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Email addressPasswordRegisterOrContinue with GoogleAlready have an account? Log in here.
一真生活用佛法的智慧,活出當下的自在。這是一個將《金剛經》《心經》《楞嚴經》等佛法經典,帶入日常生活的 Podcast。每一集,我們不談玄,不談遠,而是從工作、人際、情緒、健康與現代修行等面向出發,分享佛法如何幫助我們面對煩惱與選擇,活出真誠、自在與平衡的「一真生活」。你會聽見佛法故事、修行實例,也會聽見我在城市裡的覺察與反思。如果你正在尋找心靈的指引、生活的智慧,或只是想讓心靜一靜,歡... more
June 07, 2025人生如夢幻泡影一個年輕人阿凱在夢中遇見禪師的故事,他內心深感不安,覺得生活中的一切都像虛幻的泡泡。 禪師透過手機的比喻,向阿凱解釋世間萬物都是「有為法」,需要條件才能顯現,如同夢境或影像,沒有實體且無法依賴。 禪師進一步闡明,痛苦源於將這些影像誤認為現實,導致執著與輪迴,並非外境的變化。 真正的智慧在於看清事物的本質,如同鏡像般清晰卻不去抓住,並強調修行的核心是見地,也就是覺醒,認清一切只是投影,從而獲得解脫與平靜。...more8minPlay
June 06, 2025金剛經:無相幫助的力量讓我們從《金剛經》的觀點出發,探討了「無相」的幫助之道。當我們帶著「我在幫助你」的二元對立思維時,會因為執著於角色和結果而感到疲憊和沉重。真正的慈悲與幫助,如同太陽般只是自然地發光,不執著於對象和目的,放下「我」的觀念,從整體的高度去提升能量,反而能帶來真正的轉化與圓滿。透過生活中的三個故事,闡述了「離相布施」與「無住生心」的智慧,強調放下「我要幫助誰」的念頭,回歸本心,才能讓幫助變得輕鬆自在,利益無量。...more8minPlay
June 05, 2025心色一如:開悟之道阿清的故事,呈現了心境與外在世界密不可分的哲學觀。故事中,老和尚引導阿清理解,人們對世界的感知與煩惱源於內心的投射與執著,而非外在事物的真實樣貌。真正的開悟在於放下追求「懂」的念頭,如同鏡子般映照萬物卻不被外境所困,從而達到內心的平靜與清明。最終,阿清領悟到所有心境與境界皆為暫時的戲劇,而內在的寂靜才是永恆。...more7minPlay
June 04, 2025鼻根修行:氣味與業力記憶鼻根與氣味要如何觸發深層的業力記憶與情緒呢?氣味雖無聲,卻能強烈連結過去經驗,甚至引發未解的遺憾。它強調嗅覺與心理狀態、潛意識的密切關係。還有聞香的真正作用在於心對氣味的「識」。修行在於超越對氣味的好惡,僅僅是覺知氣味的變化,不被其牽動妄念,最終達到心性清淨,體悟氣味與心本無二。...more8minPlay
June 03, 2025聞聲觀心,耳根清淨聲音本身並無好壞,而我們對聲音產生的情緒反應才是造成痛苦的關鍵。以生活實例說明,即使是批評的話語,其傷害並非來自聲音本身,而是我們內心詮釋和執著所致。耳根清淨的修煉在於聽聞聲音但不被其牽引,覺察聲音如幻象,不急於回應或賦予意義。最終,建議大家可以練習放下對聲音的解讀,以覺知的態度聽聞,達到心不隨境轉的境界,實現一真不二的耳根清淨。...more8minPlay
June 02, 2025眼根修行:心見為實佛教思想中關於視覺的觀點,認為我們透過眼睛所見並非真相,而是受到內心投射和詮釋的結果。《楞嚴經》、《心經》和《金剛經》,指出感官所見皆是虛幻不實的表象,並無獨立的自性。 我們可以練習覺知,不被眼前影像所執著,而是回歸能見的真心,領悟「色即是空」和「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的道理。 透過內觀,我們可以看穿事物的表相,不讓外境控制情緒,達到清淨明心的自在境界。...more8minPlay
June 01, 2025金剛經:日常智慧與放下執著真正的放下並非壓抑或假裝,而是看清事物的虛幻本質,不被「我」或各種「相」所綑綁。透過《金剛經》中的「無住」、「無相」、「無我」等概念,文章指出許多看似放下的行為,其實只是換了方式的執著,例如嘴上說不在乎但心裡仍有波瀾,或是藉由行為來證明自己已經放下。最終,文章表明修行並非成為「更好的人」,而是覺察到那個執著的「我」本身就是一種假象,當看清這點,放下便會自然發生,體會到真正的自由。...more10minPlay
May 31, 2025一精明,六和合:回歸本心佛教中「一精明,六和合」的概念,強調了我們的感官(眼、耳、鼻、舌、身、意)雖然看起來是獨立運作的,但其本質都來自於同一個清明的心體。 文中用太陽與倒影、手機處理器與應用程式、燈與鏡子等比喻,說明我們所覺知到的「多」,其實是心的「一」與外境接觸後產生的幻象。 修行並非要同時控制所有感官,而是選擇其中一個感官作為入口,「一門深入」地練習覺知,透過專注當下,放下對外境的評斷,最終達到全面性的清淨。 文字鼓勵讀者在日常生活中實踐覺察,認識到感官所接收的一切本是空性,不執著於好壞評價,進而從外境的影響中解脫出來,回到心本來的清淨自在。 真正的修行是在世間保有內心的寧靜,看清世界的虛幻性,活在當下無懼無礙。...more10minPlay
May 30, 2025心靈成熟的三重境界:見山還是山探討了心靈的成熟與轉化,透過「見山是山」的三個階段,闡述了人們如何從對世界的表面認知,歷經迷惘與自我重塑,最終達到內在的寧靜與圓融。我們所看到的世界並非客觀存在,而是由我們的心境決定,真正的清明來自於內心的穩定與覺察。當內心安靜下來,便能看清事物的本質,與世界自然共振,理解到萬事萬物看似不同卻本源一致。最終,透過心靈的三重境界,我們學會安住當下,回歸內在,達到不被外境動搖的穩定狀態。...more9minPlay
May 29, 2025在無為中看見真實的光在追求外在形象和被他人認可的社會中,真正的力量與光芒往往來自於內在的寧靜與真實。過度努力經營形象或急於證明自己反而會帶來疲憊與空虛,而放下「想被看見的用力」,才能真正聽見內在的聲音,並展現出沉穩與清亮。這種狀態並非無為,而是不再依賴外在證明,回歸自我。真正深刻的交流與感受,有時超越語言,透過安靜的存在就能傳遞。最後大家可以學習放慢腳步、向內探索,擁抱真實的自己,相信即使沒有聚光燈,內在的光也會自然閃耀,並能因此看見自己與他人的光芒,進而放下執著與不適。...more7minPl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