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在广州市南沙区蕉门河畔,一艘艘赛艇划过碧波,上演“速度与激情”;在佛山市桂畔湖湿地公园,湿地晚风裹挟着美食香气,市民漫步碧道闲话家常。从水上运动的活力澎湃到滨水休闲的惬意悠然,广东以水为载体的绿色水经济进入蓬勃发展期,让“推窗见绿、出门亲水”从愿景变为日常,为人们带来赏景、游乐、休憩的多元体验。
水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政企合力”。今年6月,全国首个省级水经济社会组织——广东省水经济促进会正式成立220多家企业踊跃参与,为水经济发展搭建起政企交流、行业协作的全新平台。它既是广东水经济业态日益丰富的见证,更预示着绿色水经济将迈向规模化、规范化发展的新阶段。
截至2024年年底,16宗省级试点累计完成投资37.3亿元,13宗投入运营,年度吸引游客2404万人次,实现运营收入8.3亿元,带动超1500个就业岗位。
政策引领筑基石,试点先行探路径
2021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
广东迅速响应,2021年10月,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水利高质量发展大会,对“打造绿色水经济新业态”提出了明确要求。2022年至2025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连续四年提到“发展水经济”,水经济发展的目标逐年清晰,举措持续深化。
2025年3月,《广东省河湖长制条例》的审议通过,规定要“优化水经济项目审批程序,强化用地用林和水资源、水域岸线空间资源等要素保障,支持绿色水经济发展”,进一步为水经济发展保驾护航,促政策红利切实转化为发展动能。
“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近年来,广东以“10+2” 模式积极探索发展水经济。截至2024年年底,广东全省“10+2”省级水经济试点的16个项目已完成投资近38亿元,其中社会资本占比达90%,累计吸引游客3500万人次,实现经营收入11.7亿元。
业态创新显活力,多元实践显特色
在南粤大地上,不同水系孕育出各具特色的水经济形态,让 “绿水青山” 真正转化成 “金山银山”。
水上运动与都市活力的碰撞,不断激活滨水空间。在广州市南沙区粤港澳大湾区水上运动基地,每逢周末或节假日,来自各地的水上运动爱好者纷至沓来,皮划艇破水前行,桨板悠然滑行。该项目去年累计吸引游客约15.5万人次,累计运营收入215万元。南沙区体育联合会会长赵蓉蓉向记者介绍,随着蕉门河水体的改善,多项赛事在南沙皮划艇基地举办,激情赛事和两岸风光都吸引着大量游客在当地留宿体验。
水文旅与地域文化的交融,让河流淌出文化韵味。在汕尾市品清湖,夜景流光溢彩,小提琴演奏会、沙滩音乐节等接连上演,“非遗+夜经济”的模式吸引着游客主动了解这座千年古都。而揭阳市普宁市南溪水乡则积极发展水上观光旅游经济,在大港码头打造大型夜市。当地不仅以水乡旅游为撬板,推出“非遗+旅游”“桃花节”等主题活动,盘活了丰富的文化资源,而且通过本地农产品打造“扶贫集市”、十里桃花农业生态园,为当地直接提供180个就业岗位,带动周边低收入农户增收超3 万元,将水乡的自然风光与人文风情转化为经济发展动力。
河湖游轮游艇与水系旅游的升级,助力“舟行碧波上”成为新的消费时尚。清远市打造北江夜游航线,利用滨水区域建设“旅游+商业+文化”的特色夜游休闲空间。船上游客可观赏凤城大桥、清远大桥等建筑的灯光景观,以及两岸江景夜色。据统计,北江游船项目2025年第一季度营收166.58万元,同比增长186%。
优质水利用与产业的崛起,促“源头活水”变成“发展活水”。河源市万绿湖凭借一库优质水资源,吸引农夫山泉、华润怡宝等众多头部企业齐聚。一瓶瓶依托万绿湖产出的纯净水、一罐罐特色饮料,成为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价值的生动体现。河源市形成从水源开发、生产制造到包装物流的产业集群。2024年,全市水饮料及食品产业产值达92.5亿元,接近百亿级规模,包装饮用水企业年度营业收入位列全国地级市第二。
珠江潮涌,碧水流淌,作为水系发达、水资源丰沛的省份,广东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全面深入推行河湖长制,系统推进河湖治理管护,全省水环境质量不断改善,建成万里碧道超7600公里,为水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空间载体。随着绿色水经济的持续蓬勃发展,在江河湖海间,一幅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动人画卷正在勾勒。
文|记者 胡彦 实习生 江宇婷
图|粤水轩
在广州市南沙区蕉门河畔,一艘艘赛艇划过碧波,上演“速度与激情”;在佛山市桂畔湖湿地公园,湿地晚风裹挟着美食香气,市民漫步碧道闲话家常。从水上运动的活力澎湃到滨水休闲的惬意悠然,广东以水为载体的绿色水经济进入蓬勃发展期,让“推窗见绿、出门亲水”从愿景变为日常,为人们带来赏景、游乐、休憩的多元体验。
水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政企合力”。今年6月,全国首个省级水经济社会组织——广东省水经济促进会正式成立220多家企业踊跃参与,为水经济发展搭建起政企交流、行业协作的全新平台。它既是广东水经济业态日益丰富的见证,更预示着绿色水经济将迈向规模化、规范化发展的新阶段。
截至2024年年底,16宗省级试点累计完成投资37.3亿元,13宗投入运营,年度吸引游客2404万人次,实现运营收入8.3亿元,带动超1500个就业岗位。
政策引领筑基石,试点先行探路径
2021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
广东迅速响应,2021年10月,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水利高质量发展大会,对“打造绿色水经济新业态”提出了明确要求。2022年至2025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连续四年提到“发展水经济”,水经济发展的目标逐年清晰,举措持续深化。
2025年3月,《广东省河湖长制条例》的审议通过,规定要“优化水经济项目审批程序,强化用地用林和水资源、水域岸线空间资源等要素保障,支持绿色水经济发展”,进一步为水经济发展保驾护航,促政策红利切实转化为发展动能。
“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近年来,广东以“10+2” 模式积极探索发展水经济。截至2024年年底,广东全省“10+2”省级水经济试点的16个项目已完成投资近38亿元,其中社会资本占比达90%,累计吸引游客3500万人次,实现经营收入11.7亿元。
业态创新显活力,多元实践显特色
在南粤大地上,不同水系孕育出各具特色的水经济形态,让 “绿水青山” 真正转化成 “金山银山”。
水上运动与都市活力的碰撞,不断激活滨水空间。在广州市南沙区粤港澳大湾区水上运动基地,每逢周末或节假日,来自各地的水上运动爱好者纷至沓来,皮划艇破水前行,桨板悠然滑行。该项目去年累计吸引游客约15.5万人次,累计运营收入215万元。南沙区体育联合会会长赵蓉蓉向记者介绍,随着蕉门河水体的改善,多项赛事在南沙皮划艇基地举办,激情赛事和两岸风光都吸引着大量游客在当地留宿体验。
水文旅与地域文化的交融,让河流淌出文化韵味。在汕尾市品清湖,夜景流光溢彩,小提琴演奏会、沙滩音乐节等接连上演,“非遗+夜经济”的模式吸引着游客主动了解这座千年古都。而揭阳市普宁市南溪水乡则积极发展水上观光旅游经济,在大港码头打造大型夜市。当地不仅以水乡旅游为撬板,推出“非遗+旅游”“桃花节”等主题活动,盘活了丰富的文化资源,而且通过本地农产品打造“扶贫集市”、十里桃花农业生态园,为当地直接提供180个就业岗位,带动周边低收入农户增收超3 万元,将水乡的自然风光与人文风情转化为经济发展动力。
河湖游轮游艇与水系旅游的升级,助力“舟行碧波上”成为新的消费时尚。清远市打造北江夜游航线,利用滨水区域建设“旅游+商业+文化”的特色夜游休闲空间。船上游客可观赏凤城大桥、清远大桥等建筑的灯光景观,以及两岸江景夜色。据统计,北江游船项目2025年第一季度营收166.58万元,同比增长186%。
优质水利用与产业的崛起,促“源头活水”变成“发展活水”。河源市万绿湖凭借一库优质水资源,吸引农夫山泉、华润怡宝等众多头部企业齐聚。一瓶瓶依托万绿湖产出的纯净水、一罐罐特色饮料,成为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价值的生动体现。河源市形成从水源开发、生产制造到包装物流的产业集群。2024年,全市水饮料及食品产业产值达92.5亿元,接近百亿级规模,包装饮用水企业年度营业收入位列全国地级市第二。
珠江潮涌,碧水流淌,作为水系发达、水资源丰沛的省份,广东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全面深入推行河湖长制,系统推进河湖治理管护,全省水环境质量不断改善,建成万里碧道超7600公里,为水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空间载体。随着绿色水经济的持续蓬勃发展,在江河湖海间,一幅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动人画卷正在勾勒。
文|记者 胡彦 实习生 江宇婷
图|粤水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