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Email addressPasswordRegisterOrContinue with GoogleAlready have an account? Log in here.
一真生活用佛法的智慧,活出當下的自在。這是一個將《金剛經》《心經》《楞嚴經》等佛法經典,帶入日常生活的 Podcast。每一集,我們不談玄,不談遠,而是從工作、人際、情緒、健康與現代修行等面向出發,分享佛法如何幫助我們面對煩惱與選擇,活出真誠、自在與平衡的「一真生活」。你會聽見佛法故事、修行實例,也會聽見我在城市裡的覺察與反思。如果你正在尋找心靈的指引、生活的智慧,或只是想讓心靜一靜,歡... more
July 26, 2025遇光智慧: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篇主要闡述了對於人臨終或修行時可能經歷的「光」的現象。它解釋了人們對這些光的各種理解,從通往天堂到靈魂穿越,並引用了《西藏生死書》的觀點,指出這些光可能源於「法性本光」或「業力之光」,提醒大家若心不穩,可能受業力牽引。核心思想來自《金剛經》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強調面對任何境界時,重要的是穩住內心,不隨念頭起舞,因為真正的智慧之光在於內心的明覺,而非追求外在現象。它也提供了三個實踐階段,教導如何在恐懼中轉化為覺醒,最終達到「如如不動」的狀態,領悟到真正的自由並非追逐光,而是放下執著,「你本來就是光」。...more8minPlay
July 25, 2025人情緣起:無所住而生其心這以佛法視角闡釋了人情冷暖的本質,指出人際關係的變化皆為因緣的自然流轉。強調「關係」是人為的假象,而「緣分」才是真實的,大家不應執著於世俗關係與對他人的期待,因為一切有為法皆如夢幻泡影。文章鼓勵人們依靠自心而非外在條件,將生命中的順逆視為修行,最終達到無所住而生其心的清淨自在境界,以此來面對人世間的種種變化。...more9minPlay
July 24, 2025不動之心:從知道到安住的覺醒之路真正的覺醒並非透過外求知識或預知未來來實現,而是一種向內觀照與放下執著的過程。過度追求「知道」源於「我執」,會使人心隨外境動盪,難以安住於清淨的本性。透過引用佛經,如《金剛經》、《楞嚴經》和《心經》的教誨,強調不動心、無所得的智慧才是覺醒的關鍵。本文以小芸、阿明和小慧等人的故事為例,具體說明了放下掌控欲、回歸當下、抽離角色的實踐如何引導至真正的內在平穩與智慧的湧現。最終,文本指出覺醒並非刻意追求,而是安住於無所求的自在,回歸本來清淨的真心。...more7minPlay
July 23, 2025妙契中道:不一不異與不即不離這裏主要解釋了佛法中的兩個核心概念:「不一不異」與「不即不離」。透過多個生動的比喻,例如種子發芽、水與水波、以及金與器物的關係,闡明了萬物在現象上的差異(不一、不即)與本質上的同一(不異、不離)。進一步將這些概念應用於解釋六根與六塵的互動,以及自性(佛性)的存在,強調了雖然自性無形無相,卻能使一切運作,如同電之於家電。以摩尼寶珠為喻,總結了見相即見性,性相一如的道理,闡明了這兩個概念如何引導修行者契入中道實相。...more8minPlay
July 22, 2025心法與發心要旨本文闡述了佛教中心、法與發心的深層關係。它解釋了心如同鏡子,因緣而生萬法,並將法界與心界視為一體,強調觀照自心來應對世間。接著探討了發心的奧義,引用大師觀點,指出本性空寂,實無可發之心,亦無可立之法,呼應《金剛經》「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的智慧。儘管如此,這裏強調理雖頓悟,事仍需漸修,鼓勵在理解一切法皆空的前提下,以「悟淨圓覺」來行菩薩道,並以般若智慧降伏煩惱,實現「心隨萬境轉,轉處實能幽」的境界。...more10minPlay
July 21, 2025佛法:內觀自性,心無罣礙這裏探討了佛法的深層含義,指出它不僅是佛陀所說的教義,更是我們本心所顯現的一切。佛法是內學,所有的困擾並非來自外在情境,而是我們內心對緣影的執著。透過向內求索、認識到「一切法從心想生」,並理解諸相虛妄,人們可以超越外境的束縛,達到心無罣礙的境界,最終實現內心的寂靜與輕安。...more8minPlay
July 20, 2025不悲不喜:緣起智慧的體悟這裏探討了「不悲不喜」的佛法智慧,指出世間一切事物,包括月亮盈缺、人生際遇、乃至心念起伏,皆為因緣聚合而生的暫時現象。它闡釋了「真心」的清淨本質,認為煩惱與情緒源於「妄心」執著於外在「緣影」,而非真心本身。萬法皆空性,能使人超越悲喜、善惡的對立,回歸內心的清淨與安住,這並非冷漠,而是洞察緣起後的真實平靜。...more11minPlay
July 19, 2025回家:認清你的佛性本來面目這裏主要闡述了佛學中的一個核心概念,即眾生本來就是佛。許多人誤以為修行是為了「治好」自己所謂的「病」或煩惱,但佛陀的教誨是,煩惱和無明如同幻影,並非真實存在。因此,真正的修行並非要「變成」佛,而是要認清自己本來就具備的佛性,就像從夢中醒來,意識到自己從未是個乞丐。佛性並不在外求,而深藏於每個人的心中,所有的煩惱和修行目標都源於錯誤的認知。最後回歸本性的道路並非遙不可及,而是在每一個當下的覺察之中,透過觀照自身的經驗和念頭,即可找到那個從未離開過的真如佛性。...more8minPlay
July 18, 2025佛法安度親人病苦:慈悲與智慧的陪伴這裏分享了如何運用佛教智慧與慈悲,來面對親人罹患重病,特別是像癌症這類嚴峻考驗。其實佛法並非否認痛苦或壓抑情感,而是提供一套方法,引導我們從執著於「相」(現象)轉向觀照「非相」(心的本質),以達到解脫。透過引用《金剛經》和《心經》的教義,方便大家體悟所有現象皆是無常虛妄,當我們不再執著於「親人不該生病」時,痛苦便能減輕。這裏也分享了多個實例,例如透過持誦佛號、咒語或經典,以及靜坐觀心,幫助患者及家屬轉化恐懼為祝福,並提升心靈的安定與力量。最終期許大家將小愛轉為大愛,將病苦視為覺醒的轉捩點,在無常中生起清淨心,成為愛的容器。...more10minPlay
July 17, 2025佛陀琴弦喻:中道修行這裏分享了佛陀對一位名叫須拘那的精進比丘的教誨,因爲須拘那因過度刻苦的修行而身心俱疲,瀕臨放棄,佛陀因此以他過去彈琴的經驗為喻進行開示。佛陀指出,如同琴弦太緊會斷裂,太鬆則無法彈奏一樣,修行也需要掌握「中道」。過於嚴苛或過於懈怠都無法達到覺悟,唯有不偏不倚、平衡身心的修行方式,才能真正通往證果。這個故事強調了修行應注重節奏與平衡,而非一味地拼命,才能持之以恆並獲得解脫。...more7minPl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