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在这个异化的时代里,大多数人终其一生都活在牢笼之中,这是一个无形的牢笼,年龄越大,牢笼的栅栏就越坚不可摧。人们不知不觉就失去了对人生的掌控力和主导权,被空虚孤独和焦虑痛苦笼罩。空虚而孤独,是因为这个牢笼阻断了我们对本真自我的感知;焦虑而痛苦,是因为我们活在了虚假的自我之中。其实这是同一码事。
带着这些思考,我们继续逐章逐句讲解老子《道德经》,今天要讲的是第三十二章。接下来要开始掉书袋了,但我们需要这个书袋照亮人生,看清牢笼的栅栏。
老子说:道恒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大意是说:道始终是无名无形的,它如同未经雕琢的原木,看似微小,但天下万物没有谁能支配它或使它臣服。若侯王能持守道的本性,也就是朴,万物自然会如宾客般归顺。其中「道恒无名,朴虽小」有一种断句是:道恒无名、朴,虽小。我认为也是有道理的,因为无名和朴都是道的重要特征。你要修道,要找回真实的自我,就得清楚「朴」是什么。
在这一章,老子再次强调了不可名状才是道的本来面目,所以才以「道恒无名」开头。还记得《道德经》第一章老子说的一句话吗?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无名”代表道最原始的混沌状态,无形无相,却蕴含化生万物的潜能,划重点着:潜能。好比木材还是原木的时候,还没有被加工成某一种器具,所以具备加工成任何器具的可能性和可塑性;“有名”阶段指的是万物诞生之后,通过命名与定义逐渐显现的具象世界。
当原木被工匠切割、雕琢成桌椅、门窗等具体器物时,便有了明确的名称与用途。这个时候,木材从“无名”的潜能转化为“有名”的实体,成为可被认知、可被使用的存在,相当于一个从不确定到确定的过程。“名”赋予万物边界与意义,融入了人类的生活秩序,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这是对原本质朴之色的遮蔽过程,因为名永远不等于实,导致名会远离实,然后来到一个名不副实的世界,一个充满牢笼的世界。「万物将自宾」中的“宾”有宾服、归顺的意思,体现了万物在“道”的作用下自然地归从、和谐有序的状态。
接着老子说: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焉。
大概意思是:天地间阴阳之气相互交合,就会降下润泽万物的甘露。人们无需上位者发号施令,甘露也会自然均匀地普降。表达的是一种自化、自正、自富、自朴、自然的社会良好状态。这让我想了一个成语:雨露均沾。道不像雨露一样使万物均沾吗?总之,这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第五十一章还有一句可以印证: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如果百姓要依赖上位者的政教法令才知道怎么做,才能有所作为,百姓的自然性就受到破坏了。这个理念同样适用于家庭教育,如果父母对孩子什么都要管,什么都要干涉和控制,那么这个孩子的主观能动性基本就没了,最后他可能连自己的主见和想法都没有。当然这并不是说不能给予任何启发和引导,而是说我们不能什么事都替孩子包办,不能什么事都替孩子做决定。总之,上位者相对于下位者应该是一个辅助角色,第六十四章老子说「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也是这层道理。对任何人而言,我们都应该是一个辅助的角色,毕竟,每个人有他自己的人生。
回到文本,接着老子说: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大意是说:当开始制定制度、划分名分时,便有了“名”的框架。名既然有了,也要懂得适可而止。知道适可而止,就可以避免危险。是不是听糊涂了?慢慢来。先解决第一个问题:名是什么?我想这应该和《道德经》的写作背景有关,那是一个重名分的时代,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或者可以说:你的名分决定着你能做什么事,能讲什么话,有多少人听。儒家就特别讲究名分,讲究制度礼法,讲究克己复礼。老子在这里是说有了名分也要知止,知止才能不殆。注意也的意思不要忽略,原文叫「亦」,人云亦云的那个亦字。
大部分学者认为:知止,是指要知道行事有个限度。所谓君子素其位而行,说白一些就是各司其职,各安其分,你是什么名分就怎么处身行事就可以了,这样不就天下太平了?这就和儒家完全一样了。我个人认为,这应该不是老子的意思,尤其不可能是庄子的意思,只能说这和重名分的黄老道家思想相似。
老子开篇说得很清楚:名可名也,非恒名也。这可能有破除「名」对人性束缚的警示,整部《道德经》的哲学都是建立在「道」这个基础上的,我们不妨想想「道」是怎样的?在这一章老子说得很清楚:道恒无名。还有第十九章的「绝仁弃义,民复孝慈」更是直指对仁义这些名相概念的破除,如此才能恢复人本然的孝与慈。
还有第三章老子说的不尚贤,依然是这个意思。老子讲玄同、玄德,老子对语言的功能都提出了质疑,比如开篇就说道可道非恒道,怎么可能不会质疑名的作用呢?庄子在《人间世》里借孔子之口更是不客气地说“名也者,相轧yà也”,名就是人们相互倾轧、碾压的原因。名相是会使人异化,这也是《庄子》毫不留情地抨击儒家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且举了很多生动的例子,比如庄子说世人公认的美女毛嫱、丽姬,在鱼、鸟、麋鹿眼中却引发逃避反应,所以什么才是真正的美?庄子借此说明,美丑评判因主体差异而异,并无客观标准。美丑的标准和仁义礼一样都是「名」。
而「名」是会被利用的,所以庄子非常犀利地说:那些偷了一个带钩的人要受惩罚处死,而盗窃一个国家的人却做了诸侯。诸侯之家有仁义之名,那不就是剽窃来的仁义圣知吗?当然老子没有庄子那样辛辣,而且两者思想还是有些区别的,这和时代背景有关。庄子的时代更加混乱和恶劣。
可以这么说,仅从这一章看,老子不反对用名来统治和管理,只是重点强调要知止。那知止到底指什么?我认为可能有我们现在所说的反异化的思想在里头。为什么?道家的总体思想就是庄子所说的法天贵真,不拘于俗。名相是道的分化产物,虽为人类认知所必需,对,是必须的,但若执着于名相的固化定义,就会遮蔽事物的本真,引发欲望与纷争。
唯有通过“知止”—— 即清醒地将名相置于道、朴的统摄之下,才能避免危殆,进而回归自然无为的状态。再者,根据老子正反依存和转化的思想,名是现象界的概念,不是道本身,所以具有相对的两面性,通俗来讲就是有利有弊。名相概念虽然是认知世界的工具,但同时也是束缚生命本真的枷锁。老子并非否定“名”的作用,而是警告:过度依赖名分会背离道的自然性,引发争斗与失衡,也会异化人心。用一句话来说就是:用名而不溺于名。溺水的溺。
用名,你就是主动的一方;溺于名,你就是被动的一方。所以庄子才说:物物不物于物。物物,就是主动;物于物就是被动。这样的道理可以推及到任何方面,比如名利地位。通俗理解,知止很像是佛家的不执著,在老子这里就是去甚,去奢,去泰,总之不过分,不走极端,点到为止。第四十四章开头老子说:名与身孰亲?意思是:名和身,哪个更轻?然后在这一章后面又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为什么呢?因为知足,知止才不会远离道和朴,要不我们只是追名逐利的奴隶,被各种外界信息刺激和牵引。
最后老子来了一句看起来很突兀的结尾: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与江海。大意是说:道存在于天下万物之中,就像千万条溪流终将归于江海。一些学者在这里把「道」理解为江海,形容道的包容性和万物的依归性,所谓:以其善下,故能成其大。另一些学者认为川谷,也就是小河小溪才相当于道和朴,天下相当于江海,也就是川谷入海、道生天下。这样一来这就变成了道的普遍性与生成性。哪个才正确呢?我比较认同王弼的解读。王弼认为这一句是以譬喻的方式进一步强调为政者若遵道而治理天下,民众会如百川归海一般追随、依归。王弼注解的原文是:
“川谷之与江海,非江海召之,不召不求而自归者也。行道于天下者,不令而自均,不求而自得,故曰‘犹川谷之与江海’也。”
换言之,你守在朴,守在无名之道体上,就能成为「有名」者的追随。这依然是我们之前说的以无统有或以无名统有名,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总结起来就是,我们要守朴,守无为之道,不要被外界标准或观念束缚住,不要给自己设定太多条条框框。其实我们总在不经意间把日子过成一场直播,比如用他人的点赞量丈量幸福,拿世俗的标尺切割人生。
但这些都是名相概念的牢笼。人们习惯将婚姻里的裂痕和家庭的内耗掩在“岁月静好”的文案下,连梦想都被拆解成“功用”的标签供人评头论足。但丁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人生的本质是对生命主体性的捍卫。真正的生活,是深夜书桌前不必伪装的专注,是面对选择时听从内心的勇气,是允许自己“不够耀眼”的坦诚。他人的目光是聚光灯,也是枷锁 ——当我们不再为 “观众”而活,才能在自己的时区里,把日子过成舒展的诗,而非堆砌的舞台道具。
毕竟,生命的重量,从不在别人的打分表上。
你觉得呢?欢迎你的留言。
在这个异化的时代里,大多数人终其一生都活在牢笼之中,这是一个无形的牢笼,年龄越大,牢笼的栅栏就越坚不可摧。人们不知不觉就失去了对人生的掌控力和主导权,被空虚孤独和焦虑痛苦笼罩。空虚而孤独,是因为这个牢笼阻断了我们对本真自我的感知;焦虑而痛苦,是因为我们活在了虚假的自我之中。其实这是同一码事。
带着这些思考,我们继续逐章逐句讲解老子《道德经》,今天要讲的是第三十二章。接下来要开始掉书袋了,但我们需要这个书袋照亮人生,看清牢笼的栅栏。
老子说:道恒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大意是说:道始终是无名无形的,它如同未经雕琢的原木,看似微小,但天下万物没有谁能支配它或使它臣服。若侯王能持守道的本性,也就是朴,万物自然会如宾客般归顺。其中「道恒无名,朴虽小」有一种断句是:道恒无名、朴,虽小。我认为也是有道理的,因为无名和朴都是道的重要特征。你要修道,要找回真实的自我,就得清楚「朴」是什么。
在这一章,老子再次强调了不可名状才是道的本来面目,所以才以「道恒无名」开头。还记得《道德经》第一章老子说的一句话吗?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无名”代表道最原始的混沌状态,无形无相,却蕴含化生万物的潜能,划重点着:潜能。好比木材还是原木的时候,还没有被加工成某一种器具,所以具备加工成任何器具的可能性和可塑性;“有名”阶段指的是万物诞生之后,通过命名与定义逐渐显现的具象世界。
当原木被工匠切割、雕琢成桌椅、门窗等具体器物时,便有了明确的名称与用途。这个时候,木材从“无名”的潜能转化为“有名”的实体,成为可被认知、可被使用的存在,相当于一个从不确定到确定的过程。“名”赋予万物边界与意义,融入了人类的生活秩序,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这是对原本质朴之色的遮蔽过程,因为名永远不等于实,导致名会远离实,然后来到一个名不副实的世界,一个充满牢笼的世界。「万物将自宾」中的“宾”有宾服、归顺的意思,体现了万物在“道”的作用下自然地归从、和谐有序的状态。
接着老子说: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焉。
大概意思是:天地间阴阳之气相互交合,就会降下润泽万物的甘露。人们无需上位者发号施令,甘露也会自然均匀地普降。表达的是一种自化、自正、自富、自朴、自然的社会良好状态。这让我想了一个成语:雨露均沾。道不像雨露一样使万物均沾吗?总之,这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第五十一章还有一句可以印证: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如果百姓要依赖上位者的政教法令才知道怎么做,才能有所作为,百姓的自然性就受到破坏了。这个理念同样适用于家庭教育,如果父母对孩子什么都要管,什么都要干涉和控制,那么这个孩子的主观能动性基本就没了,最后他可能连自己的主见和想法都没有。当然这并不是说不能给予任何启发和引导,而是说我们不能什么事都替孩子包办,不能什么事都替孩子做决定。总之,上位者相对于下位者应该是一个辅助角色,第六十四章老子说「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也是这层道理。对任何人而言,我们都应该是一个辅助的角色,毕竟,每个人有他自己的人生。
回到文本,接着老子说: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大意是说:当开始制定制度、划分名分时,便有了“名”的框架。名既然有了,也要懂得适可而止。知道适可而止,就可以避免危险。是不是听糊涂了?慢慢来。先解决第一个问题:名是什么?我想这应该和《道德经》的写作背景有关,那是一个重名分的时代,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或者可以说:你的名分决定着你能做什么事,能讲什么话,有多少人听。儒家就特别讲究名分,讲究制度礼法,讲究克己复礼。老子在这里是说有了名分也要知止,知止才能不殆。注意也的意思不要忽略,原文叫「亦」,人云亦云的那个亦字。
大部分学者认为:知止,是指要知道行事有个限度。所谓君子素其位而行,说白一些就是各司其职,各安其分,你是什么名分就怎么处身行事就可以了,这样不就天下太平了?这就和儒家完全一样了。我个人认为,这应该不是老子的意思,尤其不可能是庄子的意思,只能说这和重名分的黄老道家思想相似。
老子开篇说得很清楚:名可名也,非恒名也。这可能有破除「名」对人性束缚的警示,整部《道德经》的哲学都是建立在「道」这个基础上的,我们不妨想想「道」是怎样的?在这一章老子说得很清楚:道恒无名。还有第十九章的「绝仁弃义,民复孝慈」更是直指对仁义这些名相概念的破除,如此才能恢复人本然的孝与慈。
还有第三章老子说的不尚贤,依然是这个意思。老子讲玄同、玄德,老子对语言的功能都提出了质疑,比如开篇就说道可道非恒道,怎么可能不会质疑名的作用呢?庄子在《人间世》里借孔子之口更是不客气地说“名也者,相轧yà也”,名就是人们相互倾轧、碾压的原因。名相是会使人异化,这也是《庄子》毫不留情地抨击儒家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且举了很多生动的例子,比如庄子说世人公认的美女毛嫱、丽姬,在鱼、鸟、麋鹿眼中却引发逃避反应,所以什么才是真正的美?庄子借此说明,美丑评判因主体差异而异,并无客观标准。美丑的标准和仁义礼一样都是「名」。
而「名」是会被利用的,所以庄子非常犀利地说:那些偷了一个带钩的人要受惩罚处死,而盗窃一个国家的人却做了诸侯。诸侯之家有仁义之名,那不就是剽窃来的仁义圣知吗?当然老子没有庄子那样辛辣,而且两者思想还是有些区别的,这和时代背景有关。庄子的时代更加混乱和恶劣。
可以这么说,仅从这一章看,老子不反对用名来统治和管理,只是重点强调要知止。那知止到底指什么?我认为可能有我们现在所说的反异化的思想在里头。为什么?道家的总体思想就是庄子所说的法天贵真,不拘于俗。名相是道的分化产物,虽为人类认知所必需,对,是必须的,但若执着于名相的固化定义,就会遮蔽事物的本真,引发欲望与纷争。
唯有通过“知止”—— 即清醒地将名相置于道、朴的统摄之下,才能避免危殆,进而回归自然无为的状态。再者,根据老子正反依存和转化的思想,名是现象界的概念,不是道本身,所以具有相对的两面性,通俗来讲就是有利有弊。名相概念虽然是认知世界的工具,但同时也是束缚生命本真的枷锁。老子并非否定“名”的作用,而是警告:过度依赖名分会背离道的自然性,引发争斗与失衡,也会异化人心。用一句话来说就是:用名而不溺于名。溺水的溺。
用名,你就是主动的一方;溺于名,你就是被动的一方。所以庄子才说:物物不物于物。物物,就是主动;物于物就是被动。这样的道理可以推及到任何方面,比如名利地位。通俗理解,知止很像是佛家的不执著,在老子这里就是去甚,去奢,去泰,总之不过分,不走极端,点到为止。第四十四章开头老子说:名与身孰亲?意思是:名和身,哪个更轻?然后在这一章后面又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为什么呢?因为知足,知止才不会远离道和朴,要不我们只是追名逐利的奴隶,被各种外界信息刺激和牵引。
最后老子来了一句看起来很突兀的结尾: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与江海。大意是说:道存在于天下万物之中,就像千万条溪流终将归于江海。一些学者在这里把「道」理解为江海,形容道的包容性和万物的依归性,所谓:以其善下,故能成其大。另一些学者认为川谷,也就是小河小溪才相当于道和朴,天下相当于江海,也就是川谷入海、道生天下。这样一来这就变成了道的普遍性与生成性。哪个才正确呢?我比较认同王弼的解读。王弼认为这一句是以譬喻的方式进一步强调为政者若遵道而治理天下,民众会如百川归海一般追随、依归。王弼注解的原文是:
“川谷之与江海,非江海召之,不召不求而自归者也。行道于天下者,不令而自均,不求而自得,故曰‘犹川谷之与江海’也。”
换言之,你守在朴,守在无名之道体上,就能成为「有名」者的追随。这依然是我们之前说的以无统有或以无名统有名,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总结起来就是,我们要守朴,守无为之道,不要被外界标准或观念束缚住,不要给自己设定太多条条框框。其实我们总在不经意间把日子过成一场直播,比如用他人的点赞量丈量幸福,拿世俗的标尺切割人生。
但这些都是名相概念的牢笼。人们习惯将婚姻里的裂痕和家庭的内耗掩在“岁月静好”的文案下,连梦想都被拆解成“功用”的标签供人评头论足。但丁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人生的本质是对生命主体性的捍卫。真正的生活,是深夜书桌前不必伪装的专注,是面对选择时听从内心的勇气,是允许自己“不够耀眼”的坦诚。他人的目光是聚光灯,也是枷锁 ——当我们不再为 “观众”而活,才能在自己的时区里,把日子过成舒展的诗,而非堆砌的舞台道具。
毕竟,生命的重量,从不在别人的打分表上。
你觉得呢?欢迎你的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