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Email addressPasswordRegisterOrContinue with GoogleAlready have an account? Log in here.
一真生活用佛法的智慧,活出當下的自在。這是一個將《金剛經》《心經》《楞嚴經》等佛法經典,帶入日常生活的 Podcast。每一集,我們不談玄,不談遠,而是從工作、人際、情緒、健康與現代修行等面向出發,分享佛法如何幫助我們面對煩惱與選擇,活出真誠、自在與平衡的「一真生活」。你會聽見佛法故事、修行實例,也會聽見我在城市裡的覺察與反思。如果你正在尋找心靈的指引、生活的智慧,或只是想讓心靜一靜,歡... more
May 18, 2025意識投影與內在實相這段闡述了一種觀點,認為我們所體驗的世界其實是內在意識的投射,就像一場內心電影。真正的理解與轉變來自於親身的經驗與體悟,而非僅靠書本知識或分析概念。文中強調,許多尋求成長的工具與方法最終都需要被放下,才能達到真正的自由。不論外在如何變動,有一個永恆穩定的覺察者始終存在,當我們看穿幻象,就不再需要方法,因為問題本身就是幻象的結果。最終,當我們意識到整體,放下執著,理解到外在世界是內心設定的全息投影,便能實現統合,體悟到「我就是整體」的狀態。...more11minPlay
May 17, 2025重塑自我敘事的出口探討了關於「他人即地獄」的觀點,地獄並非外在他人,而是人們對自身與世界的內在敘述。文章援引現代心理學概念如內在對話、情緒慣性及反芻思考,闡述了自我批評與受害敘事如何形塑我們的現實,使人陷入痛苦。它強調語言作為建構現實的工具,提醒讀者改變對自身的定義與敘述方式,並透過具體行動與角色抽離,從負面循環中解脫,實現真正的心理自由與成長。...more9minPlay
May 16, 2025所見由心,執著是迷探討了我們對世界的感知並非客觀存在,而是由內心的經驗與信念所塑造。 透過田地的例子說明,不同人因各自內在狀態看見不同的樣貌,強調了感知的主觀性。 作者從神經科學角度解釋,大腦根據過去的記憶解讀感官資訊,而非直接接收世界的真實面。 最後,引用佛法觀點指出,我們所見皆是妄心的投射,唯有放下執著、認出內在的覺性,才能從輪迴中解脫,達到真正的平靜與自由。...more10minPlay
May 15, 2025回到不動的中心:現代人的一真不二探討了現代人內心混亂的根源,指出真正的平靜並非外求,而是回到內在一個不變的中心,稱為「一真不二」。文章引用佛經觀點,說明透過專注於一件事(心流與六根清淨)或觀照感官體驗(神經科學與能量觀),能幫助我們收攝分散的心。此外,文中強調情緒並非阻礙,而是通往覺察的契機(心理學與覺察),讓我們看見並穿越情緒,最終體驗到世界與內在實相的連結(觀點轉換與實相創造),體認到清淨本就存在於自身。...more10minPlay
May 14, 2025觀念轉變與內心清明這段談話強調了真正的智慧與功德來自於對經典義理的深刻理解與內化,而非單純的重複誦讀。文章指出,外在的成就與財富只能帶來短暫的快樂,而長久的幸福則源於內心的清明與滿足。透過放下執著、練習正念等方式,可以減少內心的混亂與焦慮,這也與現代心理學及神經科學的研究結果相符。文章最後點出,佛法教導的「離苦得樂」並非改變外在世界,而是要看穿世界的虛幻本質,並從內心覺醒,改變看待世界的方式。...more8minPlay
May 13, 2025認識意識心與見證淨土這段談話闡述了佛教中關於「意識心」非真我的概念,認為我們日常所思所想的情緒與選擇,多半是受外在與過去經驗影響的虛幻倒影。 它進一步指出,執著於這些幻影將導致「輪迴」,而真正的解脫與淨土不在來世或遠方,而是透過培養「本心覺性」,放下對外在與得失的執著,活在清淨的當下。 文字強調,看見眾生的佛性(阿彌陀佛本性)是真正的平等與包容,而「念佛」不單是口頭重複,更是回歸本心、看見內在純淨光明的實踐。...more9minPlay
May 12, 2025悲智雙運與內在覺醒這段談話闡述了修行的核心要素,強調悲心是起點,智慧是主導,兩者必須結合才能有效幫助自己和他人,這種結合被稱為「方便共相應」,類似於心理學上的情緒智商與理性智商的結合。 修行的次第遵循「信 → 解 → 行 → 證」的過程,這與「成長型心態」相似,強調實踐的重要性,最終目標是開啟內在本自具足的「清淨心」,其中蘊藏著無限的力量。 文字指出真正的覺醒和力量來自於內在的開啟,而非外求,這與榮格和量子物理的觀點不謀而合。 同時,擁有「無礙智」能幫助我們自在地理解與表達,而真正的溝通是內在穩定清明所產生的自然影響力,而非說服。 最後,發出包含了真誠、專注、與大悲心的「最勝心」,就是踏上聖賢之路,進入類似馬斯洛「自我超越層次」的境界,這代表著與佛平等的內在光明與力量,並擁有如須彌山般不被外境動搖的堅定心志。...more8minPlay
May 11, 2025善念共振與緣起性空這段談話以佛法概念為基礎,運用節拍器同步共振的現象來闡釋「緣起性空」和「相互影響」的道理。作者強調個體的想法和行為會影響周遭的人事物,並類比社群媒體中分享正面能量能像節拍器一樣產生共振,逐漸擴散善意的影響力。透過持續分享善念、實踐慈悲喜捨,可以匯聚成強大的正向力量,最終達到和諧一致、無有分別的境界。文章鼓勵讀者在群組中互相支持,將善的頻率推向更廣大的人群。...more7minPlay
May 10, 2025真心與妄心的辨析這些佛學文字主要探討了尋找「真心」的課題,指出人們常常在身體中尋覓的心並非真正的真心。 文章透過阿難向佛陀請教心的位置的故事,解釋了真心與「妄心」的區別,強調真心是一種對感受的清晰覺知但不執著的狀態。 文中也強調了放下「我執」和評價的重要性,認為放下執著才能顯現清淨的本心。 最後,文章指出學習佛法是一種福報,能夠幫助人們認識到自身的清淨本質。...more7minPlay
May 09, 2025從心開始:重塑你與世界的關係這段談話探討了如何重新認識我們與世界的關係,強調內在信念會塑造我們體驗到的現實。它指出,與其改變外在環境,不如改變自己的內在設定,因為我們所見的世界是經過大腦加工的主觀體驗。文章也提到我們不等於自身的情緒或身體反應,而是能夠觀察它們的「觀察者」,這種覺察帶來內在自由。強調真正的智慧和修行來自於日常生活的覺察,而非遙遠的理論或儀式。...more8minPl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