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回忆东大街初小
说起汉中市东大街初小,知道的人不太多,尤其是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后出生的人,可能就没有一点儿印象了。
汉中市东大街初小建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它的全称是汉中市东大街初级小学(1965年以后改称为东大街普小)。位于汉中市东大街中段、京剧团斜对面。学校的东边是一个大药店,后面是汉中中药厂(中药厂后来迁到了东关,这里就成了东大街派出所的所在地)。学校西边是一个汉中最大的副食品商店。学校的前边是一个电器维修部,电器维修部北边的第一个院子,住着七八户居民。第二个、第三个院子就是学校三、四年级的教室。再往北是一个操场,操场北边是一个高大的台子,台子旁边有一株古老、巨大的皂荚树,直径约有四五尺,枝繁叶茂,每年都结很多的皂荚,据老人们说这株皂荚树有上千年的数龄了。操场的东边是一个很大的四合院,有三个教室,两个一年级,一个二年级。操场的西边是围墙和居民大院。操场的北边紧挨着台子的是围墙,围墙外是一条叫山西会馆巷的巷子,巷子北边就是汉师附小的围墙。
那个时候汉中城内的学校不多,中学就是一、二、三、四中和民办中学;小学就是汉师附小、青年路小学、东大街初小、鈡楼小学、饮马池小学和北大街小学。
东大街初小的原址在明清时期曾是真武宫庙宇,民国时期为莲湖镇公所的所在地。
� 五十年代末学校初建时,条件是十分简陋的。我记得1960年我上一年级时,教室里没有像样的课桌和课凳,课桌是用一块弯曲不平的、有三米左右长、30公分左右宽的木板,下边用几块土丕(胡基)支起来的“课桌”。每张这样的“桌子”上要坐八、九个学生,这就是一个学习小组,一个教室共有五、六个这样的“课桌”。没有凳子,都是学生自己从家里带上小凳子来上学,放学了再背回去。这种情况一直到我们上二年级了才有了正式的课桌课凳。但一年级还是用的那些木板桌子,到我们上三年级的时候,学校在汉中路的木工厂定做了一批课桌课凳,三、四年级用新的,一、二年级用旧的,至此,学校才全部用上了正规的课桌课凳。
我记得那天学校组织我们三、四年级的学生去汉中路的木工厂搬运新课桌课櫈,大家都很高兴,我们每两个男生抬一张课桌,女生每人扛一条课櫈,一下午就把所有的课桌课櫈全部搬运了回来!
东大街初小是青年路小学的附属初小,受青年路小学的领导,他只有1——4四个年级,升五年级就要全部转入到青年路小学上五、六年级了。
我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就是东大街初小,我们是一 (2)班,我们这个班同学的家都是在川主庙街、北街口和东大街的,很多同学都是从小一块玩耍长大的邻居。我们的第一任班主任老师一直到现在我都记得非常清楚;她是一位非常漂亮的年轻女老师,经常梳着两根长辫子。她姓樊,我们都叫她樊老师,她脾气性格很好,说话和蔼可亲,从来不大声训斥学生,学生有了错误,她总是耐心的给讲道理,让你认识改正错误,同学们都很喜欢她,当时我觉得她就像我妈妈一样和蔼可亲。可惜她只给我们带了一个学期的班主任,第二学期开学了,我们班换了一个新老师,我们到处打听樊老师的下落,后来才听说那个时候实行城市干部下放农村,樊老师也被下放了……。为此,我们叹息难受了许久。
说起汉中东大街初小,就不得不提起一个重要的人物。她就是该校的创办人、校长孙中仕。
孙中仕是一个五十多岁的老太太(在1960年),她好像是天津人,说一口北方普通话,满头银丝,齐耳短发,她经常穿一件列宁装,庄重大方,慈眉善目,和蔼可亲。她是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民革)汉中市的负责人,据说东大街初小就是在她的倡导下创办的。
孙校长平时庄重严肃,同学们都很敬畏她,只要是孙校长一出现,乱哄哄的教室立刻变的安静下来了。孙校长很注重学生的品德教育和教学效果,经常给我们讲一些传统道德文化知识和英雄人物的事迹;刘文学、张高谦、雷锋的故事都是她亲自给同学们讲授的。那个时候看电影特别困难,学校每隔一段时间就给同学们包上一场有教育意义的电影(那时一张电影票两角钱,学校包场每张票一角钱),而且每次看电影之前,孙校长都要亲自给同学们讲解电影的内容和主要情节,使同学们看的明白,理解的深刻。我记得她讲解的电影有《农奴》《小兵张嘎》《雷锋》等。直到现在,我还能清楚的记得孙校长给我们讲解时的语气和音容笑貌。当然了,看完了电影回去还得写一篇体会作文。
我们原来不知道孙校长是民革的,因为民革汉中市委员会就设在汉中青年路北头的一个四合大院里,它的南面紧挨着就是青年路小学。我们在青年路小学上五年级时,经常看到孙校长提着饭盒、热水瓶进出这个院子,我们看见大门头上刻着:“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汉中市委员会”几个字,我们大吃一惊,感到非常奇怪:我们敬重的孙校长怎么会是一个国民党呢?我回去问我的父亲,才知道孙校长是国民党左派的,是民革的,是宋庆龄的同志。据说年轻的时候就追随孙中山和宋庆龄进行国民革命,和宋庆龄还非常熟悉……。
还有一点要说起的,就是1959年大跃进时期,我国学习苏联的经验,进行教育改革,把原来的学校教育十二年一贯制改成九年一贯制(就是小学五年、初中二年、高中二年),从1960年实施,我们就是九年一贯制的第一批学生,我们发的语文和算数书上面都印着;“九年一贯制教育”的字样。老师还讲过,说:今年的课本比以前的要深、要难,要我们抓紧时间认真学习。我记得我们第一课的课文是这样的:
开学了,开学了,
今年春天来的早。
花儿开,鸟儿叫,
妈妈送我上学校。
…………
但后来情况又发生了变化,大概是九年一贯制教育实施了两年吧,又恢复了十二年一贯制教育。
东大街初小在“文革”结束后就撤销了,再也没办了。后来就连山西会馆巷也不见了,那一片地方成了商品房住宅小区……。
从我1960年在东大街初小上小学起,整整六十多年过去了,我们那一届的学生也都年近古稀了,可是东大街初小的影子在我记忆里还是非常清晰的。因为它是我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我也有了我人生的第一位老师,第一位校长和第一批同学……。
岁月——永远磨灭不了我对它的记忆!
回忆东大街初小
说起汉中市东大街初小,知道的人不太多,尤其是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后出生的人,可能就没有一点儿印象了。
汉中市东大街初小建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它的全称是汉中市东大街初级小学(1965年以后改称为东大街普小)。位于汉中市东大街中段、京剧团斜对面。学校的东边是一个大药店,后面是汉中中药厂(中药厂后来迁到了东关,这里就成了东大街派出所的所在地)。学校西边是一个汉中最大的副食品商店。学校的前边是一个电器维修部,电器维修部北边的第一个院子,住着七八户居民。第二个、第三个院子就是学校三、四年级的教室。再往北是一个操场,操场北边是一个高大的台子,台子旁边有一株古老、巨大的皂荚树,直径约有四五尺,枝繁叶茂,每年都结很多的皂荚,据老人们说这株皂荚树有上千年的数龄了。操场的东边是一个很大的四合院,有三个教室,两个一年级,一个二年级。操场的西边是围墙和居民大院。操场的北边紧挨着台子的是围墙,围墙外是一条叫山西会馆巷的巷子,巷子北边就是汉师附小的围墙。
那个时候汉中城内的学校不多,中学就是一、二、三、四中和民办中学;小学就是汉师附小、青年路小学、东大街初小、鈡楼小学、饮马池小学和北大街小学。
东大街初小的原址在明清时期曾是真武宫庙宇,民国时期为莲湖镇公所的所在地。
� 五十年代末学校初建时,条件是十分简陋的。我记得1960年我上一年级时,教室里没有像样的课桌和课凳,课桌是用一块弯曲不平的、有三米左右长、30公分左右宽的木板,下边用几块土丕(胡基)支起来的“课桌”。每张这样的“桌子”上要坐八、九个学生,这就是一个学习小组,一个教室共有五、六个这样的“课桌”。没有凳子,都是学生自己从家里带上小凳子来上学,放学了再背回去。这种情况一直到我们上二年级了才有了正式的课桌课凳。但一年级还是用的那些木板桌子,到我们上三年级的时候,学校在汉中路的木工厂定做了一批课桌课凳,三、四年级用新的,一、二年级用旧的,至此,学校才全部用上了正规的课桌课凳。
我记得那天学校组织我们三、四年级的学生去汉中路的木工厂搬运新课桌课櫈,大家都很高兴,我们每两个男生抬一张课桌,女生每人扛一条课櫈,一下午就把所有的课桌课櫈全部搬运了回来!
东大街初小是青年路小学的附属初小,受青年路小学的领导,他只有1——4四个年级,升五年级就要全部转入到青年路小学上五、六年级了。
我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就是东大街初小,我们是一 (2)班,我们这个班同学的家都是在川主庙街、北街口和东大街的,很多同学都是从小一块玩耍长大的邻居。我们的第一任班主任老师一直到现在我都记得非常清楚;她是一位非常漂亮的年轻女老师,经常梳着两根长辫子。她姓樊,我们都叫她樊老师,她脾气性格很好,说话和蔼可亲,从来不大声训斥学生,学生有了错误,她总是耐心的给讲道理,让你认识改正错误,同学们都很喜欢她,当时我觉得她就像我妈妈一样和蔼可亲。可惜她只给我们带了一个学期的班主任,第二学期开学了,我们班换了一个新老师,我们到处打听樊老师的下落,后来才听说那个时候实行城市干部下放农村,樊老师也被下放了……。为此,我们叹息难受了许久。
说起汉中东大街初小,就不得不提起一个重要的人物。她就是该校的创办人、校长孙中仕。
孙中仕是一个五十多岁的老太太(在1960年),她好像是天津人,说一口北方普通话,满头银丝,齐耳短发,她经常穿一件列宁装,庄重大方,慈眉善目,和蔼可亲。她是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民革)汉中市的负责人,据说东大街初小就是在她的倡导下创办的。
孙校长平时庄重严肃,同学们都很敬畏她,只要是孙校长一出现,乱哄哄的教室立刻变的安静下来了。孙校长很注重学生的品德教育和教学效果,经常给我们讲一些传统道德文化知识和英雄人物的事迹;刘文学、张高谦、雷锋的故事都是她亲自给同学们讲授的。那个时候看电影特别困难,学校每隔一段时间就给同学们包上一场有教育意义的电影(那时一张电影票两角钱,学校包场每张票一角钱),而且每次看电影之前,孙校长都要亲自给同学们讲解电影的内容和主要情节,使同学们看的明白,理解的深刻。我记得她讲解的电影有《农奴》《小兵张嘎》《雷锋》等。直到现在,我还能清楚的记得孙校长给我们讲解时的语气和音容笑貌。当然了,看完了电影回去还得写一篇体会作文。
我们原来不知道孙校长是民革的,因为民革汉中市委员会就设在汉中青年路北头的一个四合大院里,它的南面紧挨着就是青年路小学。我们在青年路小学上五年级时,经常看到孙校长提着饭盒、热水瓶进出这个院子,我们看见大门头上刻着:“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汉中市委员会”几个字,我们大吃一惊,感到非常奇怪:我们敬重的孙校长怎么会是一个国民党呢?我回去问我的父亲,才知道孙校长是国民党左派的,是民革的,是宋庆龄的同志。据说年轻的时候就追随孙中山和宋庆龄进行国民革命,和宋庆龄还非常熟悉……。
还有一点要说起的,就是1959年大跃进时期,我国学习苏联的经验,进行教育改革,把原来的学校教育十二年一贯制改成九年一贯制(就是小学五年、初中二年、高中二年),从1960年实施,我们就是九年一贯制的第一批学生,我们发的语文和算数书上面都印着;“九年一贯制教育”的字样。老师还讲过,说:今年的课本比以前的要深、要难,要我们抓紧时间认真学习。我记得我们第一课的课文是这样的:
开学了,开学了,
今年春天来的早。
花儿开,鸟儿叫,
妈妈送我上学校。
…………
但后来情况又发生了变化,大概是九年一贯制教育实施了两年吧,又恢复了十二年一贯制教育。
东大街初小在“文革”结束后就撤销了,再也没办了。后来就连山西会馆巷也不见了,那一片地方成了商品房住宅小区……。
从我1960年在东大街初小上小学起,整整六十多年过去了,我们那一届的学生也都年近古稀了,可是东大街初小的影子在我记忆里还是非常清晰的。因为它是我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我也有了我人生的第一位老师,第一位校长和第一批同学……。
岁月——永远磨灭不了我对它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