菡荭带你了解汉中

汉中故事-13-汉歌60年


Listen Later

                           汉歌60年


    在汉中,“汉歌”这两个字曾经令几代人难以忘怀。对于普通的汉中人来说,它是一个单位,坐落在汉中热闹的东大街。它略显陈旧的院落,在日新月异的城市建筑群中,实在不能算是很起眼。但是走进这座院落,它标志性的建筑“红星剧院”却让人眼睛为之一亮。在这座城市,拥有一座大剧院,不仅仅是那些热爱艺术的业内人士和关心本土文化建设的官员们的梦想,也是普通市民的期望。“红星剧院”曾经带给几代汉中人欣赏舞台剧的美好记忆,这座修建于七十年代末的剧院现在看来已经很陈旧了,所以汉中人翘首期待的是一座新的大剧院,就像城市的街道、楼群一样,大剧场、影剧院、音乐厅,这都是现代城市不可或缺的建筑。

 

                              

    汉中人对于“汉歌”的记忆,就是关于音乐、戏剧、舞台艺术的记忆。几代汉中人对于“汉歌”奉献的艺术精品耳熟能详,那些熟悉的带有汉中本土味儿的音乐曲调,至今仍有许多中老年人能够随口随口哼出。“汉歌”成立于汉中解放前夕,与共和国同行,走过了60年风雨岁月,今天,在汉中市委市政府的重视下,“汉歌”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作为一座现代城市不可缺少的艺术符号,“汉歌”再次充溢着生机活力,为这座充满魅力的城市,增添了绚丽的色彩。

    1949年是现代历史上重要的一个年份。这一年,大地上硝烟未尽,热潮涌动;激情岁月,天翻地覆。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正在吹响解放全中国的号角。政治协商会议在筹划中,新的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使这个民族充溢着前所未有的热情和期待。

秦岭以南,汉水沿线,解放陕南的大军从湖北向汉水上游的汉中推进。大军所到之处,旧军队溃败如山倒,新政权建立如雨后春笋,汉水两岸的山乡城镇,硝烟散尽之后:解放区的天,是明亮的天

    来自刚刚解放的鄂豫皖地区的青年学子,受到新时代的召唤,纷纷爬山涉水来到湖北郧阳县城,这里是新解放区,为了给陕南解放区培养预备干部,中共陕南区委员会在这里创立了一所学校“陕南工学”。这些怀着理想和激情的青年学子,在青春最美好的年龄里接受到革命的洗礼,必将成为他们一生最光荣的回忆。

    1949年10月1日,新的人民共和国建立,在郧阳县的“陕南工学”成立了一支文艺宣传工作队。这是许多老“汉歌”人至今难以忘怀的记忆。这支文艺宣传工作队,就是今天“汉歌”的前身。这一年冬天,随着大军西进,宣传队踩着未散的硝烟和弹坑,沿着汉水,他们向汉中行军,沿途目睹新政权的诞生,宣传队随处演出小节目,把新共和国的激情音符撒向汉水两岸秦巴大地。

    1949年12月6日,汉中解放。    这支年轻的宣传队也随着汉中新政权的诞生来到汉中。来到汉中,他们立即投入热火朝天的宣传工作之中,古老的汉中,从此有了新舞台、新剧目。宣传队自己创作了大型歌剧《赤叶河》,这是他们创作和演出的第一部大型戏剧,也是汉中人第一次看到的革命新戏剧。

      1950年,宣传工作队改名为“红星文艺工作团”;1953年,改名为“红星歌剧团”;1956年,改名为“汉中歌剧团”。从次以后,“汉歌”留在了汉中的记忆中,“汉歌”为汉中人民奉献了无数的精品剧目,几代人听着“汉歌”的音乐长大,几代人都能随口唱出汉歌曾经红遍大江南北的歌曲选段。

      今天,在汉中热闹的东大街,“汉歌”的大剧场“红星剧院”依然像闪亮的红星,为我们这座城市带来了绚丽的色彩,走进已经变得有些陈旧的红星剧院,我们仿佛倾听到它曾经火热的音符,那曾经的激情岁月,那曾经的光荣与梦想。

    解放之初,文艺工作者既是新政权新政策的宣传队,又是党的工作队,在深入汉中农村土改工作的大潮中,工作队走遍了汉中的乡村和城镇,从洋县的谢村、马畅,到宁强的代家坝、阳平关;从南郑的红庙、协税,到西乡县的沙河坎、骆家坝,到处都有文艺宣传工作队的舞台。他们仿佛是一台活动的文艺晚会,走到哪演到哪,这在今天是无法想象的,当年的宣传工作队,带着简陋的乐器道具,用农村随处取材的木料搭建舞台,他们不单演出自己创作的剧目,也把当时红遍全国的新歌剧《白毛女》、《小二黑结婚》带给了汉中的观众。这种上山下乡,催生了汉中地方新戏剧的产生。“汉歌”人在走遍秦巴大地的宣传演出中,接触了汉中本土的民歌、山歌、号子;搜集了汉中民间艺术:端公戏、花鼓子、陕南曲子、碗碗腔、羊皮鼓、皮影子、采莲船、竹马戏……古老的天汉大地,蕴藏着丰富的民间文化遗产,“汉歌”从初到汉中的宣传队,变成了地地道道的本土艺术团队。

    1953年,“汉歌”的艺术家将陕南民间歌舞采莲船吸收到自己的戏剧中,创作演出了《韩太公劳军》,这部歌舞剧走出秦岭,走向北京,被选调参加全国人民赴朝鲜慰问团参加慰问演出。

    1956年,汉歌的艺术家们以陕南民间故事为基础创作了大型歌剧《吴幺姑》,1958年他们创作演出了《吹鼓手招亲》,他们吸收汉中本土的民间艺术,在民间音乐舞蹈的基础上再创作,铸就了汉中新戏剧的风格。《吹鼓手招亲》以富有情趣的表演和富有地方特色的音乐艺术,赢得了各地观众和专家的好评,被全国的许多剧团演出,并被灌录唱片,走遍大江南北。

    二十世纪60年代,“汉歌”以一部《红梅岭》红遍中国,堪称是汉中本土艺术走向全国的鼎盛时期。《红梅岭》诞生于1963年,经历了三年困难时期,共和国刚迎来新的建设热潮。汉歌的艺术家们深入农村,体验生活,也吸收汉中本土的民间文化艺术。这部由汉歌自己的剧作家裴斐、音乐家张予创作的大型歌剧,走向了全国的舞台,成为红极一时的热剧。“汉歌”的《红梅岭》从西安演到北京、从北京演向全国。“汉歌”的艺术家们受到了李先念、谭政林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与著名的作家艺术家茅盾、田汉、荀慧生等相聚谈艺,著名的歌唱家郭兰英在中国歌舞剧院演出的(红梅岭》中扮演了女主角。




    《红梅岭》演出先后被中省电视台、电台向全国转播。“汉歌”创作的这部时代热剧先后被改编成电影、灌录成唱片,走遍全国。虽然带着浓厚的时代印记,但是这部大戏仍然留在许多人的记忆中,它带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吸收了富有地域特点的民间艺术形式,至今仍有许多人能够记得其中的精彩片段。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菡荭带你了解汉中By 菡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