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看到“重”,就要想到藏在背后的“轻”。
轻重,是一对共生概念。二者互为因果,互相成就。谁都无法离开对方而独存。轻重,又是一对相对概念。轻,跟重的比是轻,跟更轻的比反成了重。
比如一棵大树。若以能生为重,被生为轻。树叶生于枝头。则枝为重,叶为轻。
树枝生于树干。则干为重,枝为轻。树干生于树根。则根为重,干为轻。
那么,根一定重于枝叶吗?
在纯逻辑上,成立。在现实中,却不尽然。
假如树叶上生活着一个微型王国,那里的人民一辈子都活在树叶上。他们所有的生存资源都来自树枝。那里的微小波动会直接引发王国的繁荣或衰亡。于是,树枝顺理成章的成了造物主,被顶礼膜拜,被视作重中之重。
假如大树之外有一个巨人王国,他们看到了树如何的扎根、根如何发芽生干、干如何抽枝生叶。但这一切,树叶王国的人民无从得见,也无法想象。即使,巨人王国的世界观流传到树叶王国,也只会被当做神话或鬼话罢了。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德,犹如空气,无处不在,任意游荡于天地之间。静止时,不被觉察;动起来,化作风,运转着一切。在陆地,塑造出地形地貌;在海洋,激荡起海浪洋流;在生命,指挥着呼吸运化。
1. 主忠信
对上级无私心,为忠。对平辈无私心,为信。
忠信,其实是一个东西,只是面对不同对象的不同呈像状态。
一个不忠不信的人,做事是双重标准。
如果事情利公利己,他干劲十足;如果事情利公损己,他推三阻四;如果事情损公利己,他虚与委蛇。双重标准,带来了巨大的自我内耗,浩然正气在这个内耗的过程中损失殆尽。
君子在工作中,坚守“忠信”的标准,以此磨灭掉另一个标准。实现自我德行的蓄养和升华。
2. 无友不如己者
很多人把这句话解读为“不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那真是把孔子想得太肤浅了。
这里有两个细节要注意——【友】与【己】。
首先,【友】特指具有共同志向的人。君子只能以君子为友。因为他们秉持着一致的价值观,践行着一致的言行准则。
但不代表君子瞧不起普通人。不与普通人接触。君子也需要做事,势必要跟不同能力的人协作共营。这种同事关系,称作【朋】。
君子以【友】的方式去对待【友】,以【朋】的方式去对待【朋】。同是尊敬有加。对【友】,尊敬的是他的德;对【朋】,尊敬的是他的能。
其次,【己】不是对自己而言,是对友而言。不如己者,指的是那个表面风度翩翩,却内心私欲横流的“假友”。他才思敏捷,套路娴熟,可以把自己的一切私欲伪装成得体的君子轨则。
他的危害犹如披着羊皮的狼。悄然生息,防不胜防,杀人于无形。
但也不必远离、厌恶他们。因为伤害从来不来自外界,更多是自己对外界的认知错位所导致。
试想下,把父亲当儿子对待,把儿子当父亲对待,把领导当下属对待,把下属当领导对待,会有怎样的后果。
如果身边都是“不如己者”,人会习以为常,无知无觉;被私欲浸染,还自以为在行持君子之道。
3. 过则勿惮改
有了过错,不要害怕改正?
那你又把孔子看低了。
“过错”是“过”的引申意。“超越”才是”过“的本意。所以这里要读作“做过头了,不要害怕改正”。
但还是不知所云。
因为这是个省略句,省略了主语和宾语,只留下一个动词“过”。什么超越了什么,才是关键所在。
《易经》中有句名言:【德不配位,必有灾殃】。很好的阐释了“过”。
一个有德行有本事的人,很容易被捧上神坛,获得超量的名与利。不加警惕,如同一栋一味加盖而无视地基的高楼。一步步沦为危楼,乃至崩塌。
比如一棵大树。若以能生为重,被生为轻。树叶生于枝头。则枝为重,叶为轻。
树枝生于树干。则干为重,枝为轻。树干生于树根。则根为重,干为轻。
那么,根一定重于枝叶吗?
在纯逻辑上,成立。在现实中,却不尽然。
假如树叶上生活着一个微型王国,那里的人民一辈子都活在树叶上。他们所有的生存资源都来自树枝。那里的微小波动会直接引发王国的繁荣或衰亡。于是,树枝顺理成章的成了造物主,被顶礼膜拜,被视作重中之重。
假如大树之外有一个巨人王国,他们看到了树如何的扎根、根如何发芽生干、干如何抽枝生叶。但这一切,树叶王国的人民无从得见,也无法想象。即使,巨人王国的世界观流传到树叶王国,也只会被当做神话或鬼话罢了。
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看到“重”,就要想到藏在背后的“轻”。
轻重,是一对共生概念。二者互为因果,互相成就。谁都无法离开对方而独存。轻重,又是一对相对概念。轻,跟重的比是轻,跟更轻的比反成了重。
比如一棵大树。若以能生为重,被生为轻。树叶生于枝头。则枝为重,叶为轻。
树枝生于树干。则干为重,枝为轻。树干生于树根。则根为重,干为轻。
那么,根一定重于枝叶吗?
在纯逻辑上,成立。在现实中,却不尽然。
假如树叶上生活着一个微型王国,那里的人民一辈子都活在树叶上。他们所有的生存资源都来自树枝。那里的微小波动会直接引发王国的繁荣或衰亡。于是,树枝顺理成章的成了造物主,被顶礼膜拜,被视作重中之重。
假如大树之外有一个巨人王国,他们看到了树如何的扎根、根如何发芽生干、干如何抽枝生叶。但这一切,树叶王国的人民无从得见,也无法想象。即使,巨人王国的世界观流传到树叶王国,也只会被当做神话或鬼话罢了。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德,犹如空气,无处不在,任意游荡于天地之间。静止时,不被觉察;动起来,化作风,运转着一切。在陆地,塑造出地形地貌;在海洋,激荡起海浪洋流;在生命,指挥着呼吸运化。
1. 主忠信
对上级无私心,为忠。对平辈无私心,为信。
忠信,其实是一个东西,只是面对不同对象的不同呈像状态。
一个不忠不信的人,做事是双重标准。
如果事情利公利己,他干劲十足;如果事情利公损己,他推三阻四;如果事情损公利己,他虚与委蛇。双重标准,带来了巨大的自我内耗,浩然正气在这个内耗的过程中损失殆尽。
君子在工作中,坚守“忠信”的标准,以此磨灭掉另一个标准。实现自我德行的蓄养和升华。
2. 无友不如己者
很多人把这句话解读为“不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那真是把孔子想得太肤浅了。
这里有两个细节要注意——【友】与【己】。
首先,【友】特指具有共同志向的人。君子只能以君子为友。因为他们秉持着一致的价值观,践行着一致的言行准则。
但不代表君子瞧不起普通人。不与普通人接触。君子也需要做事,势必要跟不同能力的人协作共营。这种同事关系,称作【朋】。
君子以【友】的方式去对待【友】,以【朋】的方式去对待【朋】。同是尊敬有加。对【友】,尊敬的是他的德;对【朋】,尊敬的是他的能。
其次,【己】不是对自己而言,是对友而言。不如己者,指的是那个表面风度翩翩,却内心私欲横流的“假友”。他才思敏捷,套路娴熟,可以把自己的一切私欲伪装成得体的君子轨则。
他的危害犹如披着羊皮的狼。悄然生息,防不胜防,杀人于无形。
但也不必远离、厌恶他们。因为伤害从来不来自外界,更多是自己对外界的认知错位所导致。
试想下,把父亲当儿子对待,把儿子当父亲对待,把领导当下属对待,把下属当领导对待,会有怎样的后果。
如果身边都是“不如己者”,人会习以为常,无知无觉;被私欲浸染,还自以为在行持君子之道。
3. 过则勿惮改
有了过错,不要害怕改正?
那你又把孔子看低了。
“过错”是“过”的引申意。“超越”才是”过“的本意。所以这里要读作“做过头了,不要害怕改正”。
但还是不知所云。
因为这是个省略句,省略了主语和宾语,只留下一个动词“过”。什么超越了什么,才是关键所在。
《易经》中有句名言:【德不配位,必有灾殃】。很好的阐释了“过”。
一个有德行有本事的人,很容易被捧上神坛,获得超量的名与利。不加警惕,如同一栋一味加盖而无视地基的高楼。一步步沦为危楼,乃至崩塌。
比如一棵大树。若以能生为重,被生为轻。树叶生于枝头。则枝为重,叶为轻。
树枝生于树干。则干为重,枝为轻。树干生于树根。则根为重,干为轻。
那么,根一定重于枝叶吗?
在纯逻辑上,成立。在现实中,却不尽然。
假如树叶上生活着一个微型王国,那里的人民一辈子都活在树叶上。他们所有的生存资源都来自树枝。那里的微小波动会直接引发王国的繁荣或衰亡。于是,树枝顺理成章的成了造物主,被顶礼膜拜,被视作重中之重。
假如大树之外有一个巨人王国,他们看到了树如何的扎根、根如何发芽生干、干如何抽枝生叶。但这一切,树叶王国的人民无从得见,也无法想象。即使,巨人王国的世界观流传到树叶王国,也只会被当做神话或鬼话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