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Email addressPasswordRegisterOrContinue with GoogleAlready have an account? Log in here.
一真生活用佛法的智慧,活出當下的自在。這是一個將《金剛經》《心經》《楞嚴經》等佛法經典,帶入日常生活的 Podcast。每一集,我們不談玄,不談遠,而是從工作、人際、情緒、健康與現代修行等面向出發,分享佛法如何幫助我們面對煩惱與選擇,活出真誠、自在與平衡的「一真生活」。你會聽見佛法故事、修行實例,也會聽見我在城市裡的覺察與反思。如果你正在尋找心靈的指引、生活的智慧,或只是想讓心靜一靜,歡... more
September 27, 2025西遊記的佛法密碼:五指山壓的不是猴子,是「五蘊我執」!解析三打白骨精與「狂心」轉化之道這篇闡釋了中國古典小說西遊記中蘊含的佛教修行理念,將其視為一套修心覺悟的隱喻。文章重點分析了孫悟空被壓在五指山下的故事,指出五指山象徵著佛法中的「五蘊」(色、受、想、行、識),即困住我們的內在執著與妄念。孫悟空代表的「狂心」需要經過「熬煉」與「調伏」,這段被鎮壓的五百年並非懲罰,而是心識轉化的必經過程,最終目的是使妄心轉為「護法正心」。整體而言,來源主張西遊記的核心在於教導我們必須先降伏狂妄之心,才能走向解脫與覺悟之路。...more22minPlay
September 26, 2025金庸《俠客行》啟示錄:石破天的「不識字」如何破解佛法與知識的「知見障」以金庸武俠小說《俠客行》中的情節為喻,闡述佛法的核心思想與實踐方法。如同小說中不識字的石破天因單純依循圖譜、不執著於文字註解而練成絕世武功一樣,學佛不應執著於經文的文字解釋或知識概念,否則容易被「知見障」所困。真正的佛法貴在實踐與直接體悟,強調修行者應將注意力放回呼吸、覺知與起心動念的當下,驗證「無常、空性」的真相。因此,鼓勵人們應「慢下來、笨下來、老實下來」進行修行,體會心性的清淨本質,而非追求速成或文字上的比較。...more20minPlay
September 25, 2025冰塊與水的哲學:放下「非抓不可」的執著,解鎖內在平靜與自在的人生這裏探討到,如何透過放下對「自我」的執著來獲得內心的平靜與自由。 真正的平靜並非向外追求,而是要先理解並看穿自我慣性與虛構的角色。 為了看清自己,人必須不再將「我的感受」或「我的想法」視為絕對真實且固定的存在。 用冰塊融化成水的比喻,說明一旦鬆開固執的「自我」,心靈就能重新流動,變得自在。 最後,透過職場主管小林和戀愛中的小美的例子,具體說明外在事件帶來的痛苦,實則源於對自我形象或情感關係的緊抓。...more22minPlay
September 24, 2025遊樂設施中的佛法心要遊樂設施與佛法心要,主要闡述了如何透過日常的遊樂園體驗來體悟佛法心要。民眾對遊樂設施的體驗(如恐懼或歡樂)與專業人士對其機械設計或電力運作的理解,都只是對現象的不同「面向」的執著。核心觀點是一切事物皆因緣和合,暫時存在,如同遊樂設施或內心感受,最終都會消散。這裏鼓勵大家不應沉溺於外界刺激或知識,而是要退一步成為觀察者,觀照心如何被觸發與反應,從而體悟到所有的景象皆是心的投射,讓自己不被外境所牽引,自然地安住於覺知。...more20minPlay
September 23, 2025隨順因緣:自在與強大的智慧「隨順因緣:自在與強大的智慧」,主要闡述了隨順因緣的深刻哲理,體悟到真正的自在與強大。人生中過度用力或強求只會導致心神枯竭,與此相反,命好的人懂得「不著力,不受力」,順應自然流轉。這裏引用了道德經、金剛經和楞嚴經等佛道經典,說明執著與妄念是痛苦的根源,並指出真正的修行在於不妄為、不強為,做到事來則應、事去則放。最終,總結隨順因緣並非消極,而是最高的積極,能使人踏上覺醒之路,心境達到不取於相,如如不動的境界。...more19minPlay
September 22, 2025蟑螂啟示錄:觀照恐懼與覺醒這篇名為蟑螂啟示錄:觀照恐懼與覺醒的文章,主要藉由小林在半夜廚房遭遇蟑螂的經歷,闡述了如何運用佛法智慧來面對恐懼。當小林轉而以「觀察者」的角度觀照自己時,他發現心跳加速等身體反應是恐懼的「相」,而恐懼本身只是對蟑螂的心理投射,並非事物的本質。這裏引用了金剛經和六祖壇經的教義來支持其論點,強調真正的「心」是那個能覺察恐懼而不會被其帶走的清淨智慧。最終,文章總結了「體、相、用」的觀念,說明恐懼是暫時的塵埃,只要回到「本來無一物」的本性,恐懼便會轉化為自我覺醒的契機。...more20minPlay
September 21, 2025空性智慧:擺脫執著,擁抱變動中的自由與真我這裏探討了「空性」的智慧,指出它並非虛無,而是指萬物皆由條件組合而成且無固定不變的本質,提供了一條在變化中尋求自由的道路。執著其實是痛苦的根源,因為人們往往試圖抓住流動不定的事物,例如角色、情緒和人際關係。透過理解「空」,人們可以放下這些執著,發現真正的自由在於一切皆可被重新理解和轉化,進而生發同理心和連結感。安住於當下能免於過去的懊悔和未來的焦慮,連結到「佛性」,可以連接回來那份不變的清淨本心,它與空性共同構成了體會生命真相的關鍵。...more24minPlay
September 20, 2025揭密《淨土要義》:借外佛證自佛,從「南無阿彌陀佛」到「自性彌陀」的內在覺醒之旅這裏闡釋了淨土法門的核心要義,強調其目的在於借助外在的佛力來啟發自性佛的潛能。這裏引用多部經典,說明佛法著重內求,教導眾生本心即是佛,且人人皆具足如來智慧德相。透過解釋「南無阿彌陀佛」的深層含義,指出稱念佛號實則是在喚醒自性中的無量覺,並以此達成生佛不二的境界。最終,透過引用祖師大德的偈語,總結了識得本心並稱性起修對於解脫輪迴的重要性。...more27minPlay
September 19, 2025《轉念修行:心安願久》——從身心困境到內在平靜的智慧之旅這裏的佛法修行指南強調了,保持內心平靜對於持久願力的重要性。身體的病痛可能反映了心靈的不安,而即使是善願,若心不清淨,也會導致能量耗損。鼓勵大家不要執著於世俗的善惡判斷,因為這些標準並非絕對,並將世界視為虛幻的投影。此外,它教導人們在幫助他人時,要尊重對方的佛性並隨緣不執著結果,同時透過持咒和回向來保護心靈、增長智慧。修行的最高境界是超越善惡的執著,體悟萬物皆夢幻泡影,唯有佛性永恆。...more23minPlay
September 18, 2025《轉念得樂》:擺脫「一葉障目」的抱怨習慣,練習接納與轉念,重見內在光明!人生中的得失與無常是自然法則,人們不應讓不如意之事蒙蔽對生活中美好與溫暖的察覺,這如同「一葉障目」。這裏提出了三個核心觀點:首先,看見光明才能不被黑暗吞噬,鼓勵人們多關注所擁有的幸福;其次,抱怨是消耗能量的習慣,它無法改變外境,卻會損害身心健康;最後,接納是化解困境的起點,以樂觀心態面對無常,並讓心不被外境動搖。鼓勵人們轉變念頭,透過正向的自我肯定來提升福德與智慧,提醒大家放下執著,便能發現生命本具的光明與圓滿。...more22minPl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