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Email addressPasswordRegisterOrContinue with GoogleAlready have an account? Log in here.
一真生活用佛法的智慧,活出當下的自在。這是一個將《金剛經》《心經》《楞嚴經》等佛法經典,帶入日常生活的 Podcast。每一集,我們不談玄,不談遠,而是從工作、人際、情緒、健康與現代修行等面向出發,分享佛法如何幫助我們面對煩惱與選擇,活出真誠、自在與平衡的「一真生活」。你會聽見佛法故事、修行實例,也會聽見我在城市裡的覺察與反思。如果你正在尋找心靈的指引、生活的智慧,或只是想讓心靜一靜,歡... more
June 01, 2025金剛經:日常智慧與放下執著真正的放下並非壓抑或假裝,而是看清事物的虛幻本質,不被「我」或各種「相」所綑綁。透過《金剛經》中的「無住」、「無相」、「無我」等概念,文章指出許多看似放下的行為,其實只是換了方式的執著,例如嘴上說不在乎但心裡仍有波瀾,或是藉由行為來證明自己已經放下。最終,文章表明修行並非成為「更好的人」,而是覺察到那個執著的「我」本身就是一種假象,當看清這點,放下便會自然發生,體會到真正的自由。...more10minPlay
May 31, 2025一精明,六和合:回歸本心佛教中「一精明,六和合」的概念,強調了我們的感官(眼、耳、鼻、舌、身、意)雖然看起來是獨立運作的,但其本質都來自於同一個清明的心體。 文中用太陽與倒影、手機處理器與應用程式、燈與鏡子等比喻,說明我們所覺知到的「多」,其實是心的「一」與外境接觸後產生的幻象。 修行並非要同時控制所有感官,而是選擇其中一個感官作為入口,「一門深入」地練習覺知,透過專注當下,放下對外境的評斷,最終達到全面性的清淨。 文字鼓勵讀者在日常生活中實踐覺察,認識到感官所接收的一切本是空性,不執著於好壞評價,進而從外境的影響中解脫出來,回到心本來的清淨自在。 真正的修行是在世間保有內心的寧靜,看清世界的虛幻性,活在當下無懼無礙。...more10minPlay
May 30, 2025心靈成熟的三重境界:見山還是山探討了心靈的成熟與轉化,透過「見山是山」的三個階段,闡述了人們如何從對世界的表面認知,歷經迷惘與自我重塑,最終達到內在的寧靜與圓融。我們所看到的世界並非客觀存在,而是由我們的心境決定,真正的清明來自於內心的穩定與覺察。當內心安靜下來,便能看清事物的本質,與世界自然共振,理解到萬事萬物看似不同卻本源一致。最終,透過心靈的三重境界,我們學會安住當下,回歸內在,達到不被外境動搖的穩定狀態。...more9minPlay
May 29, 2025在無為中看見真實的光在追求外在形象和被他人認可的社會中,真正的力量與光芒往往來自於內在的寧靜與真實。過度努力經營形象或急於證明自己反而會帶來疲憊與空虛,而放下「想被看見的用力」,才能真正聽見內在的聲音,並展現出沉穩與清亮。這種狀態並非無為,而是不再依賴外在證明,回歸自我。真正深刻的交流與感受,有時超越語言,透過安靜的存在就能傳遞。最後大家可以學習放慢腳步、向內探索,擁抱真實的自己,相信即使沒有聚光燈,內在的光也會自然閃耀,並能因此看見自己與他人的光芒,進而放下執著與不適。...more7minPlay
May 28, 2025安靜內心,清明世界闡述了當內心達到平靜、清明的狀態時,個體能夠超越情緒與慣性反應,以更純粹的覺察力來感知世界,這類似於正念或高度自我整合。當身心能量提升並與內在的穩定頻率對齊,便能接收到更細膩的直覺與靈感。 它強調世界外在的變化源自於同一個核心,透過連結這個源頭,即使身處混亂也能保持清晰,這與原型心理學觀點類似,認為深層心理動力來自核心信念或創傷。 此外,借用存在主義、建構主義等概念,說明真正的自由在於不被外在標準綁架,並且我們所見的世界是內心建構的版本,當內心清明,世界也會隨之轉變。 最終,我們該如何感知世界,取決於內心的狀態,而非世界本身,當內心安定無執著,世界便會變得清晰且充滿智慧。...more11minPlay
May 27, 2025心靈實相的顯現與覺察真正的修行在於轉化內在的心識,而非改變外在的行為或追求功德。我們所見的世界是內心意識的投射與顯現,如同佛洛姆所說的「清醒的存在」,活在現實中但內心不受其干擾。透過覺察內心的源頭而非被動反應,才能理解一切現象如夢如幻,不再將痛苦或失敗視為自我認同,進而從「觀者」的角度改寫內在頻率,影響外在實相。因此,修行是為了從幻象中覺醒,不再被世間所困,達到內心自在無礙的狀態。...more9minPlay
May 26, 2025看透煩惱:入流亡所的自在心法這裏探討了煩惱的來源,指出煩惱並非來自外在的「對象」,而是源於我們內心的投射與執著。結合佛法「入流亡所」、心理學的認知扭曲、榮格的潛意識理論以及神經科學的正念觀點,闡述了不執著於對象、看清其虛幻本質的重要性。文中提出,真正的自由與解脫並非改變外在,而是覺察我們如何感知世界,並認識到情緒、身體甚至念頭都只是短暫的幻影,最終目標是學會看清這些幻影,達成內在的穩定與自在。...more9minPlay
May 25, 2025泡麵見法:日常中的修行這裏探討了看似平凡的煮泡麵過程,如何成為一次深度的自我修煉體驗。煮麵時的焦慮與雜念反映了內心的罣礙,就像弟子煮麵煮出焦慮一樣。透過在等待的三分鐘內保持覺知、安住當下,可以練習「不加戲」,覺察情緒流動,體會寧靜。最終,將吃泡麵從便利行為轉變為感恩的儀式,在平凡中見到「法性」,體會「一真不二」的境界。...more8minPlay
May 24, 2025記得你的本來面目這裏討論了兩本書:《秘密》和《與神對話》,並將其與佛法中的概念進行對比。 《秘密》的核心是吸引力法則,認為個人的思想和情感會創造現實,這與佛法中的萬法唯心造相呼應。 作者認為,將吸引力法則視為一種系統操作手冊可以幫助理解如何透過改變內在狀態來影響外在世界。 《與神對話》則更深入地探討了創造生命經驗的原因,鼓勵人們觀照內心,覺察到自身本具的神性或佛性。 最終,作者強調了覺知的重要性,認為我們不是被動地接受現實,而是持續地創造現實。...more7minPlay
May 23, 2025隨緣自在:人生緩緩,自有答案結合佛教思想(特別是《金剛經》)與現代心理學(如認知鬆動、正念、情緒療癒、接受與承諾療法等),闡述了放下執著、接受不完美的人生本質的重要性。文章強調,許多痛苦來自於對人事物過度控制與僵化的信念,而學會允許負面情緒存在、不被外在評價左右,並回歸當下,才是找到內在安定、活出真實自我的關鍵。透過轉念,將挫折視為成長的養分,最終能體悟到外在境界反映內在心境,進而獲得真正的智慧與自由。...more9minPl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