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Email addressPasswordRegisterOrContinue with GoogleAlready have an account? Log in here.
一真生活用佛法的智慧,活出當下的自在。這是一個將《金剛經》《心經》《楞嚴經》等佛法經典,帶入日常生活的 Podcast。每一集,我們不談玄,不談遠,而是從工作、人際、情緒、健康與現代修行等面向出發,分享佛法如何幫助我們面對煩惱與選擇,活出真誠、自在與平衡的「一真生活」。你會聽見佛法故事、修行實例,也會聽見我在城市裡的覺察與反思。如果你正在尋找心靈的指引、生活的智慧,或只是想讓心靜一靜,歡... more
July 16, 2025金剛經智慧心要:佛法解惑之旅這篇佛法心要旨在深入淺出地闡述《金剛經》的核心智慧,將佛法應用於日常生活。並提醒到誦經的過程應是真誠與佛陀對話的時刻,並將經文中提到的人名與眾生理解為我們內心的狀態與習氣。它解釋了「我、人、眾生、壽者」四相如何造成執著,並將「緣影」比喻為人生中短暫的現象。此外他還闡明了「無住相佈施」的真義,指出身體是暫時的幻象,並將妄念定義為誤認虛假為真實的執著。最終,分享給大家,「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意謂看透萬物本質,強調我們的心本身即是佛性,而真正的持戒與修福在於心的清淨與放下。...more9minPlay
July 15, 2025農夫移車:佛法心要與自救之道這裏透過一個農夫馬車陷入泥坑的故事,闡述了佛法的核心要義。故事中,農夫起初抱怨並求助於佛,但佛陀點醒他應先自力解決問題,最終農夫清理泥濘後,馬車才得以輕鬆脫困。其中「泥坑」象徵著人們內心的煩惱與習氣,並強調佛法並非直接解決問題,而是啟發人們觀照內心、看清問題根源的智慧。透過「觀心」和「啟動內在願力」兩個心法,鼓勵大家在面對情感或職場困境時,從自我反省與轉念中尋找解決之道,而非一味外求或抱怨,最終指出佛的幫助是引導人們看見自身的潛力。...more9minPlay
July 14, 2025罪惡感是幻象:無生法忍解脫之道罪惡感作爲一種幻象的觀點,其核心思想是,儘管人們常感罪業深重,但佛陀早已揭示了「無生法忍」的祕訣,意即領悟到一切法本無實質的生滅。舉例有一個勇施比丘,說明他即使犯下重罪,也能透過覺悟「一切法如夢幻」而達到內心清淨,並將業報轉化為度化眾生的願力,最終成就佛道。真正的解脫在於放下對罪業的執著,認識到它們只是虛幻的攀緣心所造,如同夢境,當我們心安住於清淨與覺性,便能不被外在苦報所動搖,體驗到內在智慧之光。...more10minPlay
July 13, 2025清醒夢的本質與覺醒觀念這裡探討了清醒夢的本質,並將其與佛教的覺醒觀念進行比較。雖然清醒夢能讓人意識清醒並控制夢境,但這仍屬於意識的另一種執著,而非真正的覺醒。透過《金剛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的智慧,文本強調真正的覺醒在於放下對一切「相」的執著,包括「觀夢的我」。此外引用《心經》「五蘊皆空」,解釋夢中體驗仍屬於五蘊範疇,並分析八識如何構成「夢中我」的錯覺。最後,建議將清醒夢作為培養覺知力的工具,但修行的終極目標應是超越自我,達到「無我」的圓覺境界。...more9minPlay
July 12, 2025聲聞緣覺:從偏空到究竟涅槃這裡介紹到有兩種修行層次:聲聞和緣覺。聲聞的修行從「苦」出發,目標是透過斷除煩惱達到解脫;他們遵循四聖諦,並視苦、煩惱、身心為需對治的「對象」。相對地,緣覺(或稱獨覺)則透過觀察「十二因緣」來覺悟,他們主要針對「無明」進行觀照。然而佛陀指出這兩種層次的涅槃皆為「偏空涅槃」,因為它們都存在「對象可修」或「有所得」的執著,未能達到究竟圓滿的「大般涅槃」。真正的圓滿解脫是認識到一切苦與煩惱皆為妄想,無須「斷除」任何事物,直接回歸清淨的「本心」,這才是佛法最深的教義。...more8minPlay
July 11, 2025碎磚奇蹟:放下執著的轉機林振南是一位堅持品質的磚廠老闆,在一次意外中因小舅子偷工減料,導致廠房面臨倒閉、自己也遭遇重傷的經歷。在醫院昏迷期間,他領悟到「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的道理,學會放下執著。奇蹟的是,他廠裡的劣質磚塊意外地受到電影製作團隊青睞,成為「表演專用磚」,不僅讓磚廠起死回生,更使業務蒸蒸日上。這個轉變讓林老闆明白,所謂的失敗,其實是放下執著後轉化為智慧和機緣的契機,體現了「一念轉心,萬象皆轉」的深刻哲理。...more8minPlay
July 10, 2025開悟:放下我執,回歸清明本來開悟的真正意義,並非追求個人提升或擺脫所有煩惱的目標,而是當下對「無我」真相的體悟。佛法旨在幫助人們放下對「我」的執著,而非強化自我,並引用《金剛經》闡述萬物皆虛妄,以及不住於相而生其心的核心教義。開悟是看清自我本為虛幻的過程,如同鏡子照見本來面目,而非為「我」加冕。最後分享到佛法是不斷的提醒與回歸,引導人們放下對未來的幻想,回到當下清明自在的本來狀態。...more9minPlay
July 09, 2025郭靖的修行:從武俠看佛法從金庸武俠小說《射雕英雄傳》中的郭靖為例,闡述佛法修行的道理。其實即使是資質平庸如郭靖,透過其純粹的願心、堅定的信守承諾,以及廣結善緣的行為,也能逐步獲得高深武學與智慧。這裡將郭靖的修行歷程,例如其不懈的練習與面對困難的勇氣,與佛法中「下根器眾生亦可成佛」、「諸法皆空、唯有一心」等核心概念相互映照。其實 佛法並非僅為聰明人而設,而是透過誠心、恆心與願心,人人皆可修得自在,並以郭靖後期為蒼生守護襄陽的「無我之心」對應菩薩道的發心。...more9minPlay
July 08, 2025佛法:內觀自性,心無罣礙佛法的深層含義,不僅是佛陀所說的教義,更是我們本心所顯現的一切。佛法是內學,所有的困擾並非來自外在情境,而是我們內心對緣影的執著。透過向內求索、認識到「一切法從心想生」,並理解諸相虛妄,人們可以超越外境的束縛,達到心無罣礙的境界,最終實現內心的寂靜與輕安。...more10minPlay
July 07, 2025佛法日用:洗心與明覺這裡解釋了佛法修習的持續性與必要性。佛法之所以需要反覆講解與聆聽,並非其本身不清晰,而是因為人們容易遺忘,並再次陷入妄想與煩惱。佛法被比喻為陽光、水或洗衣清潔劑,其日常浸潤的重要性,而非一次性的學習;它旨在洗滌人心,幫助人們轉化習氣與執著。即使曾經開悟,也可能因生活壓力而再次迷失,因此佛法像一個不斷修正路線的導航,提醒人們穩住內心的清明,最終目標是將佛法的教誨融入生活,成為慈悲與智慧的實踐者。...more7minPl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