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无为而无不为
阳子居听了老子的一番话后,感到很狼狈,但还是很虚心地请教:“敢问明王之治。”请问真正的圣王是如何来治理天下的呢?
老聃曰:“明王之治,功盖天下而似不自己,化贷万物而民弗恃;有莫举名,使物自喜;立乎不测,而游于无有者也。”这里,老子就把大道运行说了出来。老子口中的明王之治,实际上已经不是指的人治,而是将大道拟人化来讲道理。
大道运行之时,不管你乾坤宇宙中的万事万物,统统都留下了大道运行的痕迹,无一不是依靠大道而生存,当然是功盖天下了。而人治呢?不管是东方西方,古代现代,哪一个国家可以达到功盖天下呢?只能是理想境界,唯有大道能够做到这一点。尽管是功盖天下了,又并非自己有所作为,并非自己有意去作为。它不会向任何事物索取什么,反而是万物都要向它索取。如果万物不向它借贷,那么万物就都无法生存。但是,借贷就要还贷,所以万物都会逐渐消失。今天大道借贷给我生命,让我可以活几十年,到死后进了火葬场,又会连本带息都还给大道,我们的生命也就消失了。尽管说是这样说,但是作为一个普通的老百姓,我们是不是能够把握住大道,永远把这个贷款守住呢?我们的精气神都是大道赋予的,我们要想一百年、一千年都把这个精气神守住,不让它们离去,这是不可能的啊!你要想拿到这个贷款后翻本,甚至像炒股一样想挣点利息,更是不可能的。
“有莫举名,使物自喜。”大道是存在的,我们却看不出它造化的痕迹。《庄子·齐物论》里也说“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这个“自己”和大道“吹万”的关系是什么样的呢?
我们知道,田里的谷子种下去了,不管你除草也好施肥也好,长还是自己在长。娃娃的成长,不管你给他请多好的老师,给他吃多好的营养品,但是他自己的五脏六腑,该怎么长还是自己在生长,你是做不了主的。尽管现在医学一天比一天发达,也分了很多内外科室什么的,似乎可以从药物上来控制或者治疗病情,但是人体内的器官复杂多变,而且都是不为人的意志所控制的,它们也讨厌人去控制它们。
大道本来是一个深不可测的黑洞,我们却要强制性地去了解,就只会越忙越乱,把社会都忙成一团糟。正因为万物都秉承了大道,它们才能各自成其为自己,各就各位。《中庸》里说:“天命之为性,率性之为道,修道之为教。”“使物自喜”,只要老老实实地秉承了大道赋予的个性,万物就可以成其为它。
“立乎不测,而游于无有者也。”大道的奥秘是不可测量和预知的,没有谁能够判断和游于其中。就像我们现在在座的各位,谁能够说清楚是什么原因、什么关系把我们聚集到一起来的呢?以前干什么?现在干什么?以后干什么?没有人能够说清楚。很多事情都是难测,也是不可测的。突然来了突然去了,突然生了突然死了。整个大道的运行,包括我们聚散来去,荣辱是非,都说不清楚。体道而行的人,就要明白“游于无有”的道理,不要像阳子居提到的那种“向疾强梁,物彻疏明”,好像这样也能干,那样也能干一样,那是有为。怎样才能使自己做到无为呢?要达到这个境界,就要“立乎不测,而游于无有者也”。
这个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你要叫别人把一切都放下,哪个能做得到呢?要做到无有,是不是就是佛教所说的“顽空”、“断灭”之见呢?也不是。道家学说,讲的是无为而无不为,如果纯粹只讲无为,那就落入了断灭见,就让人感到毫无生存的意义和价值了。说无不为,就是“功盖天下而似不自己,化贷万物而民弗恃”,但是这后面又有“有莫举名,使物自喜;立乎不测,而游于无有者也”。这一句,又讲的是无为。通过无为和无不为两种状态的相互演绎,二者相得益彰。一方面,我们要随时处于无为的状态,另一方面,又要无为而无不为。要在无不为的状态下,牢据无为的心态,这也是件难事,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不通过悟道,是进不了这种境界的。
社会上的人,平时都在有为之中,谁又能体会到超然于有为之上,还有这么一种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呢?如果我们把气接通了,精神向这方面转移,使我们“好之”并“乐之”,以后的日子就会不一样,你就可以以道人的这种感觉来生活了。
怎样来看待神仙之道
下面这个寓言故事在《庄子》里是很有名的,同时也非常有趣。我们看一个人有没有修为,就要看他对自身气质的把控能力。以前我们说神仙,这个寓言的主人公壶子这一类人,就可以称作是神仙了。能自主地掌控自身的阴阳变化,把自己的精气神玩弄于股掌之间,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的。
我这一生,也没有见到有这样的人,能够把自己的生命气机像玩游戏一样地掌控起来。中国人,尤其是修道的人,都面临着这样一个问题,即我们如何面对我们的生命?如何掌控我们的生命?如果说你在社会中立功立业,是不是就得道了,可以把控自己的生命了?那还不是。中国历来有很多人是不热衷于功名富贵,要到山里当隐士,或到寺院里出家的。但是出家的目的也是不一样的,有的是为了追求这种精神境界,有的是为了学丹道之术,想求长生不死,千秋万岁成仙。
《庄子》前面介绍了很多真人,什么貌如处子的,活了一千多岁的,都是说说而已。直到这里,他才算把具体的修为露了一番气象给大家看。一个人修为到了一定的程度,就能把自己的精气神把控自如。
我前几十年也见过不少修道和修丹道的人,可以说一个也没能达到这样的境界。以前贾题韬贾老在讲这一段的时候,讲得眉飞色舞,兴奋万分,觉得这种修为才是真正的功夫。当然他老人家也没有这种功夫,这个只是一种理想的境界。正因为想达到这种境界,好多人都将毕生的精力浸淫其中,但往往都是无功而返。当然在传说中,像吕洞宾、张三丰、陈抟老祖这样的人,可能会有这样的功夫。其他如葛洪、孙思邈这些人,都是有寿命的,哪怕能活到一百多岁,还是有生死的,也达不到壶子的境界。但是吕洞宾、张三丰这样的人物,也是说有就有,说无就无。说他有吧,具体是怎样的,也没人知道;说无吧,历史上似乎又带有这么一笔。这些人是神龙不见首尾,始终处于似有似无的状态。
我们怎样来看待神仙之道?就可以从这里面找到尺度来衡量那些吹牛皮的人。那些大师们,不管是以前的严新,还是后来的张宏宝,还是什么功的超级大师,一看就知道他到底有没有这个本事。但是我们也一定要认识到,在人世间,还是有人具备这种真功夫的。只是有这个功夫的人,未必会和我们打交道,他们也绝不会在社会之中来哗众取宠。
这段故事就像我们看的东北二人转一样,也像相声一样,一个当主角,一个当配角。当然我们这里看到的是三人转,是列御寇列子、壶子以及郑国的神巫季咸三个人之间的故事。
5
11 ratings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无为而无不为
阳子居听了老子的一番话后,感到很狼狈,但还是很虚心地请教:“敢问明王之治。”请问真正的圣王是如何来治理天下的呢?
老聃曰:“明王之治,功盖天下而似不自己,化贷万物而民弗恃;有莫举名,使物自喜;立乎不测,而游于无有者也。”这里,老子就把大道运行说了出来。老子口中的明王之治,实际上已经不是指的人治,而是将大道拟人化来讲道理。
大道运行之时,不管你乾坤宇宙中的万事万物,统统都留下了大道运行的痕迹,无一不是依靠大道而生存,当然是功盖天下了。而人治呢?不管是东方西方,古代现代,哪一个国家可以达到功盖天下呢?只能是理想境界,唯有大道能够做到这一点。尽管是功盖天下了,又并非自己有所作为,并非自己有意去作为。它不会向任何事物索取什么,反而是万物都要向它索取。如果万物不向它借贷,那么万物就都无法生存。但是,借贷就要还贷,所以万物都会逐渐消失。今天大道借贷给我生命,让我可以活几十年,到死后进了火葬场,又会连本带息都还给大道,我们的生命也就消失了。尽管说是这样说,但是作为一个普通的老百姓,我们是不是能够把握住大道,永远把这个贷款守住呢?我们的精气神都是大道赋予的,我们要想一百年、一千年都把这个精气神守住,不让它们离去,这是不可能的啊!你要想拿到这个贷款后翻本,甚至像炒股一样想挣点利息,更是不可能的。
“有莫举名,使物自喜。”大道是存在的,我们却看不出它造化的痕迹。《庄子·齐物论》里也说“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这个“自己”和大道“吹万”的关系是什么样的呢?
我们知道,田里的谷子种下去了,不管你除草也好施肥也好,长还是自己在长。娃娃的成长,不管你给他请多好的老师,给他吃多好的营养品,但是他自己的五脏六腑,该怎么长还是自己在生长,你是做不了主的。尽管现在医学一天比一天发达,也分了很多内外科室什么的,似乎可以从药物上来控制或者治疗病情,但是人体内的器官复杂多变,而且都是不为人的意志所控制的,它们也讨厌人去控制它们。
大道本来是一个深不可测的黑洞,我们却要强制性地去了解,就只会越忙越乱,把社会都忙成一团糟。正因为万物都秉承了大道,它们才能各自成其为自己,各就各位。《中庸》里说:“天命之为性,率性之为道,修道之为教。”“使物自喜”,只要老老实实地秉承了大道赋予的个性,万物就可以成其为它。
“立乎不测,而游于无有者也。”大道的奥秘是不可测量和预知的,没有谁能够判断和游于其中。就像我们现在在座的各位,谁能够说清楚是什么原因、什么关系把我们聚集到一起来的呢?以前干什么?现在干什么?以后干什么?没有人能够说清楚。很多事情都是难测,也是不可测的。突然来了突然去了,突然生了突然死了。整个大道的运行,包括我们聚散来去,荣辱是非,都说不清楚。体道而行的人,就要明白“游于无有”的道理,不要像阳子居提到的那种“向疾强梁,物彻疏明”,好像这样也能干,那样也能干一样,那是有为。怎样才能使自己做到无为呢?要达到这个境界,就要“立乎不测,而游于无有者也”。
这个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你要叫别人把一切都放下,哪个能做得到呢?要做到无有,是不是就是佛教所说的“顽空”、“断灭”之见呢?也不是。道家学说,讲的是无为而无不为,如果纯粹只讲无为,那就落入了断灭见,就让人感到毫无生存的意义和价值了。说无不为,就是“功盖天下而似不自己,化贷万物而民弗恃”,但是这后面又有“有莫举名,使物自喜;立乎不测,而游于无有者也”。这一句,又讲的是无为。通过无为和无不为两种状态的相互演绎,二者相得益彰。一方面,我们要随时处于无为的状态,另一方面,又要无为而无不为。要在无不为的状态下,牢据无为的心态,这也是件难事,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不通过悟道,是进不了这种境界的。
社会上的人,平时都在有为之中,谁又能体会到超然于有为之上,还有这么一种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呢?如果我们把气接通了,精神向这方面转移,使我们“好之”并“乐之”,以后的日子就会不一样,你就可以以道人的这种感觉来生活了。
怎样来看待神仙之道
下面这个寓言故事在《庄子》里是很有名的,同时也非常有趣。我们看一个人有没有修为,就要看他对自身气质的把控能力。以前我们说神仙,这个寓言的主人公壶子这一类人,就可以称作是神仙了。能自主地掌控自身的阴阳变化,把自己的精气神玩弄于股掌之间,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的。
我这一生,也没有见到有这样的人,能够把自己的生命气机像玩游戏一样地掌控起来。中国人,尤其是修道的人,都面临着这样一个问题,即我们如何面对我们的生命?如何掌控我们的生命?如果说你在社会中立功立业,是不是就得道了,可以把控自己的生命了?那还不是。中国历来有很多人是不热衷于功名富贵,要到山里当隐士,或到寺院里出家的。但是出家的目的也是不一样的,有的是为了追求这种精神境界,有的是为了学丹道之术,想求长生不死,千秋万岁成仙。
《庄子》前面介绍了很多真人,什么貌如处子的,活了一千多岁的,都是说说而已。直到这里,他才算把具体的修为露了一番气象给大家看。一个人修为到了一定的程度,就能把自己的精气神把控自如。
我前几十年也见过不少修道和修丹道的人,可以说一个也没能达到这样的境界。以前贾题韬贾老在讲这一段的时候,讲得眉飞色舞,兴奋万分,觉得这种修为才是真正的功夫。当然他老人家也没有这种功夫,这个只是一种理想的境界。正因为想达到这种境界,好多人都将毕生的精力浸淫其中,但往往都是无功而返。当然在传说中,像吕洞宾、张三丰、陈抟老祖这样的人,可能会有这样的功夫。其他如葛洪、孙思邈这些人,都是有寿命的,哪怕能活到一百多岁,还是有生死的,也达不到壶子的境界。但是吕洞宾、张三丰这样的人物,也是说有就有,说无就无。说他有吧,具体是怎样的,也没人知道;说无吧,历史上似乎又带有这么一笔。这些人是神龙不见首尾,始终处于似有似无的状态。
我们怎样来看待神仙之道?就可以从这里面找到尺度来衡量那些吹牛皮的人。那些大师们,不管是以前的严新,还是后来的张宏宝,还是什么功的超级大师,一看就知道他到底有没有这个本事。但是我们也一定要认识到,在人世间,还是有人具备这种真功夫的。只是有这个功夫的人,未必会和我们打交道,他们也绝不会在社会之中来哗众取宠。
这段故事就像我们看的东北二人转一样,也像相声一样,一个当主角,一个当配角。当然我们这里看到的是三人转,是列御寇列子、壶子以及郑国的神巫季咸三个人之间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