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Email addressPasswordRegisterOrContinue with GoogleAlready have an account? Log in here.
一真生活用佛法的智慧,活出當下的自在。這是一個將《金剛經》《心經》《楞嚴經》等佛法經典,帶入日常生活的 Podcast。每一集,我們不談玄,不談遠,而是從工作、人際、情緒、健康與現代修行等面向出發,分享佛法如何幫助我們面對煩惱與選擇,活出真誠、自在與平衡的「一真生活」。你會聽見佛法故事、修行實例,也會聽見我在城市裡的覺察與反思。如果你正在尋找心靈的指引、生活的智慧,或只是想讓心靜一靜,歡... more
July 02, 2025悄悄積陰德:低調行善 福報高調來累積陰德的重要性,本文闡述陰德是不為人知的善行。低調行善、不求回報的行為,例如匿名捐款或私下幫助他人,能帶來更深層次的福報與命運的改善。這裡列舉了六種悄悄積德的方式,包括秘密布施、為人隱惡揚善以及保護生靈等,最終總結真正的智慧在於低調積累陰德,因為福報會因此自然而然地降臨。...more6minPlay
July 01, 2025金子與泥巴:價值與無我透過金子與泥巴的對話,闡述了世俗價值與內在價值的差異。金子象徵著人們追求的名利與外在榮耀,而泥巴則代表著默默奉獻、滋養生命的無我精神。故事啟發讀者思考,真正的價值並非取決於光鮮亮麗的外表或世俗評價,而是根植於承擔、滋養與利他的本質。最終,借鑑佛法「法無高下,唯人分別」的智慧,指出修行的核心在於放下比較之心,在當下發揮利他與慈悲。...more10minPlay
June 30, 2025血海甦醒:一場無常中的佛法體悟作者在一次突發性大出血中瀕臨死亡的經歷。在意識模糊之際,作者經歷了一場深刻的心靈轉變,彷彿看見佛菩薩的加持,並因此獲得重生。儘管醫學上未能找出確切病因,作者堅信這是佛法護佑的結果。這次「換命」的體驗讓作者體悟到生命的無常與珍貴,並決定以更謙卑、清明、慈悲的心態生活,期望透過分享此經歷,幫助他人從困境中找到光明,體悟佛法。...more6minPlay
June 23, 2025聲音療癒:從頻率到身心和諧聲音科學是如何影響身心健康呢?咒語其實是一種古老的聲音頻率科技。世間萬物皆有頻率,人類的身體也不例外,當頻率失調時,可能導致焦慮或疾病。透過多項科學實驗,包括水結晶、DNA修復、植物生長,以及癌症治療的應用,發現聲音確實能改變物質和生理狀態。舉個例子來說,六字大明咒的每個音節,是如何對應身體的能量點呢? 原來念誦咒語的最終目的是幫助人們回歸內在的穩定與清明,而非追求外在奇蹟。總結起來,咒語原來是一種協助人們與自身頻率同步的工具,最終的療癒來自於內心的平靜。...more8minPlay
June 23, 2025情緒指引:回歸真實自我之路情緒的真實本質,認為它們並非需要被克服的阻礙,而是指引個人內在真實需求的訊號。成長並非控制情緒,而是學會觀察並理解它們,將情緒視為一條回歸自我的道路。透過傾聽內在聲音,個人能更清楚地界定自我邊界,並在人際關係中運用情緒作為誠實的導航器。最終目標是接納完整的情緒面貌,從而獲得真正的自由與穩定,而非成為一個沒有情緒的人。...more7minPlay
June 22, 2025從分心到專注:禪定練習與心靈穩定禪定如何作為一種訓練注意力和內在穩定度的方法,從分心到專注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這種練習最終可以達到心境的清明與「當下感」。這裡分享了多種日常行為作為入門的專注練習,如慢走、聽音樂或觀察一杯水,並強調這些練習無需宗教背景。對於更進階的訓練,建議在有經驗的老師引導下,注重身體姿勢、呼吸節奏和心的穩定。最後,提醒大家在練習時應保持耐心,不急於求成,這項能力對於應對現代資訊過載的生活至關重要。...more9minPlay
June 21, 2025真我:如鏡映萬相人類透過感官體驗世界的方式,理解到原來感官接收到的資訊,在意識中會被個人經驗與習性加工,進而創造出一個虛假的「自我」。這種加工後的反應與執著,積累於潛意識(第八意識),成為輪迴與痛苦的根源。「心外無境,境即是心」,將真我比喻為一面清明的鏡子,而世間萬象皆為鏡中影像,修行的目的便是學習鏡子的智慧,不執著於影像,回歸清淨無染的本心。最終,透過超越二元對立的思維,提升生命維度,找回內在的佛性,從而解脫輪迴的束縛,實現真正的自由。...more8minPlay
June 20, 2025見性:認識清明覺知與不落因果見性的核心概念,指的是認識到內在不被情緒動搖的清明覺知。這份覺知並非虛無,而是我們心識的本質。透過具體故事澄清了對「空」的誤解,指出真正的修行並非否定因果,而是在面對因果時保持心靈的穩定與清晰。所有感知與思緒都源於這個清明的覺知,而修行的目的正是回歸並認識它。最終,有三個實用建議,幫助初學者理解在否定與執著之間取得平衡、在因果中保持清明,以及回歸內在覺知的重要性。...more8minPlay
June 19, 2025你不是河流,你是觀者闡述自我與思緒之間的區別,強調人們常將自己等同於腦海中不斷流動的念頭、情緒和感官解讀。運用河流的比喻,說明我們應作為觀者,而非被困在念頭的洪流中,失去對真實自我的覺察。真正的「你」是那個不隨思緒變化的觀察者,並非由短暫的念頭或外在評判所定義。透過停止追逐念頭來實現內心的寧靜與自由,找回那個一直存在卻常被忽略的真實自我。...more7minPlay
June 18, 2025心物一如:佛儒智慧的交會佛家思想與王陽明心學之間驚人的契合點,兩者都強調宇宙真理源於內心,而非外在追求;佛法中的「不動道場」與「心遍十方界」,以及唯識學的「相分」理論,皆與王陽明「心即理」、「致良知」的核心理念相呼應。透過闡釋「知幻即離」與「致良知」的共同精髓,揭示了兩種學說在引導人們認識內心幻象、回歸真心本性方面的殊途同歸。無論是佛家還是儒家,真正的修行都在於觀照內心,當心靈清明,便能獲得真正的自由與智慧,並在生活中實踐「知行合一」,達到身心安頓的境界。...more8minPl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