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我曾经跨过山和大海,也穿过人山人海,只为向您道一句:早安!
昨夜已品尝过月亮,醒来,斟满一杯晨光。
我是Ski,我在成都,在清晨第一缕阳光里,为您读这篇文章。
每天七点半,把耳朵叫醒,用心体会晨间之美。
延迟满足,会令人更幸福
作者:黄章晋
节选自《一个观点,不一定对》
你或许听说过美国心理学家沃尔特·米歇尔那个著名的“棉花糖实验”——给孩子们两个选项:一个是他们能立即享用一颗棉花糖,另一个则是他们要独自等待20分钟,之后可以获得两颗棉花糖,二者只能选一项。
这个实验在2006年经《纽约时报》记者大卫·布鲁克斯报道后广为人知。实验者后来发现,那些能等待得到两颗棉花糖的孩子,成年后身材保持得更好、社交更活跃、人生更成功,并且有更高的成就——坚持时间最短的3个孩子与坚持时间最长的3个孩子,SAT(美国高考)总分相差210分。
只是,米歇尔这个实验的名字并不叫“棉花糖实验”,因为孩子们的喜好各不相同,奖品除了棉花糖,还有曲奇饼、小脆饼、薄荷糖之类。这个实验的名字叫“学龄前儿童为了获得更加丰厚的奖励物的自我延迟满足实证研究”。
“延迟满足”,其实就是通常说的对眼前诱惑的忍耐力,虽然拗口,但显然更准确。事实上,奥地利经济学派比米歇尔更早关注到这个问题。只是他们用的名词更拗口——时间偏好。
经济学家把时间偏好视为中性概念,但显然这一概念无法成为成功学概念,难以引起大众的兴趣。经济学家注意到,整体上,狩猎、采集和游牧社会的时间偏好,明显高于精细的农业社会。在同等情况下,人口压力较大、竞争激烈的社会,延迟满足的能力通常也更强。
很显然,经济学家的时间偏好理论,不像棉花糖实验那样著名,他们实在是缺少像米歇尔那样细致的实证研究。
米歇尔这项实验最惊人的是其后续研究。2009年,参与实验的部分孩子重返斯坦福大学。当年他们是斯坦福必应幼儿园的孩子,此时他们大都年满45岁。研究人员发现,那些延迟满足能力强的人,前额叶皮层区更活跃,这个区域负责解决问题、克制冲动行为;而延迟满足能力较弱的人,中脑皮层更活跃,该区域位于大脑深处更原始的部分,与人们本能的欲望、快感及成瘾有关。
中国人喜欢说“三岁看大”,我们的普遍经验也认为自律的人更容易成功。但米歇尔的实验昭示的结论似乎过于残酷——一个人的命运,难道完全是由先天的基因决定的?
最有力的挑战来自美国同行。2012年,塞莱斯特·基德等人发表了有关重复棉花糖实验的论文。他们对实验做了更细微的控制,由此发现孩子的表现取决于他走进实验室之前习得的信念,而这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家庭的影响。简言之,将孩子的一切表现,均归结为先天控制力的差别,显然为时过早。
这个研究结果或许比米歇尔的棉花糖实验来得更残酷——贫穷不但来自父母的遗传,更来自父母造就的家庭环境。在一个无法建立承诺与信任反馈的家庭,孩子会更倾向于即时满足,因为他不知道下一刻,那个承诺过的奖励是否还在。
在极端情况下,延迟满足能力与成就大小体现得非常直观:马克思创作《资本论》,前后花了40年时间;歌德写《浮士德》,则用了60年。
欧洲那些恢宏壮丽的大教堂,体现得更为极致。最夸张的当属科隆大教堂,建造时间前后竟然花了632年。
跨越几代人的接力工程并非古代才有,西班牙巴塞罗那的圣家族大教堂,始建于1882年,迄今仍未完工。1883年接手主持工程的设计师高迪说:“我的客户(上帝)并不着急。”1926年高迪去世时,大教堂的工程完工度不到1/4。
路易十六的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她的一个倾慕者为她订购的一块怀表,制作时间长达44年。完工时,距离王后被砍头已过去34年。当初的接单者也已经去世4年。
瑞士的侏罗山谷是传奇名表的汇集地。人们喜欢说,这里之所以是瑞士手表的真正发源地,是因为气候条件恶劣,常年大雪封山,农户只能躲在家里靠制表來打发时间。这个解释显然没考虑延迟满足能力起到的关键作用。侏罗山谷的匠人,以极高的延迟满足能力,花费难以想象的工时,打造出了极为精密的钟表。
酿酒师也是延迟满足能力突出的一群人,因为酒的酿造也需要繁复的工艺和精湛的技术。诸如此类对时光的打磨,显然与“打发时间”相去甚远...
让我们回到棉花糖实验。塞莱斯特·基德等人的研究,揭示了这样一个残酷的事实:如果贫穷来自“遗传”,那么,其很大程度上是家庭环境塑造的。但这也是一个好消息,它意味着人的自控能力可以通过后天的科学方法加以提升,人可以进而改变自己的命运。
事实上,这也是米歇尔后期研究的重点。对天生延迟满足能力强的人来说,很多时候他们会把这个过程当成一种享受。
文字 | 黄章晋
声音 | Ski
音乐 | 赵雷《静下来》
By 我们Live我曾经跨过山和大海,也穿过人山人海,只为向您道一句:早安!
昨夜已品尝过月亮,醒来,斟满一杯晨光。
我是Ski,我在成都,在清晨第一缕阳光里,为您读这篇文章。
每天七点半,把耳朵叫醒,用心体会晨间之美。
延迟满足,会令人更幸福
作者:黄章晋
节选自《一个观点,不一定对》
你或许听说过美国心理学家沃尔特·米歇尔那个著名的“棉花糖实验”——给孩子们两个选项:一个是他们能立即享用一颗棉花糖,另一个则是他们要独自等待20分钟,之后可以获得两颗棉花糖,二者只能选一项。
这个实验在2006年经《纽约时报》记者大卫·布鲁克斯报道后广为人知。实验者后来发现,那些能等待得到两颗棉花糖的孩子,成年后身材保持得更好、社交更活跃、人生更成功,并且有更高的成就——坚持时间最短的3个孩子与坚持时间最长的3个孩子,SAT(美国高考)总分相差210分。
只是,米歇尔这个实验的名字并不叫“棉花糖实验”,因为孩子们的喜好各不相同,奖品除了棉花糖,还有曲奇饼、小脆饼、薄荷糖之类。这个实验的名字叫“学龄前儿童为了获得更加丰厚的奖励物的自我延迟满足实证研究”。
“延迟满足”,其实就是通常说的对眼前诱惑的忍耐力,虽然拗口,但显然更准确。事实上,奥地利经济学派比米歇尔更早关注到这个问题。只是他们用的名词更拗口——时间偏好。
经济学家把时间偏好视为中性概念,但显然这一概念无法成为成功学概念,难以引起大众的兴趣。经济学家注意到,整体上,狩猎、采集和游牧社会的时间偏好,明显高于精细的农业社会。在同等情况下,人口压力较大、竞争激烈的社会,延迟满足的能力通常也更强。
很显然,经济学家的时间偏好理论,不像棉花糖实验那样著名,他们实在是缺少像米歇尔那样细致的实证研究。
米歇尔这项实验最惊人的是其后续研究。2009年,参与实验的部分孩子重返斯坦福大学。当年他们是斯坦福必应幼儿园的孩子,此时他们大都年满45岁。研究人员发现,那些延迟满足能力强的人,前额叶皮层区更活跃,这个区域负责解决问题、克制冲动行为;而延迟满足能力较弱的人,中脑皮层更活跃,该区域位于大脑深处更原始的部分,与人们本能的欲望、快感及成瘾有关。
中国人喜欢说“三岁看大”,我们的普遍经验也认为自律的人更容易成功。但米歇尔的实验昭示的结论似乎过于残酷——一个人的命运,难道完全是由先天的基因决定的?
最有力的挑战来自美国同行。2012年,塞莱斯特·基德等人发表了有关重复棉花糖实验的论文。他们对实验做了更细微的控制,由此发现孩子的表现取决于他走进实验室之前习得的信念,而这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家庭的影响。简言之,将孩子的一切表现,均归结为先天控制力的差别,显然为时过早。
这个研究结果或许比米歇尔的棉花糖实验来得更残酷——贫穷不但来自父母的遗传,更来自父母造就的家庭环境。在一个无法建立承诺与信任反馈的家庭,孩子会更倾向于即时满足,因为他不知道下一刻,那个承诺过的奖励是否还在。
在极端情况下,延迟满足能力与成就大小体现得非常直观:马克思创作《资本论》,前后花了40年时间;歌德写《浮士德》,则用了60年。
欧洲那些恢宏壮丽的大教堂,体现得更为极致。最夸张的当属科隆大教堂,建造时间前后竟然花了632年。
跨越几代人的接力工程并非古代才有,西班牙巴塞罗那的圣家族大教堂,始建于1882年,迄今仍未完工。1883年接手主持工程的设计师高迪说:“我的客户(上帝)并不着急。”1926年高迪去世时,大教堂的工程完工度不到1/4。
路易十六的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她的一个倾慕者为她订购的一块怀表,制作时间长达44年。完工时,距离王后被砍头已过去34年。当初的接单者也已经去世4年。
瑞士的侏罗山谷是传奇名表的汇集地。人们喜欢说,这里之所以是瑞士手表的真正发源地,是因为气候条件恶劣,常年大雪封山,农户只能躲在家里靠制表來打发时间。这个解释显然没考虑延迟满足能力起到的关键作用。侏罗山谷的匠人,以极高的延迟满足能力,花费难以想象的工时,打造出了极为精密的钟表。
酿酒师也是延迟满足能力突出的一群人,因为酒的酿造也需要繁复的工艺和精湛的技术。诸如此类对时光的打磨,显然与“打发时间”相去甚远...
让我们回到棉花糖实验。塞莱斯特·基德等人的研究,揭示了这样一个残酷的事实:如果贫穷来自“遗传”,那么,其很大程度上是家庭环境塑造的。但这也是一个好消息,它意味着人的自控能力可以通过后天的科学方法加以提升,人可以进而改变自己的命运。
事实上,这也是米歇尔后期研究的重点。对天生延迟满足能力强的人来说,很多时候他们会把这个过程当成一种享受。
文字 | 黄章晋
声音 | Ski
音乐 | 赵雷《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