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探源

学而篇14 | 君子的事业,一条通往”无我”的反本能之路


Listen Later

本段,孔子给出了“好学”的四大标准。


1.     吃饭不以吃饱为目的;

2.     居住不以舒适为目的;

3.     勤做事,少说话;

4.     亲近有德之士。


不是谈学习么,怎么扯到衣食起居了?


我们先看看百科词条对“学习”的定义。


“学习是指通过阅读、听讲、思考、研究、实践等途径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过程。”


相比之下,孔子的解释更像是“非主流”和“野路子”了。


这正是圣人的高明之处。


如果以“获得知识和技能”为目的,去制定学习计划确实清晰高效。这种认知深入人心后,会制造出大量的高素质人才。


但获得“知识和技能”之后呢?用它们来干什么呢?


物质享受。谈情说爱。家庭和谐。声名远播。家族荣耀。建功立业。名垂青史……


没有一定的社会共识,却不外乎对美好的追求。


但美好之所以成立,正是因为它的稀缺性。


大量高素质的人才,都想要稀缺性的“美好”资源,会造成如何的后果?


高强度的人际竞争和社会压力。


竞争的战场,从道德的上限,降落到法律的下限。只要不触碰社会的下限,竞争越来越不择手段、日新月异。


这些现象不是现代社会才有。在春秋时期就出现种种苗头。当时被称为“礼崩乐坏”。



这种缺乏目的性的“好学”,创造出大量的高素质小人。他们运用强大的个人能力欺压着弱势的社会群体,无论是上位的君主、公事的同僚还是下位的臣民。最终践踏着社会秩序,追求自我利益的最大化。


如果这样的人只有一个,他是绝对的强者,可能就此颠覆掉旧秩序,建立起新的平衡态新秩序。


当这样的人有一大群,而且实力相当时,对社会和人民就成了灾难。之后两百年的战国时代,就是承继这种“学习风气”而自然开启的。


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日趋白日化。战争的频率、伤亡的量级、权谋的狡诈、政变的数量、灭国的速度,都比春秋时代上升了一个数量级。


数百年的乱世最终结束在绝对的强权——秦始皇,手里。但强撑了十几年随即土崩瓦解。直到西汉中期,才又建立起新的平衡的社会秩序。


因此,孔子提倡了另一种“好学”——君子之学。


它以德与道为目标,避免社会滑落至高素质的竞争态。


德代表社会性法则,道代表自然性法则。它们犹如一个巨大的磁场,笼罩着每个国家、家庭、个人,令其行为模式具备更大尺度的方向性。


不然,社会就是一盘散沙。一盘被欲望所驱动的散沙,做着无序的“布朗运动”。知识和技能反倒成了欲望的武装和催化剂,不断加剧着“布朗运动”的激烈程度。


君子之学,给了人更大尺度的价值观。一切知识和技能都必须在更大的格局下架构和展开。


有了这个大原则,君子如同根深蒂固的大树。自身的欲望之风、外界无序者的非议之风,可以飞沙走石,却对大树无可奈何。


为什么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那个年代的生产力水平,无足以支撑人类欲望的无限展开。


有人吃饱,就要有人挨饿;有人安逸,就要有人流离失所。



那谁去吃饱、安逸,谁去挨饿、流离失所?


由统治者建立的资源分配模型决定。


周朝的先王选择了“礼乐制”——一种金字塔形的层级化分配模式。


还有一条更“公平、自由”的模式可以选——竞争型社会。


大家不论血缘、地域、民族、性别、年龄……靠实力说话,能者多得、弱者少得。

这种模型的社会,更有活性和创造力,付出的代价是稳定性。


竞争,消耗了本可以用于生产的资源;更稀薄的优质资源又引发更激烈的竞争。这种趋势愈演愈烈,最终达成一种平衡——形成“哑铃型”社会结构。


这也是现代社会结构的母版。


科技文明,大大提升了生产力。也顺便把竞争的主战场,从生存资源转移到了奢侈品、创新品、概念、主义、态度领域。


竞争中的内耗却从未减少,而且愈演愈烈。越来越多的商品,诞生后的第二站就是垃圾桶。


一个如此低效的社会结构,反而以透支未来、透支地球的方式,演绎出一场繁荣的大戏。


也合理。反正“买单”的不是我们。


为什么敏于事而慎于言?


我们的脑子就像电影院,里面放映着多姿多彩的念头,一闪而过却从不间断。每个念头都有力量,成为我们潜意识中流淌的微妙动机。


如果一连串的念头具备了同样的方向,它们会浓郁、粗重的“图像”出现在我们的表意识中。成为欲望,成为思考、说话、行为的动力。


每个欲望升起的时候,会遇到一股相反的克制力。克制力将代价的“图像”投射在表意识中。


两种力量不停的较量。最终胜出的一个成为了我们的决策主导者。


冲动力胜出,人会趋于感性,说话脱口而出、行为不冷静;克制力胜出,人会趋于理性,思维周密、谈吐有度、作风谨慎。


没有人是绝对的感性,也没有人是绝对的理性。都如同置身于海浪中一般。


感性,因为来的浪大;理性,因为来的浪小。


看似自主的选择,实则是假象。


更多是浪从哪来,人往哪倒。


海浪是什么?


是自身的欲望,是关系网中的利害关系,是社会的道德伦理、法制法规……


更多是曾经的自己不经意的言行,给现在和未来的自己挖下的一个个坑。已经掉进去的,拼命地想爬出来;还没掉进去的,拼命地想躲开。


这些都是海浪。


把我们留在眼下的利害,无暇顾及远方。


君子的眼光,却在远方。愿意去承受眼下的代价。


为什么敏于事?因为为了到达远方,有些坑必须跳,那是对过去的自己的负责。


为什么慎于言?因为为了到达远方,有些坑不能挖,那是对未来的自己的负责。


为什么就有道而正焉?


每个人的判断与决策,必须基于过往的经验。


就像走山路。你走过的来路和眼前的前路,无法告诉你哪条路能翻过大山。


盘山路,有时先上坡再下坡,有时先下坡再上坡,有时先向北再向南,有时先向南再向北……


只要是初来者,再丰富的翻山经验都无济于事。太相信自己,可能走入死路。


这时必须依靠过来人。


在崎岖多折的君子之路上,过来人就是“有道者”。


经常亲近他们,可以让君子时时行于正道。


遇到大道上的荆棘险阻,不退缩;遇到小路的平坦美丽,不动摇。


“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持此四条锦囊,君子之路可谓是妥妥的。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论语》探源By 究竟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