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Email addressPasswordRegisterOrContinue with GoogleAlready have an account? Log in here.
一真生活用佛法的智慧,活出當下的自在。這是一個將《金剛經》《心經》《楞嚴經》等佛法經典,帶入日常生活的 Podcast。每一集,我們不談玄,不談遠,而是從工作、人際、情緒、健康與現代修行等面向出發,分享佛法如何幫助我們面對煩惱與選擇,活出真誠、自在與平衡的「一真生活」。你會聽見佛法故事、修行實例,也會聽見我在城市裡的覺察與反思。如果你正在尋找心靈的指引、生活的智慧,或只是想讓心靜一靜,歡... more
July 22, 2025心法與發心要旨本文闡述了佛教中心、法與發心的深層關係。它解釋了心如同鏡子,因緣而生萬法,並將法界與心界視為一體,強調觀照自心來應對世間。接著探討了發心的奧義,引用大師觀點,指出本性空寂,實無可發之心,亦無可立之法,呼應《金剛經》「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的智慧。儘管如此,這裏強調理雖頓悟,事仍需漸修,鼓勵在理解一切法皆空的前提下,以「悟淨圓覺」來行菩薩道,並以般若智慧降伏煩惱,實現「心隨萬境轉,轉處實能幽」的境界。...more10minPlay
July 21, 2025佛法:內觀自性,心無罣礙這裏探討了佛法的深層含義,指出它不僅是佛陀所說的教義,更是我們本心所顯現的一切。佛法是內學,所有的困擾並非來自外在情境,而是我們內心對緣影的執著。透過向內求索、認識到「一切法從心想生」,並理解諸相虛妄,人們可以超越外境的束縛,達到心無罣礙的境界,最終實現內心的寂靜與輕安。...more8minPlay
July 20, 2025不悲不喜:緣起智慧的體悟這裏探討了「不悲不喜」的佛法智慧,指出世間一切事物,包括月亮盈缺、人生際遇、乃至心念起伏,皆為因緣聚合而生的暫時現象。它闡釋了「真心」的清淨本質,認為煩惱與情緒源於「妄心」執著於外在「緣影」,而非真心本身。萬法皆空性,能使人超越悲喜、善惡的對立,回歸內心的清淨與安住,這並非冷漠,而是洞察緣起後的真實平靜。...more11minPlay
July 19, 2025回家:認清你的佛性本來面目這裏主要闡述了佛學中的一個核心概念,即眾生本來就是佛。許多人誤以為修行是為了「治好」自己所謂的「病」或煩惱,但佛陀的教誨是,煩惱和無明如同幻影,並非真實存在。因此,真正的修行並非要「變成」佛,而是要認清自己本來就具備的佛性,就像從夢中醒來,意識到自己從未是個乞丐。佛性並不在外求,而深藏於每個人的心中,所有的煩惱和修行目標都源於錯誤的認知。最後回歸本性的道路並非遙不可及,而是在每一個當下的覺察之中,透過觀照自身的經驗和念頭,即可找到那個從未離開過的真如佛性。...more8minPlay
July 18, 2025佛法安度親人病苦:慈悲與智慧的陪伴這裏分享了如何運用佛教智慧與慈悲,來面對親人罹患重病,特別是像癌症這類嚴峻考驗。其實佛法並非否認痛苦或壓抑情感,而是提供一套方法,引導我們從執著於「相」(現象)轉向觀照「非相」(心的本質),以達到解脫。透過引用《金剛經》和《心經》的教義,方便大家體悟所有現象皆是無常虛妄,當我們不再執著於「親人不該生病」時,痛苦便能減輕。這裏也分享了多個實例,例如透過持誦佛號、咒語或經典,以及靜坐觀心,幫助患者及家屬轉化恐懼為祝福,並提升心靈的安定與力量。最終期許大家將小愛轉為大愛,將病苦視為覺醒的轉捩點,在無常中生起清淨心,成為愛的容器。...more10minPlay
July 17, 2025佛陀琴弦喻:中道修行這裏分享了佛陀對一位名叫須拘那的精進比丘的教誨,因爲須拘那因過度刻苦的修行而身心俱疲,瀕臨放棄,佛陀因此以他過去彈琴的經驗為喻進行開示。佛陀指出,如同琴弦太緊會斷裂,太鬆則無法彈奏一樣,修行也需要掌握「中道」。過於嚴苛或過於懈怠都無法達到覺悟,唯有不偏不倚、平衡身心的修行方式,才能真正通往證果。這個故事強調了修行應注重節奏與平衡,而非一味地拼命,才能持之以恆並獲得解脫。...more7minPlay
July 16, 2025金剛經智慧心要:佛法解惑之旅這篇佛法心要旨在深入淺出地闡述《金剛經》的核心智慧,將佛法應用於日常生活。並提醒到誦經的過程應是真誠與佛陀對話的時刻,並將經文中提到的人名與眾生理解為我們內心的狀態與習氣。它解釋了「我、人、眾生、壽者」四相如何造成執著,並將「緣影」比喻為人生中短暫的現象。此外他還闡明了「無住相佈施」的真義,指出身體是暫時的幻象,並將妄念定義為誤認虛假為真實的執著。最終,分享給大家,「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意謂看透萬物本質,強調我們的心本身即是佛性,而真正的持戒與修福在於心的清淨與放下。...more9minPlay
July 15, 2025農夫移車:佛法心要與自救之道這裏透過一個農夫馬車陷入泥坑的故事,闡述了佛法的核心要義。故事中,農夫起初抱怨並求助於佛,但佛陀點醒他應先自力解決問題,最終農夫清理泥濘後,馬車才得以輕鬆脫困。其中「泥坑」象徵著人們內心的煩惱與習氣,並強調佛法並非直接解決問題,而是啟發人們觀照內心、看清問題根源的智慧。透過「觀心」和「啟動內在願力」兩個心法,鼓勵大家在面對情感或職場困境時,從自我反省與轉念中尋找解決之道,而非一味外求或抱怨,最終指出佛的幫助是引導人們看見自身的潛力。...more9minPlay
July 14, 2025罪惡感是幻象:無生法忍解脫之道罪惡感作爲一種幻象的觀點,其核心思想是,儘管人們常感罪業深重,但佛陀早已揭示了「無生法忍」的祕訣,意即領悟到一切法本無實質的生滅。舉例有一個勇施比丘,說明他即使犯下重罪,也能透過覺悟「一切法如夢幻」而達到內心清淨,並將業報轉化為度化眾生的願力,最終成就佛道。真正的解脫在於放下對罪業的執著,認識到它們只是虛幻的攀緣心所造,如同夢境,當我們心安住於清淨與覺性,便能不被外在苦報所動搖,體驗到內在智慧之光。...more10minPlay
July 13, 2025清醒夢的本質與覺醒觀念這裡探討了清醒夢的本質,並將其與佛教的覺醒觀念進行比較。雖然清醒夢能讓人意識清醒並控制夢境,但這仍屬於意識的另一種執著,而非真正的覺醒。透過《金剛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的智慧,文本強調真正的覺醒在於放下對一切「相」的執著,包括「觀夢的我」。此外引用《心經》「五蘊皆空」,解釋夢中體驗仍屬於五蘊範疇,並分析八識如何構成「夢中我」的錯覺。最後,建議將清醒夢作為培養覺知力的工具,但修行的終極目標應是超越自我,達到「無我」的圓覺境界。...more9minPl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