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不长,就百八十米。由北向南连接着两边都是学校的中学巷和小城的主要街道东大街。我一直以为她是小城最有市井气息的小街,就是小城旧街肆的活化石。岁月的痕迹不经意间掠过,老街总带着些落寞和惆惝。
破破旧旧的房子,墙已看不出原来的颜色了,连房顶上盖的瓦都长满了青苔和瓦松。一个门脸,一家店铺,或横或竖毫不讲究地挂着店名招牌。
老街南头的溢香梆梆面馆远近有名,三两张桌子总是坐的满满当当,不赶趟,只好出后门坐在后院的矮桌子低板凳上,像在家吃饭一样。生意好,中午一过就关门休息。高台台上的面皮店,一碗热面皮加一碗菜豆腐,量总给的那么实在,吃完真有点胀肚子。街中间几家卖锅巴洋芋蒸饭的店铺像比赛一样,铁锅就摆在店门口,油沁沁的白米饭上盖一层焦黄的土豆和锅巴,直让人垂涎。说到洋芋蒸饭,还让我想起一件趣事。我的一个朋友的女儿当年在西安铁一中上学,有天突然打电话给他说想吃洋芋蒸饭。爱女心切的老爸立刻放下工作,直奔文化街买了一碗洋芋蒸饭,乘西汉高速大巴就给女儿送到铁一中。如今他女儿已远在大洋彼岸,不知道是否还记得文化街的洋芋蒸饭。还有一个整天捣鼓电动机的电器修理铺,七七八八堆满了各种零配件,真想知道他整天在捣鼓啥,一个人,一家店,连个帮手都不需要。再来看看那个不讲究的压面铺老板,脸上从来都会蘸着一坨坨面粉,偶尔像个白发老人。杂货店、粮店、理发店、小诊所、菜市场。一二十家店铺就这样一家挨一家挤在狭窄的街道两边。从街上走一趟,一天生活所需的琐琐碎碎都能置办齐备。菜是从地里刚摘得,肉是刚杀的猪,面皮的辣椒刚炸出来,帐算错了是可以保来回的。
老街上都是前店后户,从店门旁狭窄的小巷进去,不定又是一派与街面不一样的天地。喧闹的街后,一个个小院,阁楼,安静地生活着老老少少一家人。花园的花想开就开,屋檐下的猫狗有一搭没一搭地摇着尾巴。满街筒子的人活的就像一家人一样,很是有滋有味。
老街紧邻学校,所以他的作息和学生有很大的关联。一大早,上学的、送孩子上学的、挑担买菜的,吃早饭的,出出进进,相安无事,这时候算是小街最有序的。中午饭口上是小街最热闹的时候。一眼望去,满街人头攒动,烟雾缭绕,喧嚣的让人透不过气。放学的学生,三五成群涌入小街,鱼贯而入一家家小饭馆,吃面皮菜豆腐,吃洋芋锅巴蒸饭、吃麻辣粉,街道一时充满了吊人胃口的饭菜香,大师傅招揽客人,舞勺敲锅的当当声,随处可见一张张满足的笑脸。这时的老街就是学生的世界,任他们嬉笑打闹,前推后搡。
太阳落山了,夜市又该出摊了。
店门口老板娘又该为明天的生意做准备了。淘米、洗菜,隔着静下来的街道和对面的人谈天说地。老街上的人稀稀拉拉,像疲惫了一样。等到昏暗的路灯亮起时,老街变得畅通无阻,不时会出现飞驰而过的自行车或是摩托车、电动车。
小城有宽阔的大马路,可我更喜欢这条有滋有味,有说道的又旧又窄的小街。他总给人一种踏踏实实、真真切切,还食人间烟火的感觉,有一种家的味道,很亲热。这里没有大红大绿的色彩,只有让人心里踏实的原始的朴素和近乎世俗的亲切。充溢着沧桑,孕育着传说。 如果有一天老街也变成了现代的街道,老旧的瓦房换成了高楼,满街的街坊都互相不知道了各自的去处,剩下的只有叹息,只有回忆,只有我们头顶偶尔的湛蓝天空,那该让人多难为情。
听说这条老街很快就要被拆了,不知将来成啥样子?都说街宽不聚客,是不是重建后能把老街的人气留住?老街的大名叫文化街,他原来承载的文化还能发扬光大吗?老街拆了,旧街名该不会改吧?总该为将来留些念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