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LO.42 界泾桥路
讲述者:二小姐
记录者:小钱
摄影:包子船长
大家好,大家可以叫我小白,咱们现在的位置是在南长街的后面这一片,就是咱们西边的一块。现在咱们的东面就是我们的南长街,西边是通扬路,我的北面是太湖大道,右边(南面)是清名东路。今天我就带大家逛一逛这边非常知名的南长街,但是是不为人知的后面这一片,现在这么繁华南长街的一个居民囤居区,也是我小时候长大的地方。
01:38 无锡的打工潮
咱们这边往东走,慢慢走过来,这边基本上大家都知道的就是“清明桥中学”。那时候这边一片居民(要追述到五六十年代,这边几片学校,还是我父母跟我说的了,那时候一个迁移潮,就是苏北那边的人往无锡、南方这一片的一个打工潮。基本上迁移的地区就在这一片。)所以说咱们五六十年代、七十年代的人住在这一片的有无锡人也有外地人,外地人和无锡人会结婚或者说只是过来打工的就在这边。
03:30 文具店老板的生意经
咱们继续往前走,这条街上(那时候)现在能看到车可以两辆并行交汇。那为什么叫界泾桥弄呢,那个弄堂的意思你是想象不到的。虽然说可能有点宽但是一辆车你是开不过去的,所以叫弄堂,就算你开过去可能也是mini coupe那种size才能经过,交汇是不可能的。而且为什么会这么挤呢,因为这条街上左右两边全部都是满足这一片居民所有的生活起居到用的,所有的生活日常都在这条街上。
早上你只要大概六点半、五点钟的时候,朦朦胧胧,人就全部起来了。不管是肉摊头、卖菜、修皮鞋、买小笼馒头、吃早饭、弄中饭、还有人家送小孩去上课。这条街上就是熙熙攘攘都是人,汇聚了早上做生意、买菜、跟早上去送小孩的,全部都是人。
我们那时候清明桥中学的对面,就有两家比较知名的文具店,所有的小孩基本上要买什么文具用品都去清明桥中学对面的,他们是开在面对面的,然后这两家就一直比生意了,基本上你只要看哪家的学生多,基本上那家店最近肯定新进了什么好看的橡皮、铅笔类似这样的。
06:16 承包我早饭的“运河饮食店”
咱们继续往东走,像这边的小吃瓜子店基本上也没怎么变。我现在说的基本上没变过的店至少开了有三十年了(不小心暴露了年龄)。那时候这条街上两边全部是摊头。
咱们这边可以看见一家“运河饮食店”,这家店说出来还有点故事,可能我跟我爸妈吃的也比较多。那时候我舅舅来找我妈,那时候应该是冬天,我说我妈妈出去了,我妈正好去我舅舅家了,我舅舅就说“啊,那正好错过了哇”,我说“她可能在那吃馄饨呢,你要不去找找看,应该刚刚走没多久,不知道走没走”后来我就和我舅舅一起到这家“运河饮食店”问老板娘我妈有没有过来吃馄饨了,她说“我也不知道,她刚刚好像是坐在这张桌子上吃了碗馄饨的”我灵机一动就摸着馄饨的碗说“嗯,这个碗还是热的,说明我妈刚走没多久,舅舅你快去追她”我舅舅就往西边去追她了。
这家店我是感触最深的,因为我从小到大,我妈来不及准备早饭什么的,就会拿着(那时候)那种搪瓷的杯子到这边来打一碗馄饨,打回去给我吃,那时候可能我赖床没有起床,要么就是我自己起床以后到这家“运河饮食店”自己买点馄饨。它这边的拌馄饨我印象是最深的,是属于那种老无锡偏甜的口味,老板娘也是土生土长的无锡人,包括前两年的时候我也往这条街上回来逛逛的,那时候老板还在,现在过来咱也不敢问,咱也不敢说老板还在不在,但是老板娘还是那个老板娘,小时候我一直觉得她长得很漂亮的,现在明显皮肤也黄了、年纪也大了、而且有点微胖了。
她旁边的那只铁皮罐头,我不知道我们这一辈有没有印象,那时候做生意我记忆很深刻的就是,老板娘也不会直接问你要钱,就说“吃好了,喏旁边罐头。”意思就是自己付钱,付钱付在铁罐头里就可以了,那只铁罐头我印象非常深的,三十年那只铁皮罐头没有换过,咱们马上可以去看看那只铁皮罐头。
09:28 捡到巨款的我选择了上交
这边对面,门面已经关掉了,也是原来卖早饭点心的。好吃的东西真的多的一塌糊涂,(就是咱们那时候的)包括那时候的玉兰饼,其实玉兰饼咱们那些小区弄堂里面基本都有的,但是每个小区我相信都有那么几家特别好吃的,做那种玉兰饼、点心小吃的店的。
这家店主要是一个薄饼,里面加的是荠菜肉,菜猪油肉的薄饼,特别的好吃,因为它是当时油锅里直接现烙好捞出来,热的以后就是脆的、靠边上的那一圈又是韧韧的,又韧又脆,那里面的菜猪油又符合我们无锡甜的味道,特别的好吃。
那时候这边的老板,我唯一从小到大,这么多年下来第一次捡到钱也是这家已经关门的店了。那时候激动死了,捡了五十块,小时候五十块是很多钱了,我踏出店以后,往前走了三步,心里面走不下去了,然后我就一个回头回到店里跟老板说“老板我捡了五十块,你问问看是谁的吧”老板二话不说接了下来“哦,我给你问问看吧”。
但是我现在想想真的我们当时人很简单,老板回过头就拿起我捡到的五十块“谁掉了五十块钱,那个女孩捡到了”。底下真的有一个人翻了下钱包是他丢了五十块钱。所以这个事情真的印象很深刻的,当时的人真的是淳朴,包括早上我过来吃早饭,我没带钱或者没带够(他有时候也会调调价钱,往上调一块、五毛钱)老板也会算了算了,无所谓的,街坊邻里过去吃,甚至有些老阿公他们过来吃馄饨不给钱也没事的,老板娘也总归给他一碗馄饨吃。
11:41 老阿公的“后花园"
咱们现在右拐进这条弄堂,这条弄堂就是我小时候放学回家之路,因为我的老家就是在这条弄堂前面。这条弄堂等到天热的时候,那时候的夏天基本上是没有人的,但是一到四五点钟,学生下课什么的都开始回来了,包括吃饭吃得早的就开始在门口吃点粥搭搭菜,就开始门口乘风凉了。
这户人家就是现在把门口改成了花花草草,也是老居民了。我们再往前面走,,这边左右两边其实在地图上你明确地去找这个叫什么路,是找不出来了的,这边一段全部都叫界泾桥弄。那时候这条小路就是我爸爸骑着自行车,带着我在弄堂里穿来穿去,有一次还把我摔了下来,被我妈说了一顿。
小时候,像暑假什么的我们也不怎么出去玩,就在弄堂里找邻居、同学穿来穿去玩,这边穿到那边,像这边院里的邻居我们都认识的,(基本上)也蛮奇怪的,好像这边户户都是会养只狗养只猫。
13分43秒 偷看电视靠的是耳力与手速
我小时候就在这院子里长大的。这边前面可以还可以看见院子里的一口井。
包括这边的楼梯,小时候(我给你们听听这个声音)就是这个楼梯,基本上只要听到楼梯声音、我爸妈的脚步声,好,快点电视机“啪”一下关掉,跑去做作业,而且这个楼道小时候很黑,但是对我来说不用开灯了,因为这个从我房门踏出来几步,楼梯下几阶,其实已经形成了肌肉记忆,有没有灯都无所谓了。
这个就是以前我的老邻居,我家楼下的一个阿公,包括他去世的一个相现在还挂着,因为毕竟是属于他的一个老房子,但是现在已经经历了那么久,二三十年过去了,这边的人也已经更新换代,包括现在这边的房子你可以看出来,它是土生土长的,纯木头的,木头架构的,顶上用的全是那种瓦片)。
那时候南长街造步行街的时候,其实它的瓦片都是翻新的、再制作的瓦片,这边的你可以看其实都是有一定年代的,你可以拍一拍看一看。
那时候我记得小时候一到黄梅天,这个瓦片其实结构已经老化了,我们有个桶就凑在楼上的房间里(也不是房间就是边上,门那边),特别容易漏水,就一直凑在那,“滴滴答答”一晚上过去基本上就满了。
就听着那个漏水的声音入眠。那时候条件不好,这一片的居民会有几个公共厕所,家里基本上人人都有痰盂、马桶的,爷爷辈、妈妈辈一大早,要起早去倒痰盂。
这边就是院子里的一口井,这个井说出来的故事就很多了。冬暖夏凉,完全实实在在体验用过的,这个井的水我一直在想和清明桥那边河里面的水,不知道干净程度怎么样,但是我记得小时候很早的时候大概五六年纪,到清明桥那边河边上,我还看见有人在那洗衣服,捉鱼的。清清楚楚我记得还能看到河边的鱼。
这里面的井水包括我小时候十几岁的时候,洗西瓜、冰西瓜,我们都是直接把井水摇上来,放在桶里面,西瓜泡泡,“啪”一下弄开来,到外面院子里(咱们这个院子里)或者外面梧桐树下开始乘风凉、大家在门口听旁边宿舍开始吹牛逼了。
20:15 比我辈分还大的金银花树
咱们现在往东面走,这边一片都是我们的邻居。这边记忆很深刻,那时候暑假玩的时候,门口会有很多(我不确定是梧桐还是杨桐)树,开的花是一串一串的,底下有白色带紫色的。
那时候我们会把花捡起来,里面会有一包蜜,很甜很甜,大家可能知道一串红是甜的,其实不知道是(梧桐还是杨桐)树的花中间也很甜。
包括那时候我们乘风凉,我们这边一排你可以看八个门面门口,大家会坐在门口开一个西瓜吃吃,或者今天没有烧晚饭,我就跑到隔壁邻居家里吃饭。
这边可以看到一棵金银花树,这棵金银花树是我邻居(也是我同学),他爷爷奶奶种的,在我最早的记忆中就一直在,他爷爷奶奶估计有七八十岁了,这棵树应该是这一排,包括旁边的这一棵杨桐应该是在我所知的年龄里已经八九十岁了。那时候夏天偷偷过来采点金银花,他爷爷就“几个死小孩怎么又来采我的花”很宝贝这棵金银花树。
21:49 过去式的泡水房与查无此人的旧瓦房
咱们再往前面走,这边路口还有陆陆续续那时候几个泡水的店,两毛钱、一毛钱一瓶,去泡热水。这边一片有个泡水,咱们刚刚走过来的主街上也有几个。有时候这几家店会竞争,大家都知道今天南边的店只要一毛五一瓶,就一窝蜂往那边去泡。然后一会会我们乡间邻里会传嘛“那边后面只要一毛钱哇”我们就一窝蜂再跑到那边去。但是有一个问题,泡的人那么多,水不可能是百分之一百度的,就不开了。
我父母大概十几二十年前,也搬离这边了,所以现在这一片的房子,咱们可以看见会有一个现代和以前破旧的鲜明对冲,一直住在这边的人他的房子会跟着时代更新,但是不住在这边的人房子就是破旧的,保持原来的样子,也没有维修什么的,以前的瓦砖还是。
23:43 只送到窗台前的牛奶
咱们这边左走,带大家穿穿这种小弄堂,正宗的弄堂只能大概两个人(一个半人吧)并排走过去,也有可能只能一个人。这边就是当时上小学的时候天天穿来穿去的小弄堂,所谓的抄近路。
这边所有的街道基本上在地图上是看不到的,这种弄堂基本上也标不出来了,但是这上面有时候也能看得见门牌。这边门上的春联还都是手写的,可以看得出的。基本上可以看见人人家都有只狗。
这边人家基本外面都有牛奶箱,现在有的都拆掉了。这边的窗台,那时候送牛奶的都直接放在这边的。我们那时候也很皮,路过要是看到牛奶在这里,就偷偷地偷一瓶,有时候被别人发现“小兔崽子原来就是你过来偷牛奶”。
26:04 放学也是仪式感满满
再往前面去弄堂走出来,就是以前的小学—清明桥小学,就是我的小学。现在清明桥小学已经拆掉了,搬迁了,和其他学校合并了,现在这边是清明街道的一个办事处。当时进去分左边一块和右边一块,左边是一二年纪的两层楼的教学区域,中间隔着一个大的操场,右边的建筑就是三四五六年纪的一个主教学区。
那时候我印象蛮深刻的是,每当放学了,老师就会在门口喊每个班级的人到学校门口集合,分成三队,刚刚咱们过来可以看见有三条路嘛,左边是往南长街去的,右边是往通扬路去的,一直的就是往界泾桥弄那一片去的。分成三个小队,每队有一个小组长,带着大家,要负责把那么多学生一起排着队,为了保证他们的安全,因为毕竟这边人也很杂,老师也要负责把我们送到那边的路口,每当路过这个学校路口的时候,这一排街道上。就是咱们那时候(现在)的绕绕糖,棉花糖、包括那时候门口有炸鸡腿,那时候的零花钱大概是每个礼拜五块、两三块,你如果要吃鸡腿,那没办法一个礼拜只能买一两次,如果你要吃糖,那门口那些绕绕糖五毛、一块钱,如果你要买大点的,图案好看点的,那就要一块、两块,基本上一个礼拜要买的话就三四次。每个礼拜五的时候我最开心,因为礼拜五总归看看自己手上还剩多少零花钱,我肯定去买鸡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