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Email addressPasswordRegisterOrContinue with GoogleAlready have an account? Log in here.
一真生活用佛法的智慧,活出當下的自在。這是一個將《金剛經》《心經》《楞嚴經》等佛法經典,帶入日常生活的 Podcast。每一集,我們不談玄,不談遠,而是從工作、人際、情緒、健康與現代修行等面向出發,分享佛法如何幫助我們面對煩惱與選擇,活出真誠、自在與平衡的「一真生活」。你會聽見佛法故事、修行實例,也會聽見我在城市裡的覺察與反思。如果你正在尋找心靈的指引、生活的智慧,或只是想讓心靜一靜,歡... more
June 21, 2025真我:如鏡映萬相人類透過感官體驗世界的方式,理解到原來感官接收到的資訊,在意識中會被個人經驗與習性加工,進而創造出一個虛假的「自我」。這種加工後的反應與執著,積累於潛意識(第八意識),成為輪迴與痛苦的根源。「心外無境,境即是心」,將真我比喻為一面清明的鏡子,而世間萬象皆為鏡中影像,修行的目的便是學習鏡子的智慧,不執著於影像,回歸清淨無染的本心。最終,透過超越二元對立的思維,提升生命維度,找回內在的佛性,從而解脫輪迴的束縛,實現真正的自由。...more8minPlay
June 20, 2025見性:認識清明覺知與不落因果見性的核心概念,指的是認識到內在不被情緒動搖的清明覺知。這份覺知並非虛無,而是我們心識的本質。透過具體故事澄清了對「空」的誤解,指出真正的修行並非否定因果,而是在面對因果時保持心靈的穩定與清晰。所有感知與思緒都源於這個清明的覺知,而修行的目的正是回歸並認識它。最終,有三個實用建議,幫助初學者理解在否定與執著之間取得平衡、在因果中保持清明,以及回歸內在覺知的重要性。...more8minPlay
June 19, 2025你不是河流,你是觀者闡述自我與思緒之間的區別,強調人們常將自己等同於腦海中不斷流動的念頭、情緒和感官解讀。運用河流的比喻,說明我們應作為觀者,而非被困在念頭的洪流中,失去對真實自我的覺察。真正的「你」是那個不隨思緒變化的觀察者,並非由短暫的念頭或外在評判所定義。透過停止追逐念頭來實現內心的寧靜與自由,找回那個一直存在卻常被忽略的真實自我。...more7minPlay
June 18, 2025心物一如:佛儒智慧的交會佛家思想與王陽明心學之間驚人的契合點,兩者都強調宇宙真理源於內心,而非外在追求;佛法中的「不動道場」與「心遍十方界」,以及唯識學的「相分」理論,皆與王陽明「心即理」、「致良知」的核心理念相呼應。透過闡釋「知幻即離」與「致良知」的共同精髓,揭示了兩種學說在引導人們認識內心幻象、回歸真心本性方面的殊途同歸。無論是佛家還是儒家,真正的修行都在於觀照內心,當心靈清明,便能獲得真正的自由與智慧,並在生活中實踐「知行合一」,達到身心安頓的境界。...more8minPlay
June 17, 2025氣動身心:與宇宙共振的靜坐旅程真正的靜坐並非控制或追求神秘體驗,而是順應氣的自然流動,這是一種與宇宙共振的靈性旅程。 結合金剛經的智慧與現代神經科學的研究,我們體悟到「無我」並非空白,而是深度覺知,一種與宇宙同頻的狀態。透過靜坐關閉大腦的預設模式網絡,可以超越虛幻的自我,回到更原始的本源狀態,甚至暗示意識可能是宇宙的普遍屬性,不限於人類。最後體悟到,修行應融入日常生活,放下執著,回到本來的清明真心。...more7minPlay
June 16, 2025登缸大師的故事:修行看見自己我們以「登缸大師」的故事為例,闡述了修行的真正難點不在於表面的功夫如打坐或入定,而在於能否看見並放下自身的「習氣」與「我慢」。 故事中,一位坐缸入定多年的比丘因皇帝設宴時對待自己與另一位禪師的差異而生起分別心,這顯示出他仍執著於個人的成就與外在評價。真正的修行在於覺察並放下心中的執著,而非向外展現或證明,如同擦拭蒙塵的古鏡,關鍵是願意面對並清除內在的塵垢,最終達到內心的清淨與解脫。...more9minPlay
June 15, 2025莊子與佛陀生死智慧的交流從莊子與佛陀的智慧出發,探討了對生死的觀念。 Zhuangzi (莊子), 佛陀 (Buddha), 和 Socrates (蘇格拉底) 雖然文化背景不同,但都指向了理解生死是看清事物本質的關鍵。 透過莊子妻逝的故事和佛法的無常觀,闡明了生死如同幻象,並非實有或斷滅。 當我們超越對生死的對立與執著,認識到心無生的狀態,便能從恐懼中解脫,達到自在。 最終,理解生死本是一體,不曾真正來去,才能回歸生命的本源。...more8minPlay
June 14, 2025世界的真相與心的解脫我們眼前的世界其實並非客觀真實的存在,而是由心識所創造的影像,我們可以用現代科學(神經科學、心理學)和佛經(金剛經、心經、楞嚴經、圓覺經等)來佐證這一觀點,痛苦和自我都是心念的幻化,沒有固定實體。最終要能體悟到,放下對幻相的執著,才能回歸不生不滅的本來面目,實現真正的解脫與自由。...more9minPlay
June 13, 2025心物相應:感知與自我覺察我們感知世界的真實性其實是大腦對感官訊號的詮釋結果,而非對客觀現實的直接反映。它指出疼痛和情緒也源於大腦的判讀,並且可以透過改變認知來調節。此外「自我」的概念也是大腦活動的產物,並非穩定不變的實體。最終,透過理解現實和自我的本質是流動和建構的,可以幫助個體放下對痛苦、恐懼和生死的執著,達到心理上的自由與自在。...more6minPlay
June 12, 2025終止情緒勒索指南如何應對情緒勒索呢?情緒勒索者常利用激烈的言詞、轉移焦點或讓你自我懷疑來製造混亂,並透過「我對你多好」或「如果你愛我,你就應該…」等話語進行情感操控。過度退讓只會失去自我,並強調辨識這些話語背後的意圖至關重要。學會設立界線、看清自己的價值、不再為他人的情緒負責,以及選擇愛自己並非自私。 要懂得用智慧,不再讓別人的情緒操控自己的選擇,並學會與不健康的關係告別,以更自在和有智慧的方式生活。 總體而言,這是一篇關於辨識情緒勒索、保護自己並重建個人力量 的指南。...more6minPl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