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講粵威水

粵語熟悉感退燒 港人在台少當韋小寶,多用真心


Listen Later

來賓: 前香港區議員徐百弟

過去,在台灣,「識聽唔識講」可以說是台灣人的一句「口頭襌」,意思是(對粵語)會聽不會講--儘管實際上,許多台灣人就只會這句話而已。曾經,粵語影劇、流行音樂席捲亞洲,讓台灣社會對來自香港的一切充滿好感與羨慕。那個年代,學粵語代表著跟上潮流,也是對香港文化的一種認同。許多台灣人,即便未曾踏足香港,也能哼唱粵語歌,模仿港劇中的台詞,粵語和台灣人的日常有著自然的連結。

然而,隨著香港文化在亞洲的影響力逐漸下滑,加上普通話的普及,台灣新一代對粵語的熟悉與親切感也慢慢變淡。香港前區議員徐百弟說:「現在的台灣人已經不像以往那樣熟悉粵語,不僅“識聽唔識講”的人變少了,就連對香港社會的了解也越來越有限。」台灣社會對粵語雖仍保有某種程度的好感,但這種好感已不再像三、四十年前那樣充滿熱情與流行感,更多的是一種帶著距離的禮貌。

面對這樣的變化,香港人在台灣的生活方式也必須調整。徐百弟坦言,有些香港人剛到台灣時,帶著過去在香港社會中鍛鍊出的靈活與聰明,對甚麼事都喜歡指手畫腳,容易讓台灣人感到不適。徐百弟說:「有些港人就像韋小寶一樣,靈活、醒目、會保護自己,懂得見風轉舵,但也因為太過在意個人利益,無形中拉開了與本地人的距離。」

台灣社會雖然包容,但更重視謙遜與真誠,「不要只做韋小寶。」徐百弟說,港人在台灣,更應該思考如何做有意義的事情。他強調,香港人在台灣其實有很多優勢,例如對國際事務的敏銳度、良好的語言能力、靈活的思考方式,這些特質若能用來貢獻社會、參與公共事務,才能贏得更多台灣人的認同與尊重。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粵講粵威水By 劉螢, William, Rt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