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广成子当然不怕黄帝,一样棒喝,一点不客气,棒子就给人敲到脑袋上。他说,自从你治天下以来,阴阳就乱套了。“云气不待族而雨”,看天上好像没有几片云,甚至云还没集聚起来,雨就下了,该下雨时不下雨,该吹风时不吹风。“草木不待黄而落”,秋天还没有到,草木就凋谢了,可能是乱施肥施重了,抑或是拔苗助长所致吧。
“日月之光益以荒矣”,我们现在在成都,能看到日月之光吗?不行嘛。我到广州、南京去,看到天空湛蓝晶莹,在紫金山照的照片,那个天简直是蓝得诱人,洁净至极。我在成都看木星总觉得云气遮罩,恍兮惚兮的,边缘朦胧,总不清晰。如果是在南京紫金山看木星,那个圆面可能非常清晰,空气的干扰不大。我们现在不是干旱就是涝,四川前几年有五十多个县都是伏旱,有些地方又被淹得一塌糊涂,有些地方又旱得糟糕,所以“日月之光益以荒矣”,日月之光该亮的时候不亮,不该亮的时候太亮,这也是阴阳失衡。
“而佞人之心翦翦者,又奚足以语至道!”你心里乱七八糟的,心胸浅陋,讨好卖乖,文明人就是爱打妄想,不切实际嘛。你还要治理天下,还要取天地之精,哪有这个道理呢?你的心整天浑浑噩噩、乱七八糟的,哪有资格来问至道啊?你没有资格来问至道。“翦翦者”,狭隘、鄙陋的意思。我们想一下,很多人心思鄙陋,心胸狭隘,还来问道;有的人一肚皮的是非,一肚皮的妄想,还想到寺院里明心见性。他们和道隔了十万八千里,真正隔了十万八千里。我们怎样才能把自己的心打扫干净?为道要日损,损之又损,首先要把自己的贪、嗔、痴、慢、疑带来的麻烦、心性上的种种不洁不净统统扫除。扫除以后,你才有资格问道,连这个基础都没有,连这些程序都没有,你就要来问道,那就要像黄帝一样,受到广成子的批评。
平常我们面对某些善知识的时候,人家顾忌我们的情面,很难像广成子这样直接说,即使说了,我们也未必能接受。但黄帝就很了不得,面对广成子的责难、棒喝,他很虚心,也听明白了广成子说的是什么,马上就去身体力行。
天子见隐士的礼数
“黄帝退,捐天下,筑特室,席白茅,闲居三月,复往邀之。广成子南首而卧,黄帝顺下风膝行而进,再拜稽首而问曰:‘闻吾子达于至道,敢问,治身奈何而可以长久?’”
我们看黄帝说得到做得到,马上让位,把事情安排好了就退休。退休以后,“筑特室”,找了一座山,搭了一个茅棚,自己去闭关。“席白茅”,白茅当然是很干净的,《易经》里说:“初六,藉(jiè)用白茅,无咎。”自己住在一个茅棚里,生活也很简单,把三宫六院放在一边了,文武大臣也放在一边了,老百姓也不管了,自己在茅棚里席地而坐。而且是“闲居三月”,也就是闭关三月。闲居就是把一切事情都放下,安安静静斋戒三月。三个月后,“复往邀之”,再一次跑到崆峒山去见广成子。
黄帝这次见广成子时,广成子“南首而卧”,脑袋放在南边,睡在他的茅棚里,没料理他。“黄帝顺下风”,黄帝害怕自己的浊气把广成子的仙鼻给熏得不舒服,就自己处在下风。有成语“甘拜下风”嘛。为什么甘拜下风呢?你看动物世界里牛羊打架,狮子老虎打架,输了的就落下风,不敢处上风;只有打赢的,有威风的,才敢处上风,所以黄帝这里处下风。“膝行而进”,一直跪在地下,一步一步地膝行。我们现在到哪里去看膝行呢?只有藏地喇嘛寺才看得见膝行。从藏地回来的人说,每逢寺院里活佛灌顶,外边信众排了几百米,依次膝行到活佛跟前接受灌顶。内地的汉传寺院里,已经没有膝行的规矩了,见了师父顶一下礼,拜上三拜,然后就起来了。拜佛也是,跪拜后敬敬香也就行了,但在藏地还有这个规矩。
“膝行而进,再拜稽首”,这个礼数是做够了的,堂堂天子去见一个隐士,你看礼数都做得这么好。中国到了秦始皇以后,就没有这些规矩了,皇帝都是高高在上,哪怕你是高僧大德,哪怕你是神仙,见了他还是一样要磕头。这样就没有尊敬圣者、尊敬仁者的风气了。中国这两千多年来,皇权确实是太高大了。我这次见到上海复旦大学的王雷泉教授,他就提出了“三王”治天下的理论:一个是“人王”,就是掌权的;一个是“素王”,就是知识分子;一个是“圣王”,就是宗教领袖。他说应该这样来治天下。我们国家从秦始皇以来,这么两千多年只有人王,尽管孔夫子被恭维为素王,但是也没有权力。广大的知识分子应该成为素王。像我们的媒体记者,虽然被称为“无冕之王”,好像也没有当“王”的感觉,你要不听话的话,就炒你的鱿鱼。谁有那个胆子敢去当无冕之王?
我们看庄子的文章把“道”提得很高,把权力贬得很低,权力在大道眼里算什么东西?钞票在大道眼里又算什么东西?他是尊重道,道才是至高无上的。
这次黄帝提问就与上次不一样了,上次开口世界,闭口众生,谈得太远了。你自己都没有料理好,你还要料理世界,料理众生?所以黄帝这次学乖了,“治身奈何而可以长久?”他只问自身,只问自己个人的修养,如何使自己能够长久?问的是养生之道,从一个普遍性回归到个体性,从天下国家落实到一个具体的个人。
5
11 ratings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广成子当然不怕黄帝,一样棒喝,一点不客气,棒子就给人敲到脑袋上。他说,自从你治天下以来,阴阳就乱套了。“云气不待族而雨”,看天上好像没有几片云,甚至云还没集聚起来,雨就下了,该下雨时不下雨,该吹风时不吹风。“草木不待黄而落”,秋天还没有到,草木就凋谢了,可能是乱施肥施重了,抑或是拔苗助长所致吧。
“日月之光益以荒矣”,我们现在在成都,能看到日月之光吗?不行嘛。我到广州、南京去,看到天空湛蓝晶莹,在紫金山照的照片,那个天简直是蓝得诱人,洁净至极。我在成都看木星总觉得云气遮罩,恍兮惚兮的,边缘朦胧,总不清晰。如果是在南京紫金山看木星,那个圆面可能非常清晰,空气的干扰不大。我们现在不是干旱就是涝,四川前几年有五十多个县都是伏旱,有些地方又被淹得一塌糊涂,有些地方又旱得糟糕,所以“日月之光益以荒矣”,日月之光该亮的时候不亮,不该亮的时候太亮,这也是阴阳失衡。
“而佞人之心翦翦者,又奚足以语至道!”你心里乱七八糟的,心胸浅陋,讨好卖乖,文明人就是爱打妄想,不切实际嘛。你还要治理天下,还要取天地之精,哪有这个道理呢?你的心整天浑浑噩噩、乱七八糟的,哪有资格来问至道啊?你没有资格来问至道。“翦翦者”,狭隘、鄙陋的意思。我们想一下,很多人心思鄙陋,心胸狭隘,还来问道;有的人一肚皮的是非,一肚皮的妄想,还想到寺院里明心见性。他们和道隔了十万八千里,真正隔了十万八千里。我们怎样才能把自己的心打扫干净?为道要日损,损之又损,首先要把自己的贪、嗔、痴、慢、疑带来的麻烦、心性上的种种不洁不净统统扫除。扫除以后,你才有资格问道,连这个基础都没有,连这些程序都没有,你就要来问道,那就要像黄帝一样,受到广成子的批评。
平常我们面对某些善知识的时候,人家顾忌我们的情面,很难像广成子这样直接说,即使说了,我们也未必能接受。但黄帝就很了不得,面对广成子的责难、棒喝,他很虚心,也听明白了广成子说的是什么,马上就去身体力行。
天子见隐士的礼数
“黄帝退,捐天下,筑特室,席白茅,闲居三月,复往邀之。广成子南首而卧,黄帝顺下风膝行而进,再拜稽首而问曰:‘闻吾子达于至道,敢问,治身奈何而可以长久?’”
我们看黄帝说得到做得到,马上让位,把事情安排好了就退休。退休以后,“筑特室”,找了一座山,搭了一个茅棚,自己去闭关。“席白茅”,白茅当然是很干净的,《易经》里说:“初六,藉(jiè)用白茅,无咎。”自己住在一个茅棚里,生活也很简单,把三宫六院放在一边了,文武大臣也放在一边了,老百姓也不管了,自己在茅棚里席地而坐。而且是“闲居三月”,也就是闭关三月。闲居就是把一切事情都放下,安安静静斋戒三月。三个月后,“复往邀之”,再一次跑到崆峒山去见广成子。
黄帝这次见广成子时,广成子“南首而卧”,脑袋放在南边,睡在他的茅棚里,没料理他。“黄帝顺下风”,黄帝害怕自己的浊气把广成子的仙鼻给熏得不舒服,就自己处在下风。有成语“甘拜下风”嘛。为什么甘拜下风呢?你看动物世界里牛羊打架,狮子老虎打架,输了的就落下风,不敢处上风;只有打赢的,有威风的,才敢处上风,所以黄帝这里处下风。“膝行而进”,一直跪在地下,一步一步地膝行。我们现在到哪里去看膝行呢?只有藏地喇嘛寺才看得见膝行。从藏地回来的人说,每逢寺院里活佛灌顶,外边信众排了几百米,依次膝行到活佛跟前接受灌顶。内地的汉传寺院里,已经没有膝行的规矩了,见了师父顶一下礼,拜上三拜,然后就起来了。拜佛也是,跪拜后敬敬香也就行了,但在藏地还有这个规矩。
“膝行而进,再拜稽首”,这个礼数是做够了的,堂堂天子去见一个隐士,你看礼数都做得这么好。中国到了秦始皇以后,就没有这些规矩了,皇帝都是高高在上,哪怕你是高僧大德,哪怕你是神仙,见了他还是一样要磕头。这样就没有尊敬圣者、尊敬仁者的风气了。中国这两千多年来,皇权确实是太高大了。我这次见到上海复旦大学的王雷泉教授,他就提出了“三王”治天下的理论:一个是“人王”,就是掌权的;一个是“素王”,就是知识分子;一个是“圣王”,就是宗教领袖。他说应该这样来治天下。我们国家从秦始皇以来,这么两千多年只有人王,尽管孔夫子被恭维为素王,但是也没有权力。广大的知识分子应该成为素王。像我们的媒体记者,虽然被称为“无冕之王”,好像也没有当“王”的感觉,你要不听话的话,就炒你的鱿鱼。谁有那个胆子敢去当无冕之王?
我们看庄子的文章把“道”提得很高,把权力贬得很低,权力在大道眼里算什么东西?钞票在大道眼里又算什么东西?他是尊重道,道才是至高无上的。
这次黄帝提问就与上次不一样了,上次开口世界,闭口众生,谈得太远了。你自己都没有料理好,你还要料理世界,料理众生?所以黄帝这次学乖了,“治身奈何而可以长久?”他只问自身,只问自己个人的修养,如何使自己能够长久?问的是养生之道,从一个普遍性回归到个体性,从天下国家落实到一个具体的个人。