菡荭带你了解汉中

汉中故事-15-十八里铺往事


Listen Later

十八里铺往事

 

    汉中城东,有一座千年古镇,名叫十八里铺。地名因距离汉中老城十八华里而来,有古意。今人改叫铺镇,只是个行政区划名字,没意思。


    从前,人们把从汉中去古镇叫下十八里铺,从镇上往城里走叫上汉中府。小时候第一次到十八里铺,是念初中时,那是在全民大唱革命歌曲的年代。我正在学习竹笛,听人讲十八里铺有个年轻人是吹笛子高手,汉中城无人能及,自己便邀约另一爱好文艺的同学慕名去了。那时,汉中还没有公交车,我们徒步从城里走到铺镇街上,两人伫立在一间街面房外,倾听室内人正吹奏一首笛子独奏曲《小八路勇闯烽火线》,水平果然很高。我们不敢去打扰,听完曲子又从镇上步行返回汉中。印象中,那时的镇子很荒凉,没有街市,更无人流,一条条空寂的街道像是拍老电影的场景地。鳞次栉比的店铺都是关门闭户,只有街巷口巨石砌的大轱辘井台,仿佛在讲述着古镇昨日的繁华景象。

    十八里铺曾是汉江古渡,是自汉口至汉中最大的水运码头,也是汉江上行载重吨位较大船舶的终点码头。这里江面宽阔,水流平缓,据史载:“(汉中)西则陆通陇蜀,东则水达鄂皖。商贾幅辏,货物山积。”作为汉中城东第一码头,这座古镇便成了汉江船运最繁盛的港埠。清代著名诗人王士祯在《汉中府》一诗中有“万垒云峰趋广汉,千帆秋水下襄樊”之句,便是对这壮观情景的描写。临水而居,数千年的汉江水运,养育了十八里铺。这里几乎具备了一座城市的规模,镇上有十多条街巷,如南街、西街、北街、小南街、回民巷等;有秦岭南坡下来的小河流经街市进入汉江;街房大多是两三层的木楼,高低错落,有南方韵味。街房后边是深宅大院,像汉中东关,很深沉。街上各类大大小小的货栈、旅店、茶馆、药铺、京货铺,木器厂、橡胶厂、缝纫厂、机砖厂、造纸厂、剧团、文化馆等,一应俱全。尤其是茶馆最多,东西南北各路客商聚在这里,喝茶听书是其次,大多是在茶馆谈生意做买卖的。20世纪50年代,这里曾是南郑县政府所在地。80年代,在旧水运码头一带兴起的集贸市场,日均人流量竟接近两万人。

    文革”浩劫期间,两派闹武斗,汉中城成了一座空城,居民避难四处逃散。当时,各类学校停课闹革命,辍学的我跟随一家建筑修缮队在这个镇上当小工,住在一座深宅大院里。在那个动乱的年代,这座大院简直就是世外桃源。修缮队有年长的木工师傅和泥瓦匠,还有十几个当小工的少男少女。大家为了生活聚在一起,上工干活各司其职,灶上每隔一天就有红烧猪肉。傍晩歇工,年轻人我吹笛子你唱歌,老师傅们谈古论旧。从长辈们的言谈中,知道了许多关于汉江码头水运的知识,他们讲汉中城里的会馆那么多,就是没有关中的会馆,因为汉中与关中贸易不方便,隔着秦岭,陆路走栈道成本高,而水运成本低,汉中至汉口,汉江下水顺流运费每百斤货物才两块五毛钱,从汉口至汉中上水逆行运费是八块钱。而陆运关中费用则是汉江上水运费的六倍之多,是下水至汉口的近二十倍。何况汉中至汉口的距离还是西安的两倍有余。因此,汉中大宗货物皆顺流而下销往湖北、安徽,这便是历史上汉中与湖北经济往来远甚于关中的缘故。那时十八里铺码头常年货物堆积如山,宽阔的汉江河面舟樯林立,古镇街市摩肩接踵。修缮队的几位老师傅识字不多,但见识广,他们指着古渡口方向讲“拜码头”的来历,说旧时汉江水运有“汉中帮”“湖北帮”等船帮,彼此往来要相互拜访。

    在镇上避难做工的日子里,曾发生过这么一件事情。修缮队一辆运输材料的架子车丟了,偷车的嫌擬人住在南桥街口。半夜里我们去捉贼,那贼却从后门溜走,去镇子西头找到革命造反派,诬告说是另一派的人在镇上抓人。于是,一群全副武装的造反派把我们包围在沟口,一阵枪响,子弹从耳边“嗖嗖”飞过。我们当了俘虏,老少十多个男人高举着双手,在一伙武装人员的押送下,从南桥街口一直被押到公路西头的陕西第二地质勘探队。几经盘问,放我们回去时天已经

快亮了。

    “文革”中在十八里铺的那段经历早已过去,但故事里古渡口那“千帆秋水下襄樊”的盛景,至今仍让人向往。如今的十八里铺古镇,早已经是陕西著名的现代化工业城镇了。当年镇上那位吹竹笛的年轻人,后来成了汉中歌剧团的专业演奏员,如今是陕西省管弦学会竹笛专业的会长,六十多岁了,还经常上台吹奏。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菡荭带你了解汉中By 菡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