超越了一切人情。
这才是对整个家族和所有亲人的长远保障。
“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诚信是一种美德?
道理是不错,但却是很粗的道理。
粗,意味着时灵时不灵。
道理,都是由细变粗的。
它代表着社会、自然的运行规律。越精准的道理,越可以在更大的时间和空间尺度指导人类生活。
这对统治阶级的意义重大。
所以自古以来,祭祀、天文、历算都牢牢掌控在上层;四书五经诸子百家,也只在贵族士大夫阶级传承。
随着时代的发展,各阶层文化概念混为一炉。
但底层百姓不具备理解这些道理的格局。更确切的说,是不需要。老百姓关注的永远是眼下的生存问题,几年后的、乃至几十年后结果太过虚无缥缈。
那些宝贵的道理,最终沦为谈资和借口,为普罗大众每日的生活服务。
在这个过程中,必定丧失大量的细节,而粗糙化、片面化。
看看你身边有多少朋友在说着:“男人怎么样”,“北方人怎么样”,“河南人怎么样”,“中国人怎么样”……
即便道理如此粗糙,他们用的时候却毫不怀疑、奉若真理。因为能够讨伐异己、拉帮结派,能够怒刷存在感。
但是这些理,在上层精英那里,从未粗过、乱过。因为他们要用这些道理,对社会负责,对未来负责。
再说回到“信”。
信,也分为粗糙和精细两种版本。
这取决于信的对象是什么。如果信守的对象是诺言,这还是粗糙化的百姓之信。结果时而收获尊重,时而收获伤害。
并不是“信”出了问题。而是你出了问题。因为信守诺言的本质是相信自己。
自然界的法则是冷冰冰的。看看那些方程式,力学的、化学的、电磁学的、光学的……只要具备反应条件,就会触发相应的结果。没有人可以例外。
人类社会也有着种种冷冰冰的社会法则。比如西方的自由民主,比如东方的仁义礼智信。
遵从法则,维持了整体的平衡,得到社会的正向回馈;破坏法则,阻碍了整体的平衡,得到社会的逆向反噬。
当人去作出承诺,履行承诺的时候,首先要确定自己的承诺是否合乎社会法则。
设想一下。一个男人,对爱人承诺“我愿为你做任何事情”。日后有一天,爱人要求他滥用职权,为自己的亲人牟利。如果遵守承诺,他可能身败名裂;如果违背承诺,他可能家庭离散。左右都是错。或者说这个错误,在承诺的时候已经注定。因为这个信违背了社会法则。
一个男人,有多重的社会角色。在任何一个角色中,都要讲究诚信。但诚信是有范围的,不能超出该角色的职责范围。这个范围就是法则。对家人的承诺,不能逾越家庭的关系;对同事的承诺,不能逾越工作的关系;对朋友的承诺,不能逾越朋友的关系。
这才是精细化的精英之信。
它经得住时间和社会的考研,成为安身持家的法宝。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恭,分为有礼之恭,和无礼之恭。
作为一种谦逊敬畏的态度,确实难能可贵。但是恭敬的对象选错了,反而会遭受莫名的耻辱。
作为大臣,若恭敬明君圣王,顺从自己兵不理解的政令,结果是君臣和乐,天下太平。因为对象的格局大而正。
若恭敬昏君僭主。如对商纣王、魏忠贤们言听计从的“帮凶们”,即便是发自忠君报国之心,也终会陷国家人民于万劫不复之地。
同样的态度,上层精英是出于对法则的敬畏;底层百姓是出于对眼前的胆小怕事。
结果强者愈强,弱者愈弱。
这本没有什么。强弱分化,也是法则所使然。保护弱者,本就是强者要遵循的法则之一。这样社会的平衡才能达成。当强者不遵循法则,而任意欺凌弱者时,也意味着社会的秩序在趋近紊乱。
最终的受害者,是所有强者于弱者。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因,同姻,指婚配方的家族。
从这句话不难看出,当时社会上已经广泛存在“姻而失其亲”的现象。
翻译成白话就是,结婚后胳膊肘往外拐。所有好事都想着老婆家,所有困难都想起父母家。
对于跟着感觉走的底层百姓来讲,这很“合情合理”。
喜欢谁,就爱屋及乌。时间、精力、资源、信任,都向那一方倾斜。
因为情感,在他们眼里是最牢靠的。牢靠到,“亲人们”可以违背法律法规,来给自己额外的庇护和支持。
因此不遗余力的巩固既有的感情投入。
却,看不到感情也是一种基于更大的法则而成立的法则。更看不到自己对感情的坚守,可能破坏了它存在的基础。
最终,那些亲密无间的感情在更大法则的反作用力下灰飞烟灭。
私情面对家规,家情面对国法,如同鸡蛋碰石头。揭开感性的头纱,下面露出的是赤裸裸的强弱力的较量。
那些能够堪称一家之主,并将家业发扬光大的人,深谙此道。
他不是没有感情,而是把感情架构在更大的格局之上。他处理每一个具体父族、母族、夫族、妻族……问题时,都有着社会的、国家的视角。
这份公正,是属于法则的。它超越了一切人情。
这才是对整个家族和所有亲人的长远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