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阗(今新疆和田西南)也是当时我国西北部的一个城邦。东汉时,有“户三万二千,口八万三千,胜兵三万余人” (《后汉书·于阗传》),是塔里木盆地南缘的一个强大城邦。“其地方亘千里,连山相次。”都城叫西山城,“城方八九里”(《北史· 于闻传》),“有屋室市井”(《梁书·于闐传》),“人民殷盛”(《法显传》)。“部内有大城五,小城数十。”(《北史·于网传》)“沙碛大半,壤土隘狹”,“气序和畅,飘风飞埃”(《大唐西域记》)。土“宜稻、麦、蒲桃”,“果就菜蔬与中国(指中原地区)等”(《梁书·于闻传》)。“山多美玉。有好马、驼、骡。”(《北史·于阗传》)“国人善铸铜器。”(《梁书·于闐传》)因为于闐地区盛产桑麻,每到“蚕桑月”,“桑树连荫”,人“工纺绩絁绸”,纺织业很发达。所以当地人士“少服毛褐毡裘,多衣、绸、白叠”。也“出氍毹、细毡”(《大唐西域记》)。
于阗“俗重佛法,寺塔僧尼甚众”(《北史·于阗传》)。“其国中有十四大僧伽蓝(僧寺),不数小者。”(《法显传》)“僧徒五千余人,并多学习大乘法教。”(大唐西域记》)“王所居室,加以朱画。 王冠金帻,如今胡公帽,与妻并坐接客。国中妇人皆辫发,衣裘裤。”“相见则跪,其跪则一膝至地。书则以木为笔札,以玉为印。”(《梁书·于阗传》)“自高昌以西,诸国人等深目高鼻,唯此一国,貌不甚胡,颇类华夏。”“其刑法,杀人者死,余罪各随轻重惩罚之。”“城东二十里,有大水北流,号树枝水”,“一名计式水(今玉龙喀什河)”。“城西十五里,亦有大水,名达利水(今喀拉喀什河),与树枝水合,俱北流。”(《北史·于阗传》)
曹魏文帝黄初元年(公元220年)、三年,于阗王山习遣使来魏馈赠名马及方物。北魏太平真君六年(公元445年),吐谷浑汗慕利延为了躲避北魏的兵锋,将吐谷浑的主力撤向塔里木盆地南缘,“遂入于阗,杀其王,死者数万人”(《魏书·吐谷浑传》)。 这一次战事,据《大唐西域记》记载:于阗“王城东三百余里大荒泽中,数十顷地,绝无蘖草,其土赤黑。闻诸耆旧曰:‘败军之地也。'昔者东国军师百万西伐,此时瞿萨旦那王(即于阗王)亦整齐戎马数十万众,东御强敌。至于此地,两军相遇,因即合战,西兵失利,乘胜残杀,虏其王,杀其将,诛戮士卒,无复孑遗。流血染地,其迹斯在。”可见战事的惨烈。北魏献文帝拓跋弘皇兴四年(公元470年),柔然又大举进攻于阗,于王派遣使臣向北魏求救,表文说:“西方诸国,今皆已属蠕蠕(即柔然)。奴世奉大国,至今无异。今蠕蠕军马到城下,奴聚兵自固。故遣使奉献, 遥望救援。”北魏王朝为了这事,召集公卿开了一次御前会议,结果认为“于阗去京师(魏都平城)几万里......虽欲遣师,势无所及。”所以北魏并没有发兵去援救,柔然的军队也不久从于阗退走。于闻自此迫切要求加强同中原的政治、经济联系。北魏文成帝太安三年(公元457年),献文帝天安元年(公元466年)、皇兴元年、三年,宣武帝景明三年(公元502年)、正始四年(公元507年)、永平元年(公元508年)、延昌元年(公元512年)、二年,北周武帝建德三年(公元574年),于阗王先后派遣使臣,来北魏的都城平城、洛阳和北周的都城长安访问,并馈送方物。于阗对南朝的梁,也派遣使节,进行访问。在梁武帝的天监九年(公元510年),于阗王遣使至建康赠送方物。天监十三年和天监十八年,于阗王又一再遣使来梁赠送琉璃罂和波罗婆(即棉布)步障等珍贵礼品。大同七年(公元541年),又来赠送玉佛。 由于梁武帝信仰佛教,而于阗又是佛教盛行的地区,彼此间的联系才会这样频繁和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