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電訪:「是像字體」開發者Jon
製作一套粵語字體,真的會難到做了幾年都還做不完嗎?對化學博士出身的Jon而言,開發粵語字體的過程,就是一場邊做邊學、沒有終點的工程。
粵語本身聲調多樣,加上一字多音、文白異讀,以及語音會隨語境變化,使整個系統變得格外複雜。例如「長」字,在「長幼有序」中讀作 zoeng2(掌),但在「身無長物」裡則讀作 zoeng6(像);「湯」字在「浩浩湯湯」中,則應讀作 soeng1(雙)。這些變化,每一個對字體開發者來說,都是挑戰。
「同一個漢字,在廣州和香港的發音可能略有不同;不同學者又可能有不同的讀音建議;而在不同語境下,意思與讀音也往往不一樣,」Jon解釋。因此,他設計的系統,不是替使用者「決定」應該怎麼讀,而是提供「選擇的空間」,讓使用者可以依語境與語意,挑選最合適的拼音標註。
技術層面的挑戰更不容忽視。他開發的「是像字體」,在每個漢字旁標示粵拼,並以不同顏色和符號來區分聲母、韻母和聲調,使語音結構更加清晰易懂。然而,目前的主流字體設計工具並未支援這種複雜結構,許多功能必須「從上游系統改起」,才能在下游呈現出這樣的效果。
做粵語字體,不只是做一套字那麼簡單,而是重新想像漢字如何承載語音訊息。Jon說:「而當愈來愈多人開始使用這套字體,就會不斷發現過去沒注意到的讀音、例外或語法用法,於是又要回頭修正與補足。」因此,這項工程幾乎就是「永遠都有得執」。
然而,真正更大的困難,並非技術,而是來自民眾的接受度。許多粵語母語者對粵拼並不熟悉,甚至會質疑:「真的有需要嗎?」Jon說:「就算知道某個字有另一種讀法,很多人也會覺得那只是例外,不值得記住。」
他相信,語言習慣的改變需要時間與制度配合。「就像台灣的注音符號,若沒有國家層面的標準化與教育政策,也不可能普及至學校與日常生活。」儘管如此,他仍保持樂觀,相信只要工具設計得好,改變終究是會發生的。「其實,只要懂英文的人,大概一小時就能掌握粵拼的基本概念。」
「例如『嘲笑』的『嘲』,同音字可能只剩下『鵃』或『啁』這些冷僻字,若不用粵拼標記,難道要用以前的反切嗎?」Jon說。他深信,只要每天做一點、一步一步來,就像愚公移山那樣,「山不會再長高,只要持續做應該的事情,某年某月某日,就會看到希望。」
By 劉螢, William, Rti電訪:「是像字體」開發者Jon
製作一套粵語字體,真的會難到做了幾年都還做不完嗎?對化學博士出身的Jon而言,開發粵語字體的過程,就是一場邊做邊學、沒有終點的工程。
粵語本身聲調多樣,加上一字多音、文白異讀,以及語音會隨語境變化,使整個系統變得格外複雜。例如「長」字,在「長幼有序」中讀作 zoeng2(掌),但在「身無長物」裡則讀作 zoeng6(像);「湯」字在「浩浩湯湯」中,則應讀作 soeng1(雙)。這些變化,每一個對字體開發者來說,都是挑戰。
「同一個漢字,在廣州和香港的發音可能略有不同;不同學者又可能有不同的讀音建議;而在不同語境下,意思與讀音也往往不一樣,」Jon解釋。因此,他設計的系統,不是替使用者「決定」應該怎麼讀,而是提供「選擇的空間」,讓使用者可以依語境與語意,挑選最合適的拼音標註。
技術層面的挑戰更不容忽視。他開發的「是像字體」,在每個漢字旁標示粵拼,並以不同顏色和符號來區分聲母、韻母和聲調,使語音結構更加清晰易懂。然而,目前的主流字體設計工具並未支援這種複雜結構,許多功能必須「從上游系統改起」,才能在下游呈現出這樣的效果。
做粵語字體,不只是做一套字那麼簡單,而是重新想像漢字如何承載語音訊息。Jon說:「而當愈來愈多人開始使用這套字體,就會不斷發現過去沒注意到的讀音、例外或語法用法,於是又要回頭修正與補足。」因此,這項工程幾乎就是「永遠都有得執」。
然而,真正更大的困難,並非技術,而是來自民眾的接受度。許多粵語母語者對粵拼並不熟悉,甚至會質疑:「真的有需要嗎?」Jon說:「就算知道某個字有另一種讀法,很多人也會覺得那只是例外,不值得記住。」
他相信,語言習慣的改變需要時間與制度配合。「就像台灣的注音符號,若沒有國家層面的標準化與教育政策,也不可能普及至學校與日常生活。」儘管如此,他仍保持樂觀,相信只要工具設計得好,改變終究是會發生的。「其實,只要懂英文的人,大概一小時就能掌握粵拼的基本概念。」
「例如『嘲笑』的『嘲』,同音字可能只剩下『鵃』或『啁』這些冷僻字,若不用粵拼標記,難道要用以前的反切嗎?」Jon說。他深信,只要每天做一點、一步一步來,就像愚公移山那樣,「山不會再長高,只要持續做應該的事情,某年某月某日,就會看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