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巧言:说漂亮话。令色:满脸堆笑。
这种人,要么是怕事的老好人,要么是有所图的小人。二者,都大概率不是仁者。
圣人用词十分严谨。鲜矣,只是大概率,并不是绝不是仁者。
为什么呢?那就要说说,什么是仁。
【仁】,是“大人之学”的终点,是世间做人的最高境界。
但这种境界是一种内化的状态。一切外在的“善行”,都不足以证明它;一切外在的“逆行”,都不足以否定它。
儒家有个形象的比喻。人有两颗心。一颗是欲心,但逞一己私利;一颗是天心,只为成就大局。二者此消彼长。欲心淡薄一分,天心彰显一分。
所谓“存天理灭人欲”,就是如此做功夫的过程。可惜,西方自由思潮进来后,这句话被歪曲糟蹋了。
天心完全彰显的状态,称作【仁】。
这时,仁者没有一丝私欲。所做的一切选择和决策,必定是利他的、利众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只是他处于不同角色必然会做出的选择。
他会去做一切可以利众的事情,包括去学习这个角色需要具备的一切能力。他可以归隐,可以治世;可以穷困,可以富贵;可以武胜,可以文取;可以怯懦,可以蛮横……他只做大道需要他做的事情,做可以成就大局的事情。
巧言:说漂亮话。令色:满脸堆笑。
这种人,要么是怕事的老好人,要么是有所图的小人。二者,都大概率不是仁者。
圣人用词十分严谨。鲜矣,只是大概率,并不是绝不是仁者。
为什么呢?那就要说说,什么是仁。
【仁】,是“大人之学”的终点,是世间做人的最高境界。
但这种境界是一种内化的状态。一切外在的“善行”,都不足以证明它;一切外在的“逆行”,都不足以否定它。
儒家有个形象的比喻。人有两颗心。一颗是欲心,但逞一己私利;一颗是天心,只为成就大局。二者此消彼长。欲心淡薄一分,天心彰显一分。
所谓“存天理灭人欲”,就是如此做功夫的过程。可惜,西方自由思潮进来后,这句话被歪曲糟蹋了。
天心完全彰显的状态,称作【仁】。
这时,仁者没有一丝私欲。所做的一切选择和决策,必定是利他的、利众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只是他处于不同角色必然会做出的选择。
他会去做一切可以利众的事情,包括去学习这个角色需要具备的一切能力。他可以归隐,可以治世;可以穷困,可以富贵;可以武胜,可以文取;可以怯懦,可以蛮横……他只做大道需要他做的事情,做可以成就大局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