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英雄迟暮——记陕西宁强八一铜矿
风逝_前缘 汉中视点 2016-05-09
秦岭南麓,顺随嘉陵江而下,于陕,川,甘三省交界处有一个小镇,向下走15公里就进入四川境内,向西走25公里就是甘肃,气候宜人,风景优美,群山起伏,江水清澈,是个非常令人向往的地方。在这,有一座铜矿,那是驻守在陕西的部队于六十年代末被派遣到这里建造的,至今已有四十多年历史。
再次走进矿区,一堆砂石遮住了入口,楼房上的标语赫赫在目,但早已人去楼空,只剩形影相错的铜线丝。它的全称是:陕西省八一铜矿,后来,部队撤走以后,这座矿场就交由地方管理了,以后几经更名,不过这“八一” 二字也还是被大家口头保留了下来。铜矿辉煌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的铜矿已经不复当年。
铜矿的矿产开采依附于这个镇上最大的一座山上,山顶上建有一个巨大的转播塔,半山腰上有一片比较平整的区域修建了大片的建筑,居住着矿上的工人和他们的家属,当初最辉煌的时候在矿上工作的人员有近两千人,如今随着铜矿的开采慢慢衰落,人流也随之减少,顺建筑区而下的是连接到镇上火车站的盘山公路,开采的矿石用索道运往选矿厂,经过筛选的矿产在通过曲折的盘山公路运到镇上的火车站,最后通过宝成铁路线将铜矿发往冶炼厂,从而完成从石头到铜制品的旅程。
几十年来镇上的老百姓都已经熟悉这坐铜矿,把它当做这个镇上的一部分,铜矿也在某种程度上繁荣了这个小镇。围绕铜矿在镇中心有一个集市,大家把彼此生产多余的农作物、家禽之类的带到镇上交易,有些人依靠铜矿修建的公路,把远在深山的一些水果运输到镇上出售,他们中有人因为铜矿提供需求而发达起来,镇和铜矿就是这样在彼此的需要中相互走过了几十年,甚至渗透到生活中来。当大家每每提到铜矿的时候,除了是指铜矿,更多的则是用铜矿来代替铜矿所在区域,常常会在镇上碰到熟识的两个人彼此打招呼,去铜矿半点事情。
八一大楼因为汶川5.12地震,已经被拆除了。现在只有几个大喇叭每天依旧广播。印象最深的也是来自于家属区那个响亮的广播,每天早上六点十五分开始广播,直到晚上八点才结束,全年无休,无意中铜矿的广播伴随我走出了燕子砭,透过广播可以听到很多具有时代特征的歌曲以及评书,时政等方面的东西,从最初的(水手)(祝福)到评书(隋唐英雄传)(杨家将),再到新闻联播,构成了那些岁月里共同的记忆。那个时候是没有电视的,人们傍晚时分呆在家里听广播成了大家共同的兴趣爱好。下班之后的休闲就在矿山脚下对面的一片空地上,离铜矿更近了,也听的更清楚了,恰好处在铜矿山下两条河流的交叉处,嘉陵江和一条从甘肃流下来的名叫康宁河的小河,河水清澈见底,是我们夏天游泳的好去处。
选矿车间,现在已经长出了密密的荒草,尤其是寒冷的冬天,看着格外没落衰败。
化验室干净的大道,也不知道是谁时时打扫,辛苦了,让我们记忆中还有一处干净的地方。
以前能够住上铜矿招待所,那是身份的象征,但现在已经呈现出锈迹斑斑的面貌,很多年没有开放了。铜矿招待所,这个满载着记忆的名称,被人们抛弃在燕子砭的历史中。
在铜矿子弟学校基础上修建的幼儿园,让人眼前一亮。走到跟前一看,挂的牌子是燕子砭镇中心幼儿园,让人大跌眼镜。
同所有国有企业一样,当初为了解决铜矿工人家属的问题,这座铜矿不但生产矿产,还担负了一些其他的功能,围绕铜矿的需求在镇上修建了铜矿学校,铜矿医院(知青点就在医院的北边几十米),劳保用品工厂等,如今铜矿医院已经成为这座镇上最大的一所医院,而去医院看病的大部分都是这个镇上的农民,铜矿学校也几经变迁,最后并入了镇上的一座中学,劳保用品工厂也早已关停了,随着铜矿开采的减少而慢慢衰落,取而代之的则是锌铅矿产的发现,建立了新的矿场和冶炼场所,矿场依然还在山上,围绕矿场的开采,整个山已变得光秃秃。
银行铜矿办事处,不知是否弃用,走过时大门紧闭,仅剩一缕夕阳在墙上慢慢的攀爬。
就连昔日熙熙攘攘的粮油供应站,也再无了往日的生机。
电影院,曾经最热闹的地方,很多人为了看电影走好几里路,那时的娱乐活动远远没有现在丰富,但人们却满怀激情,哪怕是已经观看数遍的电影,也还愿意再来品味,甚至经常簇拥在以前贴电影海报的地方,一起讨论,现在想来还是让人激动、憧憬。还记得电影院右侧的台阶吗?小的时候经常在那里滑滑梯,似乎记忆也停止在这,一切那么的清晰,但又是那么的遥远。
灯光球场,很多大型活动举办的地方,记得以前也做过游泳池。早晨在宁静中慢慢苏醒,夜晚则包围在一片灯光之中,甚至比镇上的灯火还要明亮,一直亮到天明。冬天雾气迷茫的早晨,也能看到透过雾气的微弱的灯光,山脚下是嘉陵江,宝成线就绕江而建,看火车,数车厢,听广播是闲时最喜欢做的事情,由于那座山是方圆几十公里最大的山体,所以广播的声音传的很远。
四十多年过去了,有时坐火车路过铜矿,在列车上看到山上的家属区已被拆掉不少,虽然还有人在,但也少了很多,过往的盘山公路如今也不全是铜矿拉矿的汽车了,更多的则是大山深处农民们使用的农家车。从六十年代兴建到如今,四十多年弹指一挥间,铜矿见证了我们的成长,也见证了这个时代的变化,铜矿这座象征工业化开始的矿区也见证了这个国家的变化。
英雄迟暮——记陕西宁强八一铜矿
风逝_前缘 汉中视点 2016-05-09
秦岭南麓,顺随嘉陵江而下,于陕,川,甘三省交界处有一个小镇,向下走15公里就进入四川境内,向西走25公里就是甘肃,气候宜人,风景优美,群山起伏,江水清澈,是个非常令人向往的地方。在这,有一座铜矿,那是驻守在陕西的部队于六十年代末被派遣到这里建造的,至今已有四十多年历史。
再次走进矿区,一堆砂石遮住了入口,楼房上的标语赫赫在目,但早已人去楼空,只剩形影相错的铜线丝。它的全称是:陕西省八一铜矿,后来,部队撤走以后,这座矿场就交由地方管理了,以后几经更名,不过这“八一” 二字也还是被大家口头保留了下来。铜矿辉煌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的铜矿已经不复当年。
铜矿的矿产开采依附于这个镇上最大的一座山上,山顶上建有一个巨大的转播塔,半山腰上有一片比较平整的区域修建了大片的建筑,居住着矿上的工人和他们的家属,当初最辉煌的时候在矿上工作的人员有近两千人,如今随着铜矿的开采慢慢衰落,人流也随之减少,顺建筑区而下的是连接到镇上火车站的盘山公路,开采的矿石用索道运往选矿厂,经过筛选的矿产在通过曲折的盘山公路运到镇上的火车站,最后通过宝成铁路线将铜矿发往冶炼厂,从而完成从石头到铜制品的旅程。
几十年来镇上的老百姓都已经熟悉这坐铜矿,把它当做这个镇上的一部分,铜矿也在某种程度上繁荣了这个小镇。围绕铜矿在镇中心有一个集市,大家把彼此生产多余的农作物、家禽之类的带到镇上交易,有些人依靠铜矿修建的公路,把远在深山的一些水果运输到镇上出售,他们中有人因为铜矿提供需求而发达起来,镇和铜矿就是这样在彼此的需要中相互走过了几十年,甚至渗透到生活中来。当大家每每提到铜矿的时候,除了是指铜矿,更多的则是用铜矿来代替铜矿所在区域,常常会在镇上碰到熟识的两个人彼此打招呼,去铜矿半点事情。
八一大楼因为汶川5.12地震,已经被拆除了。现在只有几个大喇叭每天依旧广播。印象最深的也是来自于家属区那个响亮的广播,每天早上六点十五分开始广播,直到晚上八点才结束,全年无休,无意中铜矿的广播伴随我走出了燕子砭,透过广播可以听到很多具有时代特征的歌曲以及评书,时政等方面的东西,从最初的(水手)(祝福)到评书(隋唐英雄传)(杨家将),再到新闻联播,构成了那些岁月里共同的记忆。那个时候是没有电视的,人们傍晚时分呆在家里听广播成了大家共同的兴趣爱好。下班之后的休闲就在矿山脚下对面的一片空地上,离铜矿更近了,也听的更清楚了,恰好处在铜矿山下两条河流的交叉处,嘉陵江和一条从甘肃流下来的名叫康宁河的小河,河水清澈见底,是我们夏天游泳的好去处。
选矿车间,现在已经长出了密密的荒草,尤其是寒冷的冬天,看着格外没落衰败。
化验室干净的大道,也不知道是谁时时打扫,辛苦了,让我们记忆中还有一处干净的地方。
以前能够住上铜矿招待所,那是身份的象征,但现在已经呈现出锈迹斑斑的面貌,很多年没有开放了。铜矿招待所,这个满载着记忆的名称,被人们抛弃在燕子砭的历史中。
在铜矿子弟学校基础上修建的幼儿园,让人眼前一亮。走到跟前一看,挂的牌子是燕子砭镇中心幼儿园,让人大跌眼镜。
同所有国有企业一样,当初为了解决铜矿工人家属的问题,这座铜矿不但生产矿产,还担负了一些其他的功能,围绕铜矿的需求在镇上修建了铜矿学校,铜矿医院(知青点就在医院的北边几十米),劳保用品工厂等,如今铜矿医院已经成为这座镇上最大的一所医院,而去医院看病的大部分都是这个镇上的农民,铜矿学校也几经变迁,最后并入了镇上的一座中学,劳保用品工厂也早已关停了,随着铜矿开采的减少而慢慢衰落,取而代之的则是锌铅矿产的发现,建立了新的矿场和冶炼场所,矿场依然还在山上,围绕矿场的开采,整个山已变得光秃秃。
银行铜矿办事处,不知是否弃用,走过时大门紧闭,仅剩一缕夕阳在墙上慢慢的攀爬。
就连昔日熙熙攘攘的粮油供应站,也再无了往日的生机。
电影院,曾经最热闹的地方,很多人为了看电影走好几里路,那时的娱乐活动远远没有现在丰富,但人们却满怀激情,哪怕是已经观看数遍的电影,也还愿意再来品味,甚至经常簇拥在以前贴电影海报的地方,一起讨论,现在想来还是让人激动、憧憬。还记得电影院右侧的台阶吗?小的时候经常在那里滑滑梯,似乎记忆也停止在这,一切那么的清晰,但又是那么的遥远。
灯光球场,很多大型活动举办的地方,记得以前也做过游泳池。早晨在宁静中慢慢苏醒,夜晚则包围在一片灯光之中,甚至比镇上的灯火还要明亮,一直亮到天明。冬天雾气迷茫的早晨,也能看到透过雾气的微弱的灯光,山脚下是嘉陵江,宝成线就绕江而建,看火车,数车厢,听广播是闲时最喜欢做的事情,由于那座山是方圆几十公里最大的山体,所以广播的声音传的很远。
四十多年过去了,有时坐火车路过铜矿,在列车上看到山上的家属区已被拆掉不少,虽然还有人在,但也少了很多,过往的盘山公路如今也不全是铜矿拉矿的汽车了,更多的则是大山深处农民们使用的农家车。从六十年代兴建到如今,四十多年弹指一挥间,铜矿见证了我们的成长,也见证了这个时代的变化,铜矿这座象征工业化开始的矿区也见证了这个国家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