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I.41 心念平息,純淨似寶石,合於能執取、執取、所執取,此乃三摩鉢地。
kṣhīṇa-vṛitter abhijātasyeva maṇer grahītṛi-grahaṇa-grāhyeṣhu tat-stha-tad-añjanatā samāpattiḥ
kṣhīṇa-vṛitteḥ : 「心念」已經平息
abhijātasya : 純淨的
iva : 似乎
maneḥ : 寶石、水晶
grahītṛi - : 能領受者,能執取者
grahaṇa - : 領受(執取)之過程,領受(執取),領受(執取)之工具
grāhyeṣhu : 所領受(執取)之對象
tat-stha - : 變成穩定於它們之上
tat-añjanatā : 與它們融合
samāpattiḥ : 三摩鉢地、融合
當人心地的「心念」已經平息,心地將有如純淨通透之水晶能反映它周圍物件影像和顏色[1],所以能夠(1)穩固定於,也(2)融合於:
能領受者、能執取者
有所領受、執取
所領受對象、所執取對象
這就叫做三摩鉢地[2]。
[1] 譯注:根據作者《釋論》書中所做解釋,這裡的意思是經過前面的種種「修練」和「無執」,心地能夠清澄,心地有如一塵不染的鏡面,可以如實反映它所專注的對象。本句經用通透澄明的水晶(寶石)比喻「心念」已經止息的心地。
[2] 譯注:根據作者《釋論》書中所做解釋,「三摩鉢地」包括了第17經所列舉的四種「有智三摩地」(但還不是非智三摩地),是心地完全清除了不純淨的雜質之後,所以能融合於心地所專注的對象,以至於二者無法區別開來,猶如盛在白色大理石杯中的牛乳和石杯不能區分。
I.41 心念平息,純淨似寶石,合於能執取、執取、所執取,此乃三摩鉢地。
kṣhīṇa-vṛitter abhijātasyeva maṇer grahītṛi-grahaṇa-grāhyeṣhu tat-stha-tad-añjanatā samāpattiḥ
kṣhīṇa-vṛitteḥ : 「心念」已經平息
abhijātasya : 純淨的
iva : 似乎
maneḥ : 寶石、水晶
grahītṛi - : 能領受者,能執取者
grahaṇa - : 領受(執取)之過程,領受(執取),領受(執取)之工具
grāhyeṣhu : 所領受(執取)之對象
tat-stha - : 變成穩定於它們之上
tat-añjanatā : 與它們融合
samāpattiḥ : 三摩鉢地、融合
當人心地的「心念」已經平息,心地將有如純淨通透之水晶能反映它周圍物件影像和顏色[1],所以能夠(1)穩固定於,也(2)融合於:
能領受者、能執取者
有所領受、執取
所領受對象、所執取對象
這就叫做三摩鉢地[2]。
[1] 譯注:根據作者《釋論》書中所做解釋,這裡的意思是經過前面的種種「修練」和「無執」,心地能夠清澄,心地有如一塵不染的鏡面,可以如實反映它所專注的對象。本句經用通透澄明的水晶(寶石)比喻「心念」已經止息的心地。
[2] 譯注:根據作者《釋論》書中所做解釋,「三摩鉢地」包括了第17經所列舉的四種「有智三摩地」(但還不是非智三摩地),是心地完全清除了不純淨的雜質之後,所以能融合於心地所專注的對象,以至於二者無法區別開來,猶如盛在白色大理石杯中的牛乳和石杯不能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