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Email addressPasswordRegisterOrContinue with GoogleAlready have an account? Log in here.
一真生活用佛法的智慧,活出當下的自在。這是一個將《金剛經》《心經》《楞嚴經》等佛法經典,帶入日常生活的 Podcast。每一集,我們不談玄,不談遠,而是從工作、人際、情緒、健康與現代修行等面向出發,分享佛法如何幫助我們面對煩惱與選擇,活出真誠、自在與平衡的「一真生活」。你會聽見佛法故事、修行實例,也會聽見我在城市裡的覺察與反思。如果你正在尋找心靈的指引、生活的智慧,或只是想讓心靜一靜,歡... more
September 07, 2025博士的失孝與喜憨兒的純孝這裏透過兩個鮮明對比的故事,探討了世俗成功與真正孝道之間的關係。它講述了一位養育出八位博士的退休教授,晚年卻被子女遺棄在安養院,最終在無人照料中離世的悲劇。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一位患有唐氏綜合症的兒子阿祥,儘管心智單純,卻能以最真摯無私的愛陪伴身患重病的父親。藉此反思了教育的真正意義,指出知識學歷的成就若缺乏慈悲與感恩之心,便如同「有智無慧」,而純粹的孝心,即使在世人眼中顯得「愚拙」,卻是真正的「智慧」。佛法智慧則強調培養子女應著重於「覺知因果、懂得感恩」的心,而非僅追求外在的學術與財富,因為「心若正,處處是佛法」。...more27minPlay
September 06, 2025科學與佛法的快樂解脫之道這裏探討了科學與佛法在追求快樂與解脫上的交匯點,人類大腦的演化設計使我們永遠不滿足,這種對外在事物的持續渴求是痛苦的根源,佛法稱之為「苦」。文中透過「觀照」與「正念」的實踐,教導如何脫離自動駕駛模式,觀察並放下念頭與情緒的掌控。此外,文章也強調「我執」是大部分痛苦的來源,並提出「無我」與「空」的概念,說明我們所見的世界只是內心的投射,而非絕對的真相。最終,佛法提供的是一種驗證而非信仰的智慧,透過當下的覺察與放下,人們可以實現真正的心理自由。...more25minPlay
September 05, 2025《香積智慧》深度解析:擦亮「本心明珠」,超越二元對立,找回內在的自由與平靜這篇闡述了香積國的意象,象徵著每個人內心深處固有的清淨與覺醒力量。它強調了「菩提心」的重要性,即一種追求成長與幫助自己及他人脫離困境的初心。涅槃並非死亡,而是一種恆定不動的本心狀態,如同每個人內在的「明珠」,即便被煩惱遮蔽,也從未消失。悟道是認回自身原有力量的過程,並指出在「娑婆世界」中修行,雖困難卻能帶來更有力量的覺醒,因為外在的提醒能幫助人們跳脫二元對立的思維,認識到內心不受外境動搖的本質,進而超脫煩惱。...more25minPlay
September 04, 2025識破幻象:修行破除事理二障這裏探討了修行的核心概念,區分了「事障」與「理障」。事障指的是外在的生活煩惱和困擾,而理障則是對世界本質的錯誤認知,被視為更深層次的阻礙。真正的修行並非逃避事障,而是透過培養正知見來破除理障,也就是理解世間萬物皆是心的投影或幻象。透過職場、感情和親子關係的例子,闡釋了如何從根本上放下執著,達到心無掛礙的自在境界,從而實現徹底的修行。...more25minPlay
September 02, 2025心理學與佛法:觀照本心這段文章比較了心理學與佛法在處理人類痛苦與問題上的不同取徑。心理學被視為解決表面問題的「消防員」,提供工具來緩解情緒與理解創傷,幫助人們在困境中穩定。而佛法則被描繪為一位引導人們回歸本心的「慧者」,它不急於撲滅問題的表象,而是教導人們探究痛苦的「起火點」,即我們對人事物產生的執著與錯誤的「我」的觀念。這裏強調,心理學是幫助穩住腳步的「階梯」,而佛法則是指引人們超越情緒、看清問題根源的「歸處」,最終目的是透過觀照,放下執著,體悟「本心」的清淨與自由。兩者並非對立,而是不同階段的工具,共同指引著一場關於「覺醒」的回家旅程。...more8minPlay
September 01, 2025全像宇宙:佛法與科學的對話這裏的文章比較了物理學的全像原理與佛法中的核心概念,闡述了兩者在解釋宇宙本質上的驚人契合。這裏提到,全像原理認為三維世界的資訊可能由二維邊界所描述,這與佛法「一切唯心造」、「緣起性空」的觀點不謀而合。它進一步探討了黑洞資訊容量、AdS/CFT 對偶以及量子糾纏等物理概念,並將其對應至佛法中「心與緣的接觸面」、「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以及「萬法相互依存」的智慧。最終強調兩者都啟示我們,內外、真假、體與邊界皆非獨立存在,而是同一真相的不同面向,並鼓勵讀者透過轉念修心來改變自身的世界。...more8minPlay
August 31, 2025自性圓滿:四弘誓願的究竟之路這篇文章闡述了佛教的四弘誓願,區分了其「權」說和「實」說的內涵,指出兩者最終都指向「自性」。強調眾生本具佛性,如同生米能煮成熟飯,成佛並非遙不可及。透過引用多部經典,說明一切法門皆不離自性,並鼓勵讀者透過「觀」來轉變知見,持續薰習,以實現自心自證、自心自覺。最終期許大家珍惜難得的人身與佛法,勇於自我救度。...more7minPlay
August 30, 2025妄盡還源:華嚴心法與金獅子喻這篇介紹了華嚴宗的核心思想,特別是法藏國師(賢首國師)的貢獻。闡述了法藏如何透過《妄盡還源觀》整合前人思想,並藉由「金獅子喻」向武則天解釋色空不二的道理,即形相與本質的統一。這裏也進一步區分了「宗」(核心真理,無為法)與「教」(傳達真理的方法,有為法),強調兩者圓融的重要性。此外,引入了「體、相、用」的概念,說明萬物皆由本質(體)、外形(相)和功能(用)構成,並強調透過理解這些連結來「見性」。最後,透過佛陀的故事闡釋了苦難的意義,指出其是磨練心性、放下執著的契機。...more8minPlay
August 29, 2025佛法實踐:從基礎到悟境這篇引導大家從佛法的基礎概念逐步邁向開悟境界,強調佛法並非僅是理論知識,更應融入日常生活實踐。文章解釋了三寶、三毒、三學等核心教義,並闡述了四聖諦作為解決生命問題的方法。它指出三界與六道並非遙不可及,而是日常心境的展現,並教導如何透過五戒、八正道等來提升修為。最終聚焦於見性的體悟,強調無所住的心境以及性相一如的境界,即在當下即可回歸清淨自性,實現真正的解脫。...more8minPlay
August 28, 2025彼岸非遙:放下執著,隨緣自在這裏闡述了佛學中「苦海」與「彼岸」的看法,並指出 痛苦的根源在於對「無常」的執著與誤解,以及對虛妄念頭的深信不疑。其實真正的解脫並非向外尋求,而是在於當下覺察妄念非實。透過自然界的比喻,鼓勵大家學習放下對永恆的執著,順應因緣流轉,方能體會內心的清明與自在。最終,期許大家能將無常視為修行的助緣,讓生命成為一場清醒而溫柔的流動,而非苦海。...more8minPl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