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邀訪來賓:本書作者、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專案助理教授 盧省言
『什麼是男子氣概 (masculinities)?簡單來說,就是一個社會期待男性該表現出來的行為。』那時麼又是有毒的男子氣概?社會期待男性該表現出來的行為又是甚麼?
本集邀請本書作者、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專案助理教授盧省言老師,以本書書寫出版的緣起談起,古希臘羅馬到現代歐美的男性氣概,如何在眾多史料整理成文字寫成這一本書?而書的結構為何以時代年份為分章的依據?男性史為何比女性史更為艱難?
男子氣概的演變不是唯一不變
一、從古希臘羅馬、維京戰士、帝國主義的男子氣慨,有趣的是,主流男子氣概跨時代的演變為何崇尚武力、體能、勇猛,在支配與被支配(女人與部分的男人)的關係,一直視被認可的定義?
二、不同的男子氣概;書中提到中世紀神職人員(不能打仗、不能與女人有性)、騎士精神(禮貌但擔心女性化)、不舉的男人(無法在性上支配女人)、兩次大戰後重新審視男人的脆弱(男人的恐懼) ,這些男子氣概的非主流樣態,如何在歷史中定位?
三、其他;古希臘同性之愛(師生關係)、中世紀父子關係(父親的典範) 文藝復興理想男性(全才的男人)、工業革命後勞工階級,這些男子氣概的展現意義是甚麼?尤其是勞工階級的男性身體崇尚肌肉打鬥,跟古希臘有何異同?
四、女權運動(女性投票權)帶來的男性危機。是否刺激男性氣概有所思考與改變?主流傳統男性危機,與支持女權男性的策略。
五、回到台灣的脈絡,書中提到男性氣概的標準都是以歐美為主?台灣在男性當兵論述:當過兵的才是男人,似乎跟歐美崇尚武力軍事可以接軌。台灣在這波男性氣概運動中,如何發展在地論述?呈現台灣特殊的性別文化?
電台官網收聽
Apple Podcast
教育電台性別平等Easy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