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Email addressPasswordRegisterOrContinue with GoogleAlready have an account? Log in here.
一真生活用佛法的智慧,活出當下的自在。這是一個將《金剛經》《心經》《楞嚴經》等佛法經典,帶入日常生活的 Podcast。每一集,我們不談玄,不談遠,而是從工作、人際、情緒、健康與現代修行等面向出發,分享佛法如何幫助我們面對煩惱與選擇,活出真誠、自在與平衡的「一真生活」。你會聽見佛法故事、修行實例,也會聽見我在城市裡的覺察與反思。如果你正在尋找心靈的指引、生活的智慧,或只是想讓心靜一靜,歡... more
October 23, 2025放下「抓住」的衝動:顛覆你對「活在當下」的控制迷思與真實覺察之道這篇探討了「活在當下」的真正意義與實踐方式,指出人們通常誤以為的當下狀態,其實是被前一個念頭所操控和推動的自動導航模式。最大的問題並非想太多,而是每一個念頭都想控制,表現為對過去的糾結、對未來的預設,以及試圖抓住並維持當前的狀態,這最終會扼殺生命的彈性。假性的當下(意識製造的版本,例如用力專注或壓抑情緒)與真正的當下(前一念不拉扯、下一念未被預訂,且當前一念沒有抓取),並解釋了打坐的目的並非要變安靜,而是要看清大腦翻譯過的世界和補故事的習性。真正的「不抓」狀態並非放空,而是心不再領導動作,最終讓人在不再管理或操控狀態時,回到那個不用抓、也沒得抓的「活的現在」。...more23minPlay
October 22, 2025直心是道場:搞懂《直心隨緣與煩惱止息》,告別「無奈的被動」與內耗直心隨緣與煩惱止息旨在闡述真正的「隨緣」與被迫的「隨緣」之間的根本區別。「直心」即不藏私、不計較地面對當下,由此產生的隨緣是主動、自在、心甘情願的智慧表現,譬如溪水自然繞過石頭,煩惱便能因此止息。相反地,如果嘴上說隨緣但內心充滿抗拒、糾結或不甘,這只是無奈的被動接受,實質上仍在執著於「我」與「不該如此」的念頭,這便會滋生無窮的煩惱。最終唯有真心隨緣,心與實相相應,才能從根本上消除痛苦。...more17minPlay
October 21, 2025狠心是慈悲?從因果緣滅到內在覺醒:關係痛苦與放下的智慧旅程因果緣滅:覺醒與放下,主要探討了關係中的緣起緣滅與個人覺醒的過程。人生中的所有經歷皆是因果的展現,強調當緣分結束時,選擇放下才能獲得真正的輕鬆與自在。當你把被辜負的痛苦,視為一種提醒,便可教導人們認識界線並學習自愛,並解釋「切斷」關係實際上是對自己的慈悲,有助於回歸純淨的自我能量。最終,文章引用佛法觀點,鼓勵大家以智慧看待情緣的痛苦,將其轉化為覺醒與解脫的力量,並領悟到真正的愛是自心本具的光芒。...more18minPlay
October 20, 2025真空妙有緣起性空心法要旨這篇《真空妙有:緣起性空心法要旨》的文章,闡述了佛教中「空」與「有」的關係,核心思想是「緣起性空」。文章解釋了「無心」並非沒有心,而是「真空妙有」的展現,指出「真如」(佛性)雖本空,卻能隨緣現相,並以鏡子照物為喻。它強調世間萬物皆是「因緣所生法」,雖然有「相」卻「無性」,因此皆畢竟空。修行者應當了知「能執之心」與「所執之境」俱不可得,從而「知幻即離」,契入「常住真心。...more21minPlay
October 19, 2025飛行不只是移動:從候機到降落,如何將搭飛機的日常變成一場「雲端心靈修行」?(無常、放下與覺察)這篇探討了搭乘飛機的經驗,並將其視為一場完整的佛法修行體驗。透過分析飛機旅程的各個環節,從候機的焦躁、機上用餐的差異、行李的超重、到飛行中的亂流與延誤,來闡釋佛法中的核心概念。每個細節都被解釋為對無常、放下、隨緣與覺照的提醒與練習,例如候機象徵無常,而行李超重則提醒人們放下執著。無論是起飛、顛簸還是最終的降落,每次飛行都不僅是地點的移動,更是一次心靈在雲端裡的修行,旨在讓心在種種境遇中保持安定與自在。...more21minPlay
October 18, 2025破解「緣影」:從禪宗公案到金剛經,一窺修行關鍵「觀」與「無所住」的內在自由這裏探討了心境與外在環境的關係,指出人們實際上是活在心境之中,而非受到環境的直接影響。 當六根接觸六塵時,所產生的緣影(即映入心裡的影像)本質上是虛幻不實的,猶如夢幻泡影,皆為因緣所生。人們的煩惱源於認妄為真,並任由第七意識的「我執」對這些虛幻的影像進行「加工」,導致困擾。 透過引用禪宗公案和佛經,修行的關鍵在於「觀」,即了知一切「緣影」畢竟空,進而做到「知幻即離,離幻即覺」,以此達到心性常自在的境界。...more27minPlay
October 17, 2025圓覺經「不起妄念」的真相:別再想「腦袋空空」!從對抗到覺察的修行轉捩點《圓覺經》中「居一切時不起妄念」這句話的真實含義,指出修行者常有的誤解,即以為必須徹底斷絕所有思緒。念頭並非修行的阻礙,而更像是心性自然流動的現象,若試圖強行壓制,反而會增強其力量。「不起妄念」並非要求心如死寂,而是指當念頭生起時,修行者能夠保持覺察,不被念頭所牽引或執著。真正的修行狀態是保持清明(惺惺)與安然(寂寂)同時存在,如同鏡子一般,能映照萬物卻不被染著,最終的關鍵在於學會在任何思緒中都能回歸自由不受限的本心。...more18minPlay
October 16, 2025觀音法門開展智慧這裏主要探討佛教修行中智慧的開展,尤其以觀世音菩薩的耳根圓通法門為例。人們修行的目的是尋求清淨與安穩,但修行需要長遠心。要知道觀音菩薩是透過「耳根反聞」,不被外境牽引,最終達到「狂心頓歇」的覺悟境界。此外,世間的「聰明」與佛法的「智慧」是不一樣的。智慧是成佛的根本,而非知識的堆積;「智」與「慧」在修行中有不同的層次,「智」是方便、看清事物,而「慧」則是究竟、徹底通達並放下。最終般若智慧本具,修行只是去除妄想和執著,讓內心的光明自然顯現。...more22minPlay
October 15, 2025職場情緒與覺察三態情緒與覺察:職場三種心態,主要探討個人在職場壓力情境下(如被主管批評)可能經歷的幾種情緒反應與應對模式。這裏介紹了三種心態:第一種是未思考狀態,表現為情緒立即爆發的衝動反應;第二種是思考狀態,導致個人陷入自我懷疑和情緒內耗的「腦中小劇場」;第三種則是觀察者狀態,提倡將自我與情緒分離,像觀眾一樣覺察自身的挫折感與念頭,從而保持清明並選擇更適當的下一步。修行並非消除情緒,而是在高壓情境中透過成為觀察者來保有覺察力,將佛法的智慧應用於日常生活中以達到安住不亂的境界。...more18minPlay
October 14, 2025爭吵中的三種心態這篇描述了人們在爭吵時可能出現的三種心理狀態,並闡述了不同狀態對關係的影響。第一種是未思考狀態,這是一種本能的、即刻的反擊,最容易造成雙方傷害。第二種是思考狀態,雖然爭吵結束,但沉浸在過度思考中會導致情緒日益沉重,甚至自我懷疑。第三種是觀察者狀態,這要求個人退一步,以清醒的覺知去看待正在發生的情緒和爭執,避免被情緒牽引。能夠保持觀察者位置,才能真正看見彼此的需求,為關係帶來轉機。...more18minPl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