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韦,也译作失韦,大概居住在我国东北今嫩江流域和黑龙江的上游。它与契丹是近属,在南者号契丹,在北者号室韦。北朝时期,室韦“分为五部,不相总一,所谓南室韦、北室韦、 钵室韦、深末怛室韦、大室韦,并无君长”(《北史·室韦传》)。语言和库莫奚、契丹、夫馀很相近。据《魏书·失韦传》载:其地“颇有粟麦及穄,唯食猪鱼,养牛马,俗又无羊。夏则城居,冬逐水草。亦多貂皮。丈夫索发。用角弓,其箭尤长。女归束发,作叉手髻。其国少窃盗,盗一征三,杀人者责马三百匹。男女悉衣白鹿皮襦袴。有曲酿酒。”《北史》和《隋书》对于五部室韦的生活风俗,记载得更为细致。我们现在分别叙述于下:南室韦在契丹之北,“土地卑湿,至夏则移向北”。南室韦内部分为二十五个部落,每部有一个馀莫弗瞒咄,即部落酋长。他们内部已经有世袭制度,馀莫弗瞒咄“死则子弟代之,嗣绝则择贤豪而立之”。“气候多寒,田收甚薄。无羊,少马,多猪牛”,“多貂”,“其国无铁”,“其俗,丈夫皆被发,妇女盘发,衣服与契丹同。 乘牛车,以蘧蔭(粗草席)为屋,如突厥毡车之状。度水则束薪为栰,或有以皮为舟者。寝则屈木为室,以蘧蔭覆上,移则载行”; “妇女皆抱膝坐”,“婚嫁之法,二家相许竟,辄盗妇将去,然后送牛马为聘,更将妇归家,待有孕,乃相许随还舍”(《北史·室韦传》)。
南室韦北行十一日,至北室韦。北室韦分为九个部落,部落酋长称乞引莫贺咄。乞引莫贺咄以下有副酋长三人,称莫何弗。 北室韦“气候最寒,雪深没马。冬则入山居土穴,牛畜多冻死。 饶獐鹿,射猎为务,食肉衣皮”。“地多积雪,惧陷阬阱,骑木(雪橇)而行,札(骤然煞住)即止。皆捕貂为业,冠以狐貂,衣以鱼皮(水獺皮之类)。”(《北史·室韦传》)
从北室韦又北行千里至钵室韦。钵室韦人数要比北室韦多。除了“用桦皮盖屋”以外,其余生活风俗,和北室韦基本相同。
深末怛室韦,在钵室韦的西南,约四日行程。深末怛室韦居住的地区,也非常冷,因此他们在冬季也都穴居,以避严寒。
钵室韦又西北数千里至大室韦,他们居住在大兴安岭以西, 额尔古纳河以东。大室韦人从事游牧,兼以射猎为业。《北史· 室韦传》里只说到他们居住的地区,“径路险阻,言语不通,尤多貂及青鼠”。这个大室韦部落居住的地区,也就是传说中后来蒙
古部落祖先居住的地区。
东魏和北齐时期,室韦的部落酋长岁时派遣使人来聘。东魏孝静帝武定二年(公元544年)、四年、六年、七年,北齐文宣帝天保二年(公元551年)、三年,武成帝河清二年(公元563年), 后主天统三年(公元567年),室韦“贡使相寻”(《北史·室韦传》),来邺城聘问,并赠送方物,这说明室韦部落和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在室韦部落的西南,还有两个部落,一个叫地豆于,在今西拉木伦河西北的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西乌珠穆沁旗一带。地豆于“多牛羊,出名马,皮为衣服,无五谷,唯食肉酪”(《北史·地豆于传》),这是一个以游牧为生的部落。北魏孝文帝延兴二年(公元472年)、四年、五年、太和三年(公元479年)、六年,宣武帝延昌四年(公元515年),孝明帝正光五年(公元524年),东魏孝静帝武定四年(公元546年),北齐文宣帝天保五年(公元554 年),地豆于部落的渠帅不断派遣使者来到中原的平城、洛阳、邺城,向北魏、东魏、北齐王朝赠送方物;到了地豆于贡使回去的时候,北魏、东魏、北齐王朝也相应回赠礼品,从而加强了经济文化联系。
还有一个乌洛侯部落,他们的居住地区,更在地豆于之北, 大概在今黑龙江省西北部的大兴安岭以西、额尔古纳河东南地区。“其地下湿,多雾而气寒。人冬则穿地为室,夏则随原阜畜牧。多豕,有谷、麦。无大君长,部落莫弗(酋长),皆世为之。其俗,绳发,皮服,以为饰。人尚勇,不为奸窃,故慢藏野积而无寇盗。好射猎。乐有箜篌,木槽革面而施九弦”(《北史·乌洛侯传》)。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太平真君元年(公元440年)、四年,乌洛侯的部落酋长两次遣使来魏朝贡,并且说他们居住地区的北方,有北魏祖先拓跋部族人居住过的旧墟石室(今嘎仙洞)。太武帝特派中书侍郎李敞前去踏看,并告祭石室,刊祝文于石室之壁。
本期节目将带您走进室韦的世界,探索这个居住在东北地区的古老部落的生活与文化。我们将揭示室韦与契丹的关系,剖析他们独特的婚嫁习俗和生存智慧。在寒冷的气候下,室韦如何通过游牧和狩猎维持生计?此外,我们还将讨论伪也族与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展现他们在历史长河中的重要性。通过这些故事,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这一神秘部落的生活方式与文化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