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汉中北街口轶事
六十年前的汉中城和现在相比小多了,最繁华热闹的街道要算北街口、东大街和东门桥了,这也就是汉中的中心城区。而到了晚上,最热闹的地方就是北街口和东门桥。
我家祖居北街口,五十年代初我就在那儿出生,在那儿度过了我的童年和少年时期,直到六八年“文革”武斗北街口被大火焚毁……。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但儿时的北街口却时常在我的脑海中出现,让我经常魂牵梦绕……。
五十年代的北街口是汉中的中心,它的北边靠东有中医联合医院,联合医院靠南是一家公私合营的面皮店,面皮店靠南是陈家老字号酱园店。酱园店对面就是川主庙后街,也叫菜巷子,川后街在当时非常有名,它是汉中城里为数不多的几个菜市场之一,也是规模最大、品种最齐全的菜市场,各种蔬菜、肉食、水产、调味品等应有尽有,经常是人山人海,熙熙攘攘。
菜巷子东口就是一个七间门面的公私合营食品店,当时叫合作社。紧挨着是一家老字号面馆,酒楼、饭店。北街口靠东还有“满庭芳”老字号饭店,杨家面馆对面是一家百货商店,紧挨着就是石灰巷,石灰巷有三家石灰店,石灰巷口靠西是一家合营药店,葯店靠西是国营食堂和国营小吃店,再靠西就是川前街。川前街有一所中学,叫民办中学(文革中改为东方红中学),民办中学靠北街口有两家锅盔店,两家醪糟店,一家旅馆,还有一家老字号的屈家黄酒店,还有茶叶店,铁皮店、雪花膏店、裁缝店,理发店等。
北街口的晚上非常热闹,在那个时候可以説是灯火通明,一到晚上,路灯亮了,小摊小贩聚积在这里,卖烧鸡的架子一个挨着一个。一个鸡大腿三角,一个鸡胸二角,一个鸡爪三分钱,颜色焦黄鲜亮,相当诱人,当然我们这些小伙伴们只有看和闻的份,不过我们偶而也能买二分钱的鸡肠子或鸡血,小伙伴们在一起吃的津津有味。还有一个卖油茶的老头,挑着一副担子,提着一把长长壶嘴的茶壶,三分钱一碗,相当好吃。还有卖冲藕粉的,二分钱一碗,甜甜的,很好喝。还有卖各种水果干果的,应有尽有。但让我记忆最深的是晚上北街口的粉皮挑子,那时的粉皮可以説是货真价实的葛根粉皮,是人们在家里蒸好了,放在一桶清水里,粉皮特别薄,特别滑溜。切好了放在一个浅浅的小碗里,调上醋、盐、红油辣子、芥末等调料,吃起来真是味道好极了,特别光滑顺口,口感非常好,就是太少了,两三口就吃完了,吃了还想吃,真是回味无穷,三分钱一碗,真是物美价廉。八十年代以后再也吃不到那样的粉皮了,现在的粉皮除了颜色像以外,不论从味道和口感各个方面来説,再也找不到原来的那种感觉了!
晚上北街口还聚积着很多居民听广播喇叭(这在当时是汉中居民引以为豪的宣传享受的音响设备)播放的新闻和音乐节目,因为那时还没有收音机,电影也很少,在北街口听广播,是一件很重要和很时髦的事情。
1960年北大街办事处在菜巷子(民办中学以东)开办了一个集体制的茶馆,茶馆很大,门面房有五间,还连着后院,上下两层,上上下下有好几十张桌子,这是当时汉中城里最大最好的茶馆,光工作人员就有二十多人。茶馆的对面就是一口压水井(这个压水井的遗迹还在,就在东方商场后边大德医院的门口),专门有一个挑水工一天到晚不停的挑水。我记得那个挑水工有一个儿子当时在上高中,人长的英俊潇洒、很孝顺,经常过来帮他父亲挑水,他的书法很好,写的是颜书,有一次还帮我家写过春联(因为茶馆是北院、我家住中院、出进都要经过茶馆的,南院紧临川前街),受到了一群老学究的夸赞和品評。茶馆的生意很好,经常是人满为患,白天主要是那些进城卖菜卖柴赶集办事的农民,带着干粮,五分钱买一壶茶(添水不要钱),就着干粮吃午饭,顺带歇脚。
这个茶馆在晚上还是北街口的一大靓景。一到傍晚,城里的中老年们大都到这里来休闲品茶,茶馆专门请了汉中有名的几个评书艺人来这里説书,我记得他们説的最多的就是《説唐》《説岳》《杨家将》《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三国演义》《封神演义》等几部书,一部书説完就得好几个月,所以每天晚上茶馆都是座无虚席,小商小贩穿梭其中,兜售着烟卷、瓜子、花生和糖果。人们品茶听书、嗑着瓜子,悠闲自得。来迟了的人和不愿掏听书钱的人就站在门外边听书(茶馆的五间门面是敞开的),里里外外是人山人海,堵得水泄不通。晚上散场,人们一哄而散,人多拥堵,如同电影院散场时一样。
1962年在台湾的蔣介石在美国的支持下叫嚷着要反攻大陆,派遣了很多美蒋特务窜犯大陆,形势一度比较紧张,这时出现了很多这方面的电影、戏剧、文章和小説,如:《前哨》《无名岛》《奇怪的音符》《秘密图纸》等反特题材的作品。一次我们学校组织同学们去汉中文工团看了一场反特题材的话剧,剧中有一个特务利用卖烧鸡做掩护传递情报,最后被公安机关破获了……。我们几个小伙伴们忽然突发奇想:我们怀疑北街口那几个卖烧鸡的也是特务,我们决定暗暗跟踪监视那几个卖烧鸡的,一旦发现他们传递情报,就把他们抓起来报告公安局。我们説干就干,作了计划安排和分工,一连十多天的监视跟踪,当然是没有收获,我们也累了,也就不了了之了。
最让我们难以忘怀的就是小时候在北街口玩的游戏,在靠川前街的路口处,每天下午到晚上我们一二十个小伙伴们聚在一起,夏天玩“红军抓土匪”,小伙伴们分成两批,一批是“红军”、一批为土匪,当然还有很多规则,游戏开始,“土匪”开始逃跑,“红军”在后面追抓,一直要把“土匪”全部抓完为止。
最有意思的要数“斗鸡”了,到了冬天,大家换上了棉衣棉裤和棉鞋,就开始玩“斗鸡”的游戏了。一到晚上,小伙伴们聚在一起,由两个年龄大一些、身高体壮的领头,分成甲乙两队人马,由甲乙两个领队分别一人一次的“选将”,分选出各自的人马。那个时候我年纪轻,身材瘦小,但我喜欢和比我大的伙伴们在一起玩,所以我每次都是最后被挑选的“小卒子”。两队人马选好后,一边各有十个人左右的队伍,面对面站好,这时就像评书中説的那样;大将在中间,两边分别是将军、副将、队长、士兵,我每次自然就是最边上的小卒子了。然后就是“开战”了,像戏台上一样,帅对帅、将对将、兵对卒,场面十分壮观,斗的个昏天黑地,精疲力尽,直到一方最后取得胜利。然后休息一会,又开始新的一轮决斗。直到各家的大人分别喊叫回家睡觉了,才意犹未尽的离开,从不知道疲倦。第二天又是这样,天天如此,一个冬天都是这样。所以冬天过后我们这些小伙伴们的棉衣棉鞋都有这样一个特点:右大腿侧面的地方都变成了单裤或烂了(右手抓的),膝盖处的棉裤也成了单的或烂的(斗鸡时双方膝盖碰撞的地方),右脚棉鞋的左帮子都是烂的(左手抓的)。以至大人们在每年洗晒缝补棉裤棉鞋的时候,都要在这些地方进行特别的加厚和加固。
1963年全国学习雷锋,学校号召我们每人每天做一件好人好事,我们每天早早的来到北街口打扫卫生,帮助警察维持交通秩序,搀扶老人过马路……
1966年“文革”来临,北街口成了两派大辩论的重要地方,我们每天晚上都要去听大人们的“辩论”,尽管我们还懵懵懂懂……
1966年下半年,“统联”两派开始棍棒石头瓦块弹弓的武斗,北街口是两派战斗的“前沿阵地”,我们躲在门后边看着满天飞舞的石头瓦块和钢珠……
1967年武斗升级,两派动起了机枪大炮,成天枪炮声不断,我家门口修起了碉堡工事、架着机关枪……。我们和城里的居民一样,逃到了乡下避难……
1968年夏天,两派武斗又一次、更一步严重升级,老百姓们又一次逃离了汉中城,汉中城枪炮四起,数月不断,城内民房浓烟滚滚,两月不息……
1968年9月,两派武斗停止,我们又回到了北街口老家,但北街口已成了一片废墟,残垣断壁和瓦砾遍地……
古老的汉中北街口消失了!……
可它却永远永远的留在了我们这一代人的记忆里,挥之不去,抹之不掉!
汉中北街口轶事
六十年前的汉中城和现在相比小多了,最繁华热闹的街道要算北街口、东大街和东门桥了,这也就是汉中的中心城区。而到了晚上,最热闹的地方就是北街口和东门桥。
我家祖居北街口,五十年代初我就在那儿出生,在那儿度过了我的童年和少年时期,直到六八年“文革”武斗北街口被大火焚毁……。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但儿时的北街口却时常在我的脑海中出现,让我经常魂牵梦绕……。
五十年代的北街口是汉中的中心,它的北边靠东有中医联合医院,联合医院靠南是一家公私合营的面皮店,面皮店靠南是陈家老字号酱园店。酱园店对面就是川主庙后街,也叫菜巷子,川后街在当时非常有名,它是汉中城里为数不多的几个菜市场之一,也是规模最大、品种最齐全的菜市场,各种蔬菜、肉食、水产、调味品等应有尽有,经常是人山人海,熙熙攘攘。
菜巷子东口就是一个七间门面的公私合营食品店,当时叫合作社。紧挨着是一家老字号面馆,酒楼、饭店。北街口靠东还有“满庭芳”老字号饭店,杨家面馆对面是一家百货商店,紧挨着就是石灰巷,石灰巷有三家石灰店,石灰巷口靠西是一家合营药店,葯店靠西是国营食堂和国营小吃店,再靠西就是川前街。川前街有一所中学,叫民办中学(文革中改为东方红中学),民办中学靠北街口有两家锅盔店,两家醪糟店,一家旅馆,还有一家老字号的屈家黄酒店,还有茶叶店,铁皮店、雪花膏店、裁缝店,理发店等。
北街口的晚上非常热闹,在那个时候可以説是灯火通明,一到晚上,路灯亮了,小摊小贩聚积在这里,卖烧鸡的架子一个挨着一个。一个鸡大腿三角,一个鸡胸二角,一个鸡爪三分钱,颜色焦黄鲜亮,相当诱人,当然我们这些小伙伴们只有看和闻的份,不过我们偶而也能买二分钱的鸡肠子或鸡血,小伙伴们在一起吃的津津有味。还有一个卖油茶的老头,挑着一副担子,提着一把长长壶嘴的茶壶,三分钱一碗,相当好吃。还有卖冲藕粉的,二分钱一碗,甜甜的,很好喝。还有卖各种水果干果的,应有尽有。但让我记忆最深的是晚上北街口的粉皮挑子,那时的粉皮可以説是货真价实的葛根粉皮,是人们在家里蒸好了,放在一桶清水里,粉皮特别薄,特别滑溜。切好了放在一个浅浅的小碗里,调上醋、盐、红油辣子、芥末等调料,吃起来真是味道好极了,特别光滑顺口,口感非常好,就是太少了,两三口就吃完了,吃了还想吃,真是回味无穷,三分钱一碗,真是物美价廉。八十年代以后再也吃不到那样的粉皮了,现在的粉皮除了颜色像以外,不论从味道和口感各个方面来説,再也找不到原来的那种感觉了!
晚上北街口还聚积着很多居民听广播喇叭(这在当时是汉中居民引以为豪的宣传享受的音响设备)播放的新闻和音乐节目,因为那时还没有收音机,电影也很少,在北街口听广播,是一件很重要和很时髦的事情。
1960年北大街办事处在菜巷子(民办中学以东)开办了一个集体制的茶馆,茶馆很大,门面房有五间,还连着后院,上下两层,上上下下有好几十张桌子,这是当时汉中城里最大最好的茶馆,光工作人员就有二十多人。茶馆的对面就是一口压水井(这个压水井的遗迹还在,就在东方商场后边大德医院的门口),专门有一个挑水工一天到晚不停的挑水。我记得那个挑水工有一个儿子当时在上高中,人长的英俊潇洒、很孝顺,经常过来帮他父亲挑水,他的书法很好,写的是颜书,有一次还帮我家写过春联(因为茶馆是北院、我家住中院、出进都要经过茶馆的,南院紧临川前街),受到了一群老学究的夸赞和品評。茶馆的生意很好,经常是人满为患,白天主要是那些进城卖菜卖柴赶集办事的农民,带着干粮,五分钱买一壶茶(添水不要钱),就着干粮吃午饭,顺带歇脚。
这个茶馆在晚上还是北街口的一大靓景。一到傍晚,城里的中老年们大都到这里来休闲品茶,茶馆专门请了汉中有名的几个评书艺人来这里説书,我记得他们説的最多的就是《説唐》《説岳》《杨家将》《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三国演义》《封神演义》等几部书,一部书説完就得好几个月,所以每天晚上茶馆都是座无虚席,小商小贩穿梭其中,兜售着烟卷、瓜子、花生和糖果。人们品茶听书、嗑着瓜子,悠闲自得。来迟了的人和不愿掏听书钱的人就站在门外边听书(茶馆的五间门面是敞开的),里里外外是人山人海,堵得水泄不通。晚上散场,人们一哄而散,人多拥堵,如同电影院散场时一样。
1962年在台湾的蔣介石在美国的支持下叫嚷着要反攻大陆,派遣了很多美蒋特务窜犯大陆,形势一度比较紧张,这时出现了很多这方面的电影、戏剧、文章和小説,如:《前哨》《无名岛》《奇怪的音符》《秘密图纸》等反特题材的作品。一次我们学校组织同学们去汉中文工团看了一场反特题材的话剧,剧中有一个特务利用卖烧鸡做掩护传递情报,最后被公安机关破获了……。我们几个小伙伴们忽然突发奇想:我们怀疑北街口那几个卖烧鸡的也是特务,我们决定暗暗跟踪监视那几个卖烧鸡的,一旦发现他们传递情报,就把他们抓起来报告公安局。我们説干就干,作了计划安排和分工,一连十多天的监视跟踪,当然是没有收获,我们也累了,也就不了了之了。
最让我们难以忘怀的就是小时候在北街口玩的游戏,在靠川前街的路口处,每天下午到晚上我们一二十个小伙伴们聚在一起,夏天玩“红军抓土匪”,小伙伴们分成两批,一批是“红军”、一批为土匪,当然还有很多规则,游戏开始,“土匪”开始逃跑,“红军”在后面追抓,一直要把“土匪”全部抓完为止。
最有意思的要数“斗鸡”了,到了冬天,大家换上了棉衣棉裤和棉鞋,就开始玩“斗鸡”的游戏了。一到晚上,小伙伴们聚在一起,由两个年龄大一些、身高体壮的领头,分成甲乙两队人马,由甲乙两个领队分别一人一次的“选将”,分选出各自的人马。那个时候我年纪轻,身材瘦小,但我喜欢和比我大的伙伴们在一起玩,所以我每次都是最后被挑选的“小卒子”。两队人马选好后,一边各有十个人左右的队伍,面对面站好,这时就像评书中説的那样;大将在中间,两边分别是将军、副将、队长、士兵,我每次自然就是最边上的小卒子了。然后就是“开战”了,像戏台上一样,帅对帅、将对将、兵对卒,场面十分壮观,斗的个昏天黑地,精疲力尽,直到一方最后取得胜利。然后休息一会,又开始新的一轮决斗。直到各家的大人分别喊叫回家睡觉了,才意犹未尽的离开,从不知道疲倦。第二天又是这样,天天如此,一个冬天都是这样。所以冬天过后我们这些小伙伴们的棉衣棉鞋都有这样一个特点:右大腿侧面的地方都变成了单裤或烂了(右手抓的),膝盖处的棉裤也成了单的或烂的(斗鸡时双方膝盖碰撞的地方),右脚棉鞋的左帮子都是烂的(左手抓的)。以至大人们在每年洗晒缝补棉裤棉鞋的时候,都要在这些地方进行特别的加厚和加固。
1963年全国学习雷锋,学校号召我们每人每天做一件好人好事,我们每天早早的来到北街口打扫卫生,帮助警察维持交通秩序,搀扶老人过马路……
1966年“文革”来临,北街口成了两派大辩论的重要地方,我们每天晚上都要去听大人们的“辩论”,尽管我们还懵懵懂懂……
1966年下半年,“统联”两派开始棍棒石头瓦块弹弓的武斗,北街口是两派战斗的“前沿阵地”,我们躲在门后边看着满天飞舞的石头瓦块和钢珠……
1967年武斗升级,两派动起了机枪大炮,成天枪炮声不断,我家门口修起了碉堡工事、架着机关枪……。我们和城里的居民一样,逃到了乡下避难……
1968年夏天,两派武斗又一次、更一步严重升级,老百姓们又一次逃离了汉中城,汉中城枪炮四起,数月不断,城内民房浓烟滚滚,两月不息……
1968年9月,两派武斗停止,我们又回到了北街口老家,但北街口已成了一片废墟,残垣断壁和瓦砾遍地……
古老的汉中北街口消失了!……
可它却永远永远的留在了我们这一代人的记忆里,挥之不去,抹之不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