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天下好知,而百姓求竭矣”,在社会中生存发展,没有智慧是不行的,儒家讲仁义理智信,佛家更讲般若、菩提之智。当然,一个是世间智,一个是出世间智。天下的人好不好智?说天下的人都好智也可以。我们都知道现在的小孩,无论小学或中学,都想读好的学校。小木头想读七中,没有读到;外国语中学,也没有读到;现在去盐道街中学,也不错。进了中学以后,还要以清华、北大作为目标对象。为什么呢?“好知”嘛!到美国去更好,到英国去读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更牛气。大家在这里学习也是好知,是好智。普通老百姓怎么办呢?北大、清华每年只收那么多学生,北京人考容易些,成都人去考,一年就那么几个名额。有个朋友的娃娃说非复旦大学不读,哎,他的娃娃也不仔细看一下自己,如果他在上海,成绩好还有可能;但他在成都啊,成绩也并不拔尖,他不知道复旦大学给成都的名额,比北大、清华还少啊。老百姓都想要孩子上最好的大学,中国十多亿人,每年高中应届毕业生上百万,北大、清华才招几千人,你怎么办?
在求智的过程中,老百姓常常山穷水尽,他没有享受文化的本钱,以前贵族才有享受文化的本钱。现在来说,读大学要拿钱,读中学都要拿钱。袁姐姐的侄女读十八中,她还自掏腰包交了两万块钱的门槛费;小木头读盐道街中学,他妈还是要给他出两万块钱才进得去。有钱可以去读,没有钱的人怎么办?更不要说读川大的MBA、清华的MBA,只有当老板的人才读得起,一般老百姓能读得起这些学校吗?十万块一年,学费就交不起。所以这个天下好知也好,好智也好,“百姓求竭矣”。老百姓就没有办法,一点办法都没有。
佛教的五浊恶世说
上面所谈的这句,“于是乎喜怒相疑,愚知相欺,善否相非,诞信相讥,而天下衰矣”,说的是世间的各种混乱相,《庄子》这里总结得非常到位,佛教里把它归结得更好。我们还是再提一下佛教“五浊恶世”的说法,配合这个来理解就很方便。
第一个是命浊。众生生下来时命根就不干净,用《圣经》的话来说,人有原罪,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野兽,人都来自不净之处。毕竟是六欲众生,还不是色界众生,也不是无色界众生,更不是极乐世界的众生,不是清净莲花世界的化身。释迦牟尼是她妈妈从腋窝里生出来的,都不是从产门里生出来的,因为产门不洁,所以要从腋窝里生出来。耶稣生出来,她妈妈是圣女,是没有先生的,是圣灵附体,很干净。我们普通人都是来历不干净的,是带着命浊出生的。
第二个是烦恼浊。什么是烦恼浊?哪个人举心动念都是菩提呢?不可能。每天举心动念都是烦恼居多,都是魔鬼心肠居多。身见、边见、邪见、禁见、见取见,贪、嗔、痴、慢、疑,哪个人没有贪心?哪个人没有疑心?哪个人没有嗔慢心?所以贪、嗔、痴这三毒,每个人都具备。要说某个人脾气好,一点脾气也没有,我也不相信。如果是没有烦恼,就不在这里,早就到极乐世界去了。烦恼肯定是大家都有的,包括我,一样有麻烦。所以贪、嗔、痴、慢、疑,这一系列的东西每个人都有。说没有的人,要么是吹牛,要么是骗人,要么就是有神经病。我最怕哪个大德说自己修行好,什么一念不生,没有烦恼。我一听到,就觉得好笑,你唱戏可以,在寺院里讲经可以,因为你在法台上讲经,代表佛菩萨说话,可以这样说。但你下来以后,在社会生活之中,只能代表自己说话,就不能这样说了。领导在台上是代表组织发表意见,下来以后说话,就是另外一回事了。所以烦恼浊是任何人不可避免的。
第三是“众生集结浊”。大家在一起,就是魔鬼与魔鬼打交道。《易经》里说“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为什么“一人行则得其友”呢?一个人孤单,要找个朋友,找个帮手,吴越都要同舟。三个人呢,就成了三角关系,两两之间想结成战略伙伴关系,就要把另外一个人冷落,另外一个人如果不甘被冷落,便想找突破口,和另外一个人结成关系,三个人就扯不清楚。所以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这是人性的必然。因为人一多,互相之间情感上那种相互依赖性就弱了,相互怀疑就增多了。人在一起,贪、嗔、痴、慢、疑在起作用,大家在一起就不干不净。所以我说大家应该相尚以道,尽量排除众生在一起的那种麻烦。人与人之间,人一多了就必然有是非,圣人门前是非多。圣人尚且避免不了,何况常人。怎样排除是非?这是一个学问,也是一个功夫。众生集结浊,小至个人与个人之间,大至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都是这个样子的。
第四个是“见浊”。“见浊”包含了身见、边见、邪见、禁见、见取见这五类。“见浊”就是在理论上争胜,佛经里说“末法之世,见浊争胜”,就是理论与理论之间,真理与真理之间,互相吵个不停;我是真理,你是谬论。先秦时,诸子百家争得一塌糊涂,孟子说“天下之言不归杨者,归墨”,然后说那些无父无君的人是禽兽也,那时争论非常激烈。我们那些年批判资本主义,说资本主义最邪恶,是万恶之源;西方又批判我们是专制主义,铁幕政治,实际上这些都是见浊。见浊有没有道理呢?都有道理,都是理论、意识形态的东西。你有你的理,他有他的理,往往是真理与真理之间在吵。黑格尔在《美学》中谈悲剧时说,什么叫悲剧?悲剧就是真理与真理之间斗,崇高与崇高斗,它才产生悲的效果;如果是真理和邪恶之间斗,它就不悲了。
“文化大ge命”时期有句话说得很有趣,据说是林彪说的:“好人打好人是误会,好人打坏人是活该,坏人打好人是罪该万死。”真理与真理之间斗,怎么理解?好像这个有理,那个也有理。要说起自己的理,每个人都头头是道,自己有一万条理由证明自己的正确。要证明对方的谬误,也有一万条理论可以证明,而且也是立论有据,无法推翻。所以这个见浊,就这样把人心弄乱,引起社会群体的分化,意识形态的分化。社会在意识形态上分帮分派,在组织上分帮分派,文明点还好,不文明了,从文斗变成武斗,社会就惨了。
还有一个“劫浊”。自从有人类社会以来,千年万年,乃至于无量时间,只要是有人,烦恼没有解决,命浊没有解决,众生集结浊没有解决,人类社会要想大同起来,要想成为伊甸园,那就不可能。所以从佛教这个角度来看道家学说,就更加清楚明白。
5
11 ratings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天下好知,而百姓求竭矣”,在社会中生存发展,没有智慧是不行的,儒家讲仁义理智信,佛家更讲般若、菩提之智。当然,一个是世间智,一个是出世间智。天下的人好不好智?说天下的人都好智也可以。我们都知道现在的小孩,无论小学或中学,都想读好的学校。小木头想读七中,没有读到;外国语中学,也没有读到;现在去盐道街中学,也不错。进了中学以后,还要以清华、北大作为目标对象。为什么呢?“好知”嘛!到美国去更好,到英国去读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更牛气。大家在这里学习也是好知,是好智。普通老百姓怎么办呢?北大、清华每年只收那么多学生,北京人考容易些,成都人去考,一年就那么几个名额。有个朋友的娃娃说非复旦大学不读,哎,他的娃娃也不仔细看一下自己,如果他在上海,成绩好还有可能;但他在成都啊,成绩也并不拔尖,他不知道复旦大学给成都的名额,比北大、清华还少啊。老百姓都想要孩子上最好的大学,中国十多亿人,每年高中应届毕业生上百万,北大、清华才招几千人,你怎么办?
在求智的过程中,老百姓常常山穷水尽,他没有享受文化的本钱,以前贵族才有享受文化的本钱。现在来说,读大学要拿钱,读中学都要拿钱。袁姐姐的侄女读十八中,她还自掏腰包交了两万块钱的门槛费;小木头读盐道街中学,他妈还是要给他出两万块钱才进得去。有钱可以去读,没有钱的人怎么办?更不要说读川大的MBA、清华的MBA,只有当老板的人才读得起,一般老百姓能读得起这些学校吗?十万块一年,学费就交不起。所以这个天下好知也好,好智也好,“百姓求竭矣”。老百姓就没有办法,一点办法都没有。
佛教的五浊恶世说
上面所谈的这句,“于是乎喜怒相疑,愚知相欺,善否相非,诞信相讥,而天下衰矣”,说的是世间的各种混乱相,《庄子》这里总结得非常到位,佛教里把它归结得更好。我们还是再提一下佛教“五浊恶世”的说法,配合这个来理解就很方便。
第一个是命浊。众生生下来时命根就不干净,用《圣经》的话来说,人有原罪,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野兽,人都来自不净之处。毕竟是六欲众生,还不是色界众生,也不是无色界众生,更不是极乐世界的众生,不是清净莲花世界的化身。释迦牟尼是她妈妈从腋窝里生出来的,都不是从产门里生出来的,因为产门不洁,所以要从腋窝里生出来。耶稣生出来,她妈妈是圣女,是没有先生的,是圣灵附体,很干净。我们普通人都是来历不干净的,是带着命浊出生的。
第二个是烦恼浊。什么是烦恼浊?哪个人举心动念都是菩提呢?不可能。每天举心动念都是烦恼居多,都是魔鬼心肠居多。身见、边见、邪见、禁见、见取见,贪、嗔、痴、慢、疑,哪个人没有贪心?哪个人没有疑心?哪个人没有嗔慢心?所以贪、嗔、痴这三毒,每个人都具备。要说某个人脾气好,一点脾气也没有,我也不相信。如果是没有烦恼,就不在这里,早就到极乐世界去了。烦恼肯定是大家都有的,包括我,一样有麻烦。所以贪、嗔、痴、慢、疑,这一系列的东西每个人都有。说没有的人,要么是吹牛,要么是骗人,要么就是有神经病。我最怕哪个大德说自己修行好,什么一念不生,没有烦恼。我一听到,就觉得好笑,你唱戏可以,在寺院里讲经可以,因为你在法台上讲经,代表佛菩萨说话,可以这样说。但你下来以后,在社会生活之中,只能代表自己说话,就不能这样说了。领导在台上是代表组织发表意见,下来以后说话,就是另外一回事了。所以烦恼浊是任何人不可避免的。
第三是“众生集结浊”。大家在一起,就是魔鬼与魔鬼打交道。《易经》里说“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为什么“一人行则得其友”呢?一个人孤单,要找个朋友,找个帮手,吴越都要同舟。三个人呢,就成了三角关系,两两之间想结成战略伙伴关系,就要把另外一个人冷落,另外一个人如果不甘被冷落,便想找突破口,和另外一个人结成关系,三个人就扯不清楚。所以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这是人性的必然。因为人一多,互相之间情感上那种相互依赖性就弱了,相互怀疑就增多了。人在一起,贪、嗔、痴、慢、疑在起作用,大家在一起就不干不净。所以我说大家应该相尚以道,尽量排除众生在一起的那种麻烦。人与人之间,人一多了就必然有是非,圣人门前是非多。圣人尚且避免不了,何况常人。怎样排除是非?这是一个学问,也是一个功夫。众生集结浊,小至个人与个人之间,大至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都是这个样子的。
第四个是“见浊”。“见浊”包含了身见、边见、邪见、禁见、见取见这五类。“见浊”就是在理论上争胜,佛经里说“末法之世,见浊争胜”,就是理论与理论之间,真理与真理之间,互相吵个不停;我是真理,你是谬论。先秦时,诸子百家争得一塌糊涂,孟子说“天下之言不归杨者,归墨”,然后说那些无父无君的人是禽兽也,那时争论非常激烈。我们那些年批判资本主义,说资本主义最邪恶,是万恶之源;西方又批判我们是专制主义,铁幕政治,实际上这些都是见浊。见浊有没有道理呢?都有道理,都是理论、意识形态的东西。你有你的理,他有他的理,往往是真理与真理之间在吵。黑格尔在《美学》中谈悲剧时说,什么叫悲剧?悲剧就是真理与真理之间斗,崇高与崇高斗,它才产生悲的效果;如果是真理和邪恶之间斗,它就不悲了。
“文化大ge命”时期有句话说得很有趣,据说是林彪说的:“好人打好人是误会,好人打坏人是活该,坏人打好人是罪该万死。”真理与真理之间斗,怎么理解?好像这个有理,那个也有理。要说起自己的理,每个人都头头是道,自己有一万条理由证明自己的正确。要证明对方的谬误,也有一万条理论可以证明,而且也是立论有据,无法推翻。所以这个见浊,就这样把人心弄乱,引起社会群体的分化,意识形态的分化。社会在意识形态上分帮分派,在组织上分帮分派,文明点还好,不文明了,从文斗变成武斗,社会就惨了。
还有一个“劫浊”。自从有人类社会以来,千年万年,乃至于无量时间,只要是有人,烦恼没有解决,命浊没有解决,众生集结浊没有解决,人类社会要想大同起来,要想成为伊甸园,那就不可能。所以从佛教这个角度来看道家学说,就更加清楚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