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佛教中「一精明,六和合」的概念,強調了我們的感官(眼、耳、鼻、舌、身、意)雖然看起來是獨立運作的,但其本質都來自於同一個清明的心體。 文中用太陽與倒影、手機處理器與應用程式、燈與鏡子等比喻,說明我們所覺知到的「多」,其實是心的「一」與外境接觸後產生的幻象。 修行並非要同時控制所有感官,而是選擇其中一個感官作為入口,「一門深入」地練習覺知,透過專注當下,放下對外境的評斷,最終達到全面性的清淨。 文字鼓勵讀者在日常生活中實踐覺察,認識到感官所接收的一切本是空性,不執著於好壞評價,進而從外境的影響中解脫出來,回到心本來的清淨自在。 真正的修行是在世間保有內心的寧靜,看清世界的虛幻性,活在當下無懼無礙。
By 本無佛教中「一精明,六和合」的概念,強調了我們的感官(眼、耳、鼻、舌、身、意)雖然看起來是獨立運作的,但其本質都來自於同一個清明的心體。 文中用太陽與倒影、手機處理器與應用程式、燈與鏡子等比喻,說明我們所覺知到的「多」,其實是心的「一」與外境接觸後產生的幻象。 修行並非要同時控制所有感官,而是選擇其中一個感官作為入口,「一門深入」地練習覺知,透過專注當下,放下對外境的評斷,最終達到全面性的清淨。 文字鼓勵讀者在日常生活中實踐覺察,認識到感官所接收的一切本是空性,不執著於好壞評價,進而從外境的影響中解脫出來,回到心本來的清淨自在。 真正的修行是在世間保有內心的寧靜,看清世界的虛幻性,活在當下無懼無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