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元瓅少年遊
Share to email
Share to Facebook
Share to X
王安石 委任
宋仁宗景祐元年(西元1034年)正月,這一年范仲淹出守睦州(也就是現在的浙江建德梅城),四十六歲。是年四月既望日,抵達桐廬郡。桐廬縣南富春山,是東漢著名隱士嚴光游釣隱居之處。睦州人傑地靈,既有新安江這樣的奇美山水,又有嚴子陵這樣的高義之士,身為知州的范仲淹由嚴子陵進而聯想到自己,由漢光武而聯想到當世之時弊,於是當他「來守是邦」,即著手「構堂而奠」,巧構出篇章寫下了千古名篇〈桐廬郡嚴先生祠堂記〉,思其人,詠其風,表達他對於嚴先生的仰慕之情,以及對於盛世的嚮往之心。
各位喜愛古今書房的朋友們大家好,宋代科舉考試錄取名額,大大超過了唐代。唐代取士每次不過七十人左右。從宋太宗開始,大量取士,參加省試的舉人每次高達兩到三萬人次,每次平均錄取230人。從宋真宗到宋徽宗,則平均錄取進士456人。來到宋徽宗時甚至多達680人。並且選拔登第者為士農工商的士民子弟們,反而是那些世家大族逐漸受到邊緣化。蘇轍說:「今世之取人,誦文書,習課程,未有不可為吏者也。其求之不難,而德其樂,是以群起而趨之。凡今農工商賈之家,未有不捨其舊而為士者也。」大量中、下層知識份子進入政治舞臺,使他們把自己的命運與前途與宋代的國家政治命運和前途緊密結合起來。也因此,北宋人才選拔特點特點,促成了宋代文化精神的演變。
各位喜愛古今書房的朋友們大家好,上週我們與大家分享了王安石的〈材論〉,人才不是沒有,而是居上位者沒有好好的審視人才之所在,作者對於擁有才能者,進一步提出了「興賢」,本篇以「興賢」取題,表達了作者一以貫之的用人思想。「興賢」即「舉賢」,也就是開篇所説的「任賢使能」。能否「任賢」,關係到國家的興盛衰亡,是重大的國之根本的問題。
各位喜愛古今書房的朋友們大家好,人才得失,攸關國家的盛衰榮辱。這也正是今天要與大家分享的,王安石〈材論〉中主要思想。文章一開始便以「不患」與「患」兩個否定、肯定的句式,說明了當時的「天下之患」,開門見山地提出了天下所憂慮的事情,即不憂慮人才不夠多,而憂慮的是在上的人不希望他們多;不憂慮人才不為國家做事,而憂慮的是在上的人不讓他們做事,從而明確提出人才問題事關重大,「材之用,國之棟樑」,並正反說明了人才的極端重要,「得之則安以榮;失之則亡以辱」,足見人才問題實與國家生死存亡攸關,絕非小事可等閒視之。他說:「夫材之用,國之棟樑也,得之則安以榮, 失之則亡以辱」。寥寥數語,言簡意賅,反映出11世紀這位政治改革者對人才問題上卓越見解。恰恰在這個關於國家「安榮」「亡辱」如此重大的人才問題上,當時的「上之人(這裏包括皇帝在內的當權者)」,卻「不欲其眾」,「不使其為」,不去發現培養人才,不使他們發揮應有的作用,這正是「天下之患」。此一思想,在〈上仁宗皇帝言事書〉、〈取材〉、〈興賢〉、〈委任〉等篇中,都一再得到闡發。王安石縱觀歷史,從正反兩方面的經驗中得出:「國以任賢使能而興,棄賢專己而衰。」「有賢而用,國之福也,有之而不用,猶無有也」。
各位喜愛聽戲看戲的朋友們大家好,從本集開始,將節目移到【元瓅玩樂誌】的時間,歡迎大家聆聽。
各位喜愛古今書房的朋友們大家好,宋仁宗嘉祐二年(西元1057年),走出四川眉山的蘇軾和弟弟蘇轍赴汴京應試。兄弟二人居然同時中了進士,這讓他們的父親蘇洵興奮不已。蘇洵在前一年路過成都時,曾上書益州知州張方平,說自己懶鈍,荒廢於世倒也罷了,實在不忍心讓兩個兒子的才華被湮滅,請張方平引薦。而兩個兒子終不負他的苦心,皆金榜題名。相傳得知消息的蘇洵忍不住吟道:「莫道登科易,老夫如登天;莫道登科難,小兒如拾芥。」
各位喜愛古今書房的朋友們大家好,宋仁宗嘉祐八年(西元1063年),蘇軾26歲,正擔任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也就是現在的陝西省鳳翔這裏擔任判官。什麼是大理評事簽書呢?「大理寺」也就是等於現代的最高法庭,掌刑獄案件審理。這一年鳳翔上任的知府是陳希亮,陳希亮在官邸的後花圃構築了凌虛臺,並且叮囑蘇軾為這個臺子進行寫作。根據王文浩《蘇詩總案》卷四所推測本作品的意圖是為了諷喻之用,但究竟是否如實呢?究竟陳希亮又是誰呢?陳希亮,字公弼,天聖八年(西元1030年)進士及第。他的籍貫是京兆人。這樣看起來就是西安附近之人,因此陳希亮對於陝西鳳翔這裏是非常熟悉的,就《鳳翔縣志》記載:「陳希亮為人清勁寡欲,眾王公貴人無不對其尊重、畏懼,見義勇為,不計禍福。奸民滑吏,易心改行,不改者必誅,但嚴而不殘,人皆稱頌。」還記得前一集的〈喜雨亭記〉蘇軾與陳希亮剛到任時,陝西正在鬧旱災,百姓生活艱困,陳希亮斷然將平常官倉所有的12萬石存糧貸給百姓,自己負起全責;同時陝西鄰近于闐地區,常常有于闐使者出手擾民,強搶民物,使得百姓擔心受怕,陳希亮也以嚴法給予于闐使者警告,因此陳希亮基本上很受鳳翔當地的百姓愛戴。但究竟為何要建造「凌虛臺」呢?我們不妨從前兩段的內容看起:
各位喜愛繪聲繪影說電影的朋友們大家好,1895年12月28日,法國攝影師路盧米埃兄弟倆在巴黎卡布辛路的大咖啡館,播放了全世界第一部電影,使得電影挾帶著科技文明堂堂皇皇的走進人類的藝術領域,電影之所以迷人,全是因為通過影像製作,使得相隔千里遠的影像,可以通過膠卷,或者是數位形式,進入我們的眼簾,成為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份。進而通過梅里葉所提出的剪接概念,使得電影從紀實走向藝術創作。接續巴贊提出的電影觀點,他認為電影是具有自己的語言,使得電影語言獨立於社會脈絡與電影科技導演之外,並且為電影的藝術化重新定義。所謂剪接讓電影所具有的藝術形式的衝擊,更加具體化,諸如電影的取景、鏡頭運用等影像技術,都會帶來不同的視覺感受。
國高中時期開始,國文老師都會提及作文寫法:「題大作小」、「題小做大」。在還年輕的時候,真的不太清楚要怎麼樣小題大作。
The podcast currently has 186 episodes avail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